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P30

  ..续本文上一页,不须另寻妙法。故经中屡说:“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为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可惜人皆不肯真实思想。”可见印光大师也强调思苦、修苦,才能生死心切。以怖畏痛苦之心念佛,心自然会专一。这和宗大师所说的意趣完全一致。

  印光大师又说:“若欲心不念外事,专一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也没有奇特奥妙的法则,但将一死字贴到额头上,挂到眉毛上。常想:“我某人从无始以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等幸运,今获人身,又闻佛法,若未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息不继,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纵出地狱,又堕饿鬼旁生,纵得人身,愚痴造业,又复堕落,经尘数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亦无办法。”若能如是思惟,如上所求,当下成办。”

  其中所说的“如上所求,当下成办”,就是以懈怠心不肯念佛,当下可令心趣入念佛,以散乱念佛心不专一,当下可令心专一。这和宗大师所说一致。“修苦”确实能灭懈怠、能发精进,是令心希求解脱根本之因。可见思惟恶趣痛苦和业果,确实是转变心态、令心当下趣入修行的妙法。

  实际上,印光大师这一段开示,已经含摄暇满、无常、修苦、业果的修要,其重点就在思惟上。然而因为我们对教法闻思不够,没有前行的基础,阅读这一段开示,不能明了这就是宣说修法的窍诀,不知道如何运用于心上,不懂得修的方法和次第。如果能结合《广论》,一定会明了如何用心,如何发起求生净土的意乐,对净土宗的修行有极大的助益。

  《摄颂》归摄修要说:

  

无始所集不善业,死堕恶趣不自由,

  

若堕当受寒热等,思苦难忍求加持。

  通过修无常和修苦发起共下士的意乐之后,就应当趣入共下士道的加行。

  

  下士道•皈依三宝

  

  

  癸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分二: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 二、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

  【第二,习近[54]后世安乐方便分二: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二、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55]

  趣入圣教最殊胜的门,就是净修皈依;引发一切善乐的根本,就是对业果发起深忍信。

  通过思惟恶趣痛苦,就会发起厌离恶趣、希求后世安乐的下士意乐。而获得后世安乐的方法,就是内心依止能获得后世安乐的方便——修皈依和修业果。如果离开这二者,绝对不能获得后世安乐,所以要“习近”。

  具体来说,通过修皈依,立誓以佛作为导师,以佛所说法作为所修之法,以僧作为助伴,这样正式趣入圣教之门。

  皈依三宝之后,主要是依止法宝实修,法宝最下等也是能让实修者远离一分过失,成就一分功德。所以修法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必须善巧业果的差别,如理取舍而修正行。如果没有长久思惟业果、没有如理取舍,就不可能遮止恶趣之因,即使不愿意堕入恶趣,也不可避免。因此若想关闭恶趣门,关键要在因上遮止自心随恶业而转。而这一点又依赖自己对业果获得深忍信。

  因此,以修皈依而趣入圣教,此后又以修业果发起深忍信,由此遮止心缘恶法,唯一行安乐行,决定可以获得后世安乐。因此,修皈依和修业果,就是能获得后世安乐的方便。

  子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分五: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 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四、既皈依已所学次第 五、总结

  【初中分四:一、由依何事为归依因;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三、由何道理而正归依;四、既归依已所学次第。

  第一是说皈依之因,第二是说皈依之境,第三是说皈依之理,第四是说皈依之学处。

  智者和成就者们对皈依的讲法有很多种,宗大师此处是按照《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而宣说。

  丑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分二:一、宣说此处皈依之因 二、宣说皈依二大要因

  【今初

  寅一、宣说此处皈依之因

  【因虽多种,然于此中是如前说,于现法中速死不住,死殁之后于所生处亦无自在,是为诸业他自在转。

  皈依的因有很多种,譬如:有大乘、小乘皈依的因;有共、不共乘皈依的因;有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皈依的因。或者:有以出离心皈依、以怖畏心皈依、以善愿心皈依、以大悲心皈依;有以善知识、善道友的劝诫而皈依;有以闻法而皈依;有以观察功过的拣择智思惟抉择后而皈依。

  此处下士道中,是从什么角度宣说皈依的因呢?

  皈依的因虽然有很多种,但在共下士道中,是以思惟无常和业果,而发起寻求依处的心。即如是思惟:如前所说,我在现法中很快就会死亡,不会久住,死后对于生处也没有任何自在,唯一是被业力他自在转。

  【其业亦如《入行论》云:“如黑暗依阴云中,刹那电闪极明显,如是佛力百道[56]中,世间福慧略发起,由是其善惟羸劣,恒作重罪极强猛。”诸白净业势力微劣,诸黑恶业至极强力,故堕恶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发生求依之心。

  《入行论》颂词前两句是比喻,中间两句是意义,后两句是结论。

  “佛力”: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所以也称为智力;以方便智能摄化众生,所以也称为方便力;显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所以又称为愿力。此处主要是指方便大悲力。

  而此业也如《入行论》所说:“犹如暗夜乌云当中,刹那的闪电极为明显,如是以佛陀大悲力的加持,世间众生相续中暂时略生福慧(暗夜乌云比喻势力强大的黑业,闪电比喻以佛力加持在众生相续中生起一点福慧,刹那比喻生善心的时间极短),因此,众生相续中善业力量微弱,恒时造作重罪之力却极为强猛。”各种白业的势力微弱,而各种黑业的势力极为强大,所以决定会堕落恶趣。通过这样的思惟,由衷生起大畏怖,以怖畏心的推动,发起寻求依处之心。

  就是思惟自己现在在因位,白业力弱小、黑业力强大,以此决定果位必堕恶趣,而恶趣痛苦漫长,极其难忍,由此生起大畏怖,一心寻求能作救护的依处。

  陈那菩萨以比喻描述这种迫切求救的心。

  【犹如陈那菩萨云:“安住无边底,生死大海中,贪等极暴恶,大鲸嚼其身,今当归依谁。”

  犹如陈那菩萨所说:安住在不见边际的生死大海中,被贪嗔痴等暴恶的大鲸鱼日夜不断地嚼咬我的身心,现在我应当皈依谁,救拔我出离痛苦?

  寅二、宣说皈依二大要因

  【总为二事,由恶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宝有从彼中救护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虚言,则其归依亦同于彼。若此二因,坚固猛利,则其归依亦能变意,故应励力勤修二因。

  总之,皈依的因有两种:一、对恶趣等苦自己产生怖畏;二、深信三宝具有从恶趣等中救护的能力。这怖畏心和信心,就是下士皈依主要的正因。因此,如果相续中不具足这两个因,而只是口头虚言,则其皈依也只是口头虚言;相反,如果这两种因坚固猛利,则其皈依心也能变得坚固猛利。所以应当励力勤修这两种因。

  第一种因在思惟恶趣痛苦中修,第二种因的修习在下文会宣说。修行在因地时必须正,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如果只是形象的皈依,就不能真实趣入圣教。但应当明确的是,此处只是宣说共下士道皈依的因。

  丑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分二:一、正明其境 二、应皈依此之因相

  【第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分二:一、正明[57]其境;二、应归依此之因相[58] 今初

  第二,由依止彼皈依因而皈依的对境,即宣说皈依境的内容分二:认定皈依境;应当皈依此境的理由。

  寅一、正明其境

  认定皈依境是佛法僧三宝,首先宣说应当皈依佛宝,再说应当皈依法宝和僧宝。

  【如《百五十颂》云:“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59]。设是有心者,即应归依此,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谓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应归依,无欺归处佛薄伽梵。

  如马鸣菩萨的《一百五十颂》所说:“如果谁从根本上永断一切过失,如果谁在一切时处中,是一切功德的依处(圆满具足一切种类的功德),那么,假使是有心的人,就应当皈依他,以语言赞叹他,以财物和身语承事恭敬他,以闻思修次第安住他的教法和证法中。”也就是,如果具有能辨别是依处和非依处的智慧,理应皈依这无欺的皈依处——佛薄伽梵。

  第一颂是宣说皈依境是断证二德究竟的佛陀。第二颂中“有心”就是具有想脱离轮回、寻找救护主、并能辨别取舍的智慧。旁生愚痴,不能辨别依处和非依处;邪见深重的人,被邪见所障,也生不起这样…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