..續本文上一頁入爲了自利而唯以自己解脫生死作爲所求的中士道,而是將少許共下、共中二道作爲上士道引導的前行,成爲修習上士道的支分。
譬如:從上海坐火車到南京,雖然中間必須經過蘇州和無錫,但是這兩地並非終點站,而是要抵達南京必經的前行或共道。應當按這個比喻來理解叁士道相互之間的關系。
癸二、修習下、中士道後,理應趣入上士道
【是故若發如前所說取心要欲,取心要之法,如《中觀心論》雲:“誰不將無堅,如蕉沫之身,由行利他緣,修須彌堅實。上士具悲故,將刹那老死,病根本之身,爲他安樂本。具正法炬時,斷八無暇暇,應以上士行,令其有果利。”】
因此,如果發起了如前面暇滿當中所說的取心要欲,這時攝取心要的方法,就是像《中觀心論》所說:有智慧的人誰不將這如芭蕉、泡沫般毫無堅實的身體,藉由行持利他的因緣,而修證如須彌山一般不可動搖的金剛身自性呢?由于上士具有大悲的緣故,每一個刹那都能將老病死等衰損所依的肉身,轉爲一切衆生安樂的根本。也就是在具有正法明燈時,這個遠離八種無暇的暇滿人身,應當依靠發菩提心、行持六度四攝等上士的修行,成辦無上菩提的果利。
“無堅之身”:由業和煩惱所招感、沒有精華與實義的肉身;“須彌堅實”:清辨論師在《中觀心論自釋》中說:“須彌堅實”就是像須彌山王一般毫不動搖,以叁十二相、八十隨好嚴飾的金剛身自性。
“由行利他緣,修須彌堅實”:如何依靠無堅之身修證須彌堅實呢?將此肉身作爲利樂衆生的依處,由此因緣,便能修成須彌堅實。
“具悲”是原因,它的結果是每一刹那都不空耗,能將衰損的根本轉爲利樂衆生的根本。
下面歸納《中觀心論》的頌義。
【謂應念雲:我身無實,如蕉如沫,衆病巢穴,老等衆苦所出生處,應以上士所有現行度諸晝夜,令其不空而趣大乘。】
即應思惟:我這個有漏身毫無實義,猶如芭蕉泡沫一般,對這個衆病的巢穴、老等衆苦的出生處,唯一應以上士的修行度過日日夜夜,讓此身不空耗而趣入大乘道。
癸叁、答辯
【若爾,理應先從上士引導,雲何令修共下中耶?】
有人反問:既然要以暇滿人身日夜修習上士道,那麼理應首先從上士道開始引導,爲何卻讓學人修習共下與共中二道呢?
以下破斥:
【謂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發起前行,此中道理後當宣說。】
因爲修習這二種共道,正是發起上士道的前行。也就是說,爲了盡快趣入上士道的修行,所以首先必須勵力修持能引發上士道的前行——共下、共中二道,其中的道理後文將會具體宣說。
以上顯示了由叁士道引導的涵義,即以下士道和中士道作爲發起上士道的前行,由此趣入上士道,因此唯一是以上士道作爲歸趣。
以下解釋必須按叁士道依次引導的根據。
壬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分二:一、正明因相 二、所爲義
【第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分二:一、正明因相;二、所爲義。】
【今初】
首先說明以叁士道依次引導的根據,然後再講如此引導的必要性。
癸一、正明因相分叁:一、入波羅蜜多道次第引導之因相 二、入密乘次第引導之因相 叁、建立菩提道體系的依據
子一、入波羅蜜多道次第引導之因相分叁:一、爲入大乘而需共下、共中二道之理 二、上士道之正行 叁、叁士道可攝于叁學、二種資糧之中
醜一、爲入大乘而需共下、共中二道之理分二:一、入大乘之門乃菩提心 二、真實發心需要共下、共中二道
由叁士道依次引導的根據:能趣入大乘之門乃菩提心,而要發起菩提心又需要以叁士道次第引導的緣故。
寅一、入大乘之門乃菩提心
【轉趣大乘能入之門者,謂即發心于勝菩提。若于相續中生起此心,如《入行論》雲:“若發大心刹那頃,系生死獄諸苦惱,應說是諸善逝子。”謂即獲得佛子之名或菩薩名,其身即入大乘之數;若退此心,亦從大乘還退出故。】
能夠趣入大乘的門,就是對殊勝菩提果發心求證。因爲,如果在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那就像《入行論》中所說:“如果相續中發起了無僞的世俗菩提心,則在刹那之間,系縛于生死牢獄中的苦惱衆生,也應稱爲佛子菩薩。”這是說,一旦發心之後,獲得佛子或菩薩的名稱,此身便已入大乘的行列。相反,若退失菩提心,也就是從大乘道中退出。
因此,相續中生起無僞世俗菩提心的當下,就已屬于大乘菩薩,已經進入大乘資糧道,稱爲世俗菩薩。如果退失菩提心,則是退出大乘之門。論中由正、反兩個方面,成立“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門”。
寅二、真實發心需要共下、共中二道分六:一、發心之方便 二、發心的勝利 叁、對勝利發起欲得也需共下、共中二道 四、真實修習發心時也需共下、共中二道 五、菩提心儀軌的集淨也需共下、共中二道 六、教誡須愛惜下、中士法類爲發心支分之理
卯一、發心之方便
【是故諸欲入大乘者,須以衆多方便勵力令發。然發此心,須先修習發心勝利,令于勝利由于至心勇悍增廣,及須歸依、七支願行,是能開示菩薩道次最勝教典《集學論》及《入行論》中所說。】
由于菩提心是能入大乘之門,所以,想要趣入大乘的人,必須依靠很多方便努力讓菩提心真實生起。但是要發起菩提心,首先必須修習發心的利益,從內心深處誠心誠意地對菩提心的利益增長勇悍心,而且還要修皈依和七支供。這些都是出自能開示菩薩道次第的最殊勝教典——《集學論》和《入行論》中所說的內容。
譬如,《入行論》前叁品宣說發心的方便。其中,第一品宣說發心的利益,先以利勾牽,使學人對菩提心發起欲樂;第二、叁品宣說皈依和七支供,引導學人積資淨障,成辦發心的順緣,遣除違緣。
以上已明確發心的方便,就是修習發心的勝利、皈依和七支供。下文進一步說明發心的利益。
卯二、發心的勝利
【如是所說勝利略有二種,謂諸現前及畢竟勝利。】
如是《入行論》等教典中所說的發心勝利,略分有二種,即各種暫時的勝利和究竟的勝利。
【初中複二,謂不墮惡趣及生善趣。若發此心能淨宿造衆多惡趣之因,能斷當來相續積集。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攝故增長廣大,諸新作者,亦由此心爲等起故,無窮盡際。】
暫時的勝利當中又分兩個方面,即不墮惡趣以及轉生善趣。
不墮惡趣方面:如果發起菩提心,便能清淨過去造下的許多惡趣之因,並且能夠斷除未來罪業的相續和積集。就像《入行論》所說:“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
轉生善趣方面:以前已作的各種善趣因,由菩提心攝持的緣故,善根將會增長廣大;新作的各種善趣因,也由菩提心作爲等起的緣故,而變成無窮無盡。《入行論》說:“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畢竟利義者,謂諸解脫及一切種智,亦依此心易于成辦。】
發心的究竟利義,就是依靠菩提心容易成就叁乘解脫和一切種智。
以上發心的利益,歸納起來就是成辦增上生和決定勝這兩種利義。
卯叁、對勝利發起欲得也需共下、共中二道
【若于現時、畢竟勝利,先無真實欲得樂故,雖作是言“此諸勝利從發心生,故應勵力發起此心”,亦唯空言。觀自相續,極明易了。】
如果對暫時和究竟的勝利,首先並沒有真正想要獲得的意樂,即便口中說“這些勝利都是從發菩提心産生,所以應當努力發起此心”,也只是空話而已,如果反觀自己的相續,就很容易明白。
此段是從反面說明,若對發心的利益並沒有真實的欲樂,所謂“應當努力發心”也只是空話罷了。因此,若要趣入修習發心,首先必須對發心的利益生起真實欲樂。然而這種欲樂,如何才能生起呢?論中進一步說明。
【若于增上生及決定勝二種勝利發欲得者,故須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樂。】
因此,若要對增上生和決定勝這二種勝利發起希求心,首先必須修習共中士和共下士的所有意樂,即:必須觀察惡趣的過患和善趣的安樂,從而發起對增上生的欲樂;又必須觀察輪回的過患和解脫的利益,從而發起對決定勝的欲求。此二者分別爲共下士與共中士的意樂,而能夠引生這兩種意樂的因,就是共下士與共中士二道的觀察修。
綜合上面這兩段,我們便能理解修習發心的勝利必須依靠共中、共下二道的根據。如果首先好好修習共下士和共中士的意樂,由此發起對增上生與決定勝的真實欲求,然後再修習發心的勝利,即可引發趣入菩提心的強烈意樂,從而趣入菩提心的修習。
卯四、真實修習發心時也需共下、共中二道
【如是若于二種勝利發欲得已,趣修具有勝利之心者,則須發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此複若思,自于生死安樂匮乏、衆苦逼惱流轉道理,身毛全無若動若轉,則于其他有情流轉生死之時,樂乏苦逼,定無不忍。《入行論》雲:“于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夢中尚未夢,何能生利他?”】
這樣,如果對增上生與決定勝這二種勝利,發起希求心之後,自然就能趣入修習具有這二種勝利的菩提心;而在真實修習菩提心的時候,則必須發起菩提心的根本——大慈和大悲。但是,如果思惟自己在輪回中缺乏安樂、被衆苦逼惱的流轉道理時,周身汗毛沒有絲毫的豎動,那麼對其他有情流轉生死時,缺乏安樂、痛苦逼惱的情狀,肯定沒有不忍的善心。《入行論》說:在利益…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