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理辨别的智慧。这些都是无心的人。
在法界,唯有佛断证究竟,如果是具有辨别智慧之人,在善加观察而明了依处和非依处后,理应皈依佛陀。如果不皈依,那确实是无心的愚人,极其可怜。
【由此亦表法及僧宝,如《归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脱者依。”】
由此也表明应当皈依佛所说法宝,以及随法修行的僧宝。如月称菩萨《皈依七十颂》说:佛法僧三宝是求解脱者无欺诳的依处。
这个内容后文将会详说,此处不再赘述。
寅二、应皈依此之因相分三:一、广说 二、摄义 三、教诫应重主因——深信
卯一、广说分四:一、第一理由——解脱一切怖畏 二、第二理由——具足从怖畏中救度众生之方便 三、第三理由——具足大悲心 四、第四理由——具足大平等心
【应归之相分四。】
应当皈依的理由有四种。
辰一、第一理由——解脱一切怖畏
【初者谓自即是,极调善性,已能证得无畏位故。若未得此,则如倒者依于倒者,不能从其一切畏中救护他故。】
第一条理由,就是皈依境自己已经解脱一切怖畏。
皈依境自己就是极为调伏的自性,已经证得无畏果位的缘故。如果自己没有证得无畏,那就像倒者依于倒者,不能从一切怖畏中救护其他众生。因此皈依境自身应当远离一切怖畏。
“极调善性”,就是以障碍根断的方式极为调伏的自性;“无畏位”即障碍断尽、胜伏四魔、常乐我净四种功德现前的法身果位。
理证:
佛陀(有法),是从二障、四魔、染净粗细十二支因缘等一切粗细怖畏中完全解脱(所立),因为见道位断除遍计二障、修道位断除俱生二障种子和习气的缘故;《般若经》、《解深密经》等这样抉择的缘故(能立)。犹如金轮王胜伏一切违品,自在统治四洲一般(比喻)。
以本师释迦佛为例,世尊即将成道时,所放光明,上冲死魔和欲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想作违缘,命爱欲、乐欲、贪欲三位魔女蛊惑世尊,她们以各种妖姿媚惑菩萨,但菩萨深入禅定,安稳不动,犹如莲花不染淤泥一般。
魔王波旬又召集魔将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如蜂涌一般杀向菩萨。菩萨在金刚座上,毫无畏惧。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处便纷纷落地。菩萨说:“我所以成道,是因为三大阿僧祇劫以来,积集无量福慧,圆满六度万行。你来攻我,如同以卵击石,只是自取破灭而已。”
但魔王依然前攻,菩萨身体放射清净光明,最后魔王也扑倒在地。
因为世尊已经远离一切执著,所以无所畏惧,任何外魔都无法侵扰。
一次,提婆达多想加害世尊,假意请佛入城,却在路边暗埋醉象,想趁机踏死佛陀。佛带着五百弟子前往城内,城中人担心佛被醉象伤害,便站在城头,请佛陀不要入城。当时,醉象甩动着鼻子,直奔佛陀,佛陀毫无畏惧,径直迎上,伸开五指,作狮子吼,醉象伏地受法,从此驯服,不敢害人。
另有一次,有人请佛应供,想趁机加害,暗中在门槛下设置火坑,上面用东西覆盖,而且在饭菜中下了毒。佛经过门槛时,火坑自动暴露,成为清凉的莲池。此人见后,非常惊讶,认为佛具有神通,便向佛坦白饭菜里有毒,让佛不要吃。佛说:“没有关系,不会有事。”安然受用了饭菜。由此可见,佛已经解脱水火、毒药、刀兵等一切怖畏。《宝性论》说:“诸法圆满觉菩提,一切诸障能禁止,宣说道谛及灭谛,如是四种无所畏。”
辰二、第二理由——具足从怖畏中救度众生之方便
【第二者谓于一切种,度所化机,善方便故,此若无者,纵往归依,亦不能办所求事故。】
第二条理由,就是皈依境具足从怖畏中救度众生的一切方便。
皈依境无余善巧度化所化机一切种类的方便,如果不具足这个条件,纵然前往皈依,也会因为没有方便而不能成办所求之事。
理证:
佛陀(有法),具足从怖畏中救度众生的善巧方便(所立),因为了知所有救度众生的方便的缘故;遍知度生方便者,是因为方便波罗蜜多究竟圆满的缘故;方便波罗蜜多究竟圆满者,是因为以发心和加行串习究竟,所得证德究竟圆满的缘故(能立)。
佛在世时,舍利弗尊者教导两位弟子,一位修不净观,一位修数息观,但修了很久,仍没有获得成就,两人就想废弃不修。
后来,两人去拜见世尊,世尊问他们在家所作的行业。修数息观的说自己是守墓的,修不净观的说是打造金器,世尊便让他们交换修法,守墓者修不净观,打金器者修数息观,不久两人都证得圣果。因此,佛陀度人非常善巧,能够契合众生的根机和时机,所以受教的众生都能得到救度。
又如,佛陀堂弟难陀因为贪恋妻子而不愿出家,佛以种种方便度他出了家。但他出家后,不学律仪,准备逃走。
佛就以神变带他到雪山,指着一只盲眼母猴问:“母猴和你妻子相比,哪个更美?”难陀说:“当然我妻子美。”佛陀又带他到天界,观看天宫。难陀看见很多天宫中,天子被天女围绕着,享受大安乐。唯独有一座天宫,虽然有很多天女,却没有天子,难陀便询问原因,天女们回答说:“在人间,难陀守持戒律,将来会转生天界,这就是他的天宫。”
难陀听了很欢喜地回来见佛,佛问:“你看到天境了吗?”难陀说:“看见了!”佛又问:“天女和你妻子相比,哪个更美?”难陀说:“和天女相比,我的妻子就像母猴一样丑陋。”
从此,难陀持戒非常清净。
但佛对比丘们说:“难陀是为了获得善趣果报而出家,你们是为了涅槃,道不相同,不要和难陀说话同坐。”众比丘都依教奉行,难陀非常苦恼,便想:“其他比丘舍弃我,但阿难是我弟弟,应该会善待我。”于是难陀便去找阿难,阿难看见他,也起座远离,难陀便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对我?”阿难说这是世尊的教导,难陀听到后,非常悲伤。
这时,世尊问他是否想去观看地狱,难陀答应后,世尊又以神变带他去地狱。难陀在地狱中看见一口空锅,下面燃着烈火,旁边有很多狱卒围绕,便问:“锅里为什么没有人?”狱卒告诉他:“世尊的弟弟难陀为了得到天人的安乐,而守持戒律,将会转生在天界享福,但福报穷尽后,便转生到这里。”难陀听到后,恐惧万分。
难陀返回人间后,因为明白了轮回善趣果报也没有实义,从此放下贪执,连细微的学处也没有违犯,成为佛弟子中护持根门第一。
佛陀以善巧方便度化了贪心极重的难陀,也用方便度化了嗔心猛烈的指鬘、痴心深重的周利槃特等。可见对任何根性的众生,佛陀都能以方便善巧度化。
辰三、第三理由——具足大悲心
【第三者谓具大悲故,此若无者,虽趣归依,不救护故。】
第三条理由,是皈依境具足大悲心。
皈依境具足大悲的缘故,能作救护;相反,如果不具足大悲,纵然皈依了也不作救护。
经中说:“何者作意佛,佛安住彼前,恒时赐加持,解脱一切罪。”
理证:
佛陀(有法),以大悲无偏救护一切众生(所立),因为对于一切亲怨如慈母对待独子般的慈悲串习究竟的缘故(能立)。就像看见孩子掉入不净粪,父亲一定会救度一样(比喻)。
在共不共乘经典中,处处可以见到佛对众生慈悲救护的公案,此处不作赘述。
辰四、第四理由——具足大平等心
【第四者谓以一切财而兴供养,未将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养,乃生喜故。此若无者,则定顾视先有恩惠,不与一切作归处故。】
第四条理由,就是皈依境具有大平等心。
以一切财物供养佛陀,佛不会因此而欢喜,要以正行修法供养,才生欢喜的缘故,佛没有亲疏的差别,能作一切众生皈依处。如果不具足这个条件,必定会顾念观照以往有过恩惠的人,不会作一切众生的皈依处。
《释量论》中这样说:假使有人在左边以檀香供佛,又有人在右边以斧头砍佛,佛毫无贪嗔偏袒,平等相待。
理证:
佛陀(有法),唯一行持饶益有恩无恩一切众生的事业(所立),因为断尽耽著亲怨的贪嗔以及种子,并且获得平等观照一切亲怨究竟智慧的缘故(能立)。如同一位母亲有两个孩子,一个是疯子,常常殴打母亲,一个精神正常,经常承事母亲,但母亲平等慈爱两个孩子,没有偏袒(比喻)。
譬如,提婆达多平时常常加害佛陀,一次为了学佛的神通,而吃了毒鸩,极其痛苦,向佛求救。佛说:“我对你就像罗睺罗一样,如果我心有亲疏偏袒,你的病就不会痊愈;如果没有不平等心,你的病即刻痊愈。”果然提婆达多的病立即痊愈。
因此,佛陀已经远离一切粗细不平等心,没有任何亲怨偏执,任何有情只要皈依佛陀,佛陀决定平等救护。
卯二、摄义
【总之,自正解脱一切怖畏,善巧于畏度他方便,普于一切无其亲疏,大悲遍转,普利一切有恩无恩,是应归处,此亦惟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归依处。由如是故,佛所说法,佛弟子众皆可归依。】
总之,如果一位士夫,自己已经解脱了一切怖畏,又善巧一切从怖畏中救度他人的方便,而且对一切众生没有任何亲疏偏执,以大悲周遍而转,普遍利益一切有恩无恩的众生,是人就是所应皈依的对境。在一切有情中,只有佛陀具有这样的四种德相,不是其他自在天、遍入天等所能具足,所以佛就是所应皈依的对境。由于佛陀这样圆满成就可以皈依,所以佛所说的正法以及学法的佛弟子,都可以皈依,即可以依止法、僧作为所修与助伴。
这一段首先依据四条理由,以对比的方式,决定佛是真实、了义、圆满的皈依处,之后决定佛所说的法以及佛弟子,也是皈依处。重点是以理成立佛是皈依处。
以…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