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理辨別的智慧。這些都是無心的人。
在法界,唯有佛斷證究竟,如果是具有辨別智慧之人,在善加觀察而明了依處和非依處後,理應皈依佛陀。如果不皈依,那確實是無心的愚人,極其可憐。
【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依七十頌》雲:“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由此也表明應當皈依佛所說法寶,以及隨法修行的僧寶。如月稱菩薩《皈依七十頌》說:佛法僧叁寶是求解脫者無欺诳的依處。
這個內容後文將會詳說,此處不再贅述。
寅二、應皈依此之因相分叁:一、廣說 二、攝義 叁、教誡應重主因——深信
卯一、廣說分四:一、第一理由——解脫一切怖畏 二、第二理由——具足從怖畏中救度衆生之方便 叁、第叁理由——具足大悲心 四、第四理由——具足大平等心
【應歸之相分四。】
應當皈依的理由有四種。
辰一、第一理由——解脫一切怖畏
【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于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
第一條理由,就是皈依境自己已經解脫一切怖畏。
皈依境自己就是極爲調伏的自性,已經證得無畏果位的緣故。如果自己沒有證得無畏,那就像倒者依于倒者,不能從一切怖畏中救護其他衆生。因此皈依境自身應當遠離一切怖畏。
“極調善性”,就是以障礙根斷的方式極爲調伏的自性;“無畏位”即障礙斷盡、勝伏四魔、常樂我淨四種功德現前的法身果位。
理證:
佛陀(有法),是從二障、四魔、染淨粗細十二支因緣等一切粗細怖畏中完全解脫(所立),因爲見道位斷除遍計二障、修道位斷除俱生二障種子和習氣的緣故;《般若經》、《解深密經》等這樣抉擇的緣故(能立)。猶如金輪王勝伏一切違品,自在統治四洲一般(比喻)。
以本師釋迦佛爲例,世尊即將成道時,所放光明,上沖死魔和欲魔的魔宮,魔王波旬想作違緣,命愛欲、樂欲、貪欲叁位魔女蠱惑世尊,她們以各種妖姿媚惑菩薩,但菩薩深入禅定,安穩不動,猶如蓮花不染淤泥一般。
魔王波旬又召集魔將魔兵、毒蟲怪獸,帶上毒雷毒箭,如蜂湧一般殺向菩薩。菩薩在金剛座上,毫無畏懼。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處便紛紛落地。菩薩說:“我所以成道,是因爲叁大阿僧祇劫以來,積集無量福慧,圓滿六度萬行。你來攻我,如同以卵擊石,只是自取破滅而已。”
但魔王依然前攻,菩薩身體放射清淨光明,最後魔王也撲倒在地。
因爲世尊已經遠離一切執著,所以無所畏懼,任何外魔都無法侵擾。
一次,提婆達多想加害世尊,假意請佛入城,卻在路邊暗埋醉象,想趁機踏死佛陀。佛帶著五百弟子前往城內,城中人擔心佛被醉象傷害,便站在城頭,請佛陀不要入城。當時,醉象甩動著鼻子,直奔佛陀,佛陀毫無畏懼,徑直迎上,伸開五指,作獅子吼,醉象伏地受法,從此馴服,不敢害人。
另有一次,有人請佛應供,想趁機加害,暗中在門檻下設置火坑,上面用東西覆蓋,而且在飯菜中下了毒。佛經過門檻時,火坑自動暴露,成爲清涼的蓮池。此人見後,非常驚訝,認爲佛具有神通,便向佛坦白飯菜裏有毒,讓佛不要吃。佛說:“沒有關系,不會有事。”安然受用了飯菜。由此可見,佛已經解脫水火、毒藥、刀兵等一切怖畏。《寶性論》說:“諸法圓滿覺菩提,一切諸障能禁止,宣說道谛及滅谛,如是四種無所畏。”
辰二、第二理由——具足從怖畏中救度衆生之方便
【第二者謂于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
第二條理由,就是皈依境具足從怖畏中救度衆生的一切方便。
皈依境無余善巧度化所化機一切種類的方便,如果不具足這個條件,縱然前往皈依,也會因爲沒有方便而不能成辦所求之事。
理證:
佛陀(有法),具足從怖畏中救度衆生的善巧方便(所立),因爲了知所有救度衆生的方便的緣故;遍知度生方便者,是因爲方便波羅蜜多究竟圓滿的緣故;方便波羅蜜多究竟圓滿者,是因爲以發心和加行串習究竟,所得證德究竟圓滿的緣故(能立)。
佛在世時,舍利弗尊者教導兩位弟子,一位修不淨觀,一位修數息觀,但修了很久,仍沒有獲得成就,兩人就想廢棄不修。
後來,兩人去拜見世尊,世尊問他們在家所作的行業。修數息觀的說自己是守墓的,修不淨觀的說是打造金器,世尊便讓他們交換修法,守墓者修不淨觀,打金器者修數息觀,不久兩人都證得聖果。因此,佛陀度人非常善巧,能夠契合衆生的根機和時機,所以受教的衆生都能得到救度。
又如,佛陀堂弟難陀因爲貪戀妻子而不願出家,佛以種種方便度他出了家。但他出家後,不學律儀,准備逃走。
佛就以神變帶他到雪山,指著一只盲眼母猴問:“母猴和你妻子相比,哪個更美?”難陀說:“當然我妻子美。”佛陀又帶他到天界,觀看天宮。難陀看見很多天宮中,天子被天女圍繞著,享受大安樂。唯獨有一座天宮,雖然有很多天女,卻沒有天子,難陀便詢問原因,天女們回答說:“在人間,難陀守持戒律,將來會轉生天界,這就是他的天宮。”
難陀聽了很歡喜地回來見佛,佛問:“你看到天境了嗎?”難陀說:“看見了!”佛又問:“天女和你妻子相比,哪個更美?”難陀說:“和天女相比,我的妻子就像母猴一樣醜陋。”
從此,難陀持戒非常清淨。
但佛對比丘們說:“難陀是爲了獲得善趣果報而出家,你們是爲了涅槃,道不相同,不要和難陀說話同坐。”衆比丘都依教奉行,難陀非常苦惱,便想:“其他比丘舍棄我,但阿難是我弟弟,應該會善待我。”于是難陀便去找阿難,阿難看見他,也起座遠離,難陀便問:“你們爲什麼這樣對我?”阿難說這是世尊的教導,難陀聽到後,非常悲傷。
這時,世尊問他是否想去觀看地獄,難陀答應後,世尊又以神變帶他去地獄。難陀在地獄中看見一口空鍋,下面燃著烈火,旁邊有很多獄卒圍繞,便問:“鍋裏爲什麼沒有人?”獄卒告訴他:“世尊的弟弟難陀爲了得到天人的安樂,而守持戒律,將會轉生在天界享福,但福報窮盡後,便轉生到這裏。”難陀聽到後,恐懼萬分。
難陀返回人間後,因爲明白了輪回善趣果報也沒有實義,從此放下貪執,連細微的學處也沒有違犯,成爲佛弟子中護持根門第一。
佛陀以善巧方便度化了貪心極重的難陀,也用方便度化了嗔心猛烈的指鬘、癡心深重的周利槃特等。可見對任何根性的衆生,佛陀都能以方便善巧度化。
辰叁、第叁理由——具足大悲心
【第叁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
第叁條理由,是皈依境具足大悲心。
皈依境具足大悲的緣故,能作救護;相反,如果不具足大悲,縱然皈依了也不作救護。
經中說:“何者作意佛,佛安住彼前,恒時賜加持,解脫一切罪。”
理證:
佛陀(有法),以大悲無偏救護一切衆生(所立),因爲對于一切親怨如慈母對待獨子般的慈悲串習究竟的緣故(能立)。就像看見孩子掉入不淨糞,父親一定會救度一樣(比喻)。
在共不共乘經典中,處處可以見到佛對衆生慈悲救護的公案,此處不作贅述。
辰四、第四理由——具足大平等心
【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爲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
第四條理由,就是皈依境具有大平等心。
以一切財物供養佛陀,佛不會因此而歡喜,要以正行修法供養,才生歡喜的緣故,佛沒有親疏的差別,能作一切衆生皈依處。如果不具足這個條件,必定會顧念觀照以往有過恩惠的人,不會作一切衆生的皈依處。
《釋量論》中這樣說:假使有人在左邊以檀香供佛,又有人在右邊以斧頭砍佛,佛毫無貪嗔偏袒,平等相待。
理證:
佛陀(有法),唯一行持饒益有恩無恩一切衆生的事業(所立),因爲斷盡耽著親怨的貪嗔以及種子,並且獲得平等觀照一切親怨究竟智慧的緣故(能立)。如同一位母親有兩個孩子,一個是瘋子,常常毆打母親,一個精神正常,經常承事母親,但母親平等慈愛兩個孩子,沒有偏袒(比喻)。
譬如,提婆達多平時常常加害佛陀,一次爲了學佛的神通,而吃了毒鸩,極其痛苦,向佛求救。佛說:“我對你就像羅睺羅一樣,如果我心有親疏偏袒,你的病就不會痊愈;如果沒有不平等心,你的病即刻痊愈。”果然提婆達多的病立即痊愈。
因此,佛陀已經遠離一切粗細不平等心,沒有任何親怨偏執,任何有情只要皈依佛陀,佛陀決定平等救護。
卯二、攝義
【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于畏度他方便,普于一切無其親疏,大悲遍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惟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衆皆可歸依。】
總之,如果一位士夫,自己已經解脫了一切怖畏,又善巧一切從怖畏中救度他人的方便,而且對一切衆生沒有任何親疏偏執,以大悲周遍而轉,普遍利益一切有恩無恩的衆生,是人就是所應皈依的對境。在一切有情中,只有佛陀具有這樣的四種德相,不是其他自在天、遍入天等所能具足,所以佛就是所應皈依的對境。由于佛陀這樣圓滿成就可以皈依,所以佛所說的正法以及學法的佛弟子,都可以皈依,即可以依止法、僧作爲所修與助伴。
這一段首先依據四條理由,以對比的方式,決定佛是真實、了義、圓滿的皈依處,之後決定佛所說的法以及佛弟子,也是皈依處。重點是以理成立佛是皈依處。
以…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