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須另尋妙法。故經中屢說:“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此爲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可惜人皆不肯真實思想。”可見印光大師也強調思苦、修苦,才能生死心切。以怖畏痛苦之心念佛,心自然會專一。這和宗大師所說的意趣完全一致。
印光大師又說:“若欲心不念外事,專一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也沒有奇特奧妙的法則,但將一死字貼到額頭上,挂到眉毛上。常想:“我某人從無始以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等幸運,今獲人身,又聞佛法,若未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息不繼,定向地獄、镬湯、爐炭、劍樹刀山裏受苦,縱出地獄,又墮餓鬼旁生,縱得人身,愚癡造業,又複墮落,經塵數劫,輪回六道,雖欲出離,亦無辦法。”若能如是思惟,如上所求,當下成辦。”
其中所說的“如上所求,當下成辦”,就是以懈怠心不肯念佛,當下可令心趣入念佛,以散亂念佛心不專一,當下可令心專一。這和宗大師所說一致。“修苦”確實能滅懈怠、能發精進,是令心希求解脫根本之因。可見思惟惡趣痛苦和業果,確實是轉變心態、令心當下趣入修行的妙法。
實際上,印光大師這一段開示,已經含攝暇滿、無常、修苦、業果的修要,其重點就在思惟上。然而因爲我們對教法聞思不夠,沒有前行的基礎,閱讀這一段開示,不能明了這就是宣說修法的竅訣,不知道如何運用于心上,不懂得修的方法和次第。如果能結合《廣論》,一定會明了如何用心,如何發起求生淨土的意樂,對淨土宗的修行有極大的助益。
《攝頌》歸攝修要說:
無始所集不善業,死墮惡趣不自由,
若墮當受寒熱等,思苦難忍求加持。
通過修無常和修苦發起共下士的意樂之後,就應當趣入共下士道的加行。
下士道•皈依叁寶
癸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分二: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第二,習近[54]後世安樂方便分二: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55]。】
趣入聖教最殊勝的門,就是淨修皈依;引發一切善樂的根本,就是對業果發起深忍信。
通過思惟惡趣痛苦,就會發起厭離惡趣、希求後世安樂的下士意樂。而獲得後世安樂的方法,就是內心依止能獲得後世安樂的方便——修皈依和修業果。如果離開這二者,絕對不能獲得後世安樂,所以要“習近”。
具體來說,通過修皈依,立誓以佛作爲導師,以佛所說法作爲所修之法,以僧作爲助伴,這樣正式趣入聖教之門。
皈依叁寶之後,主要是依止法寶實修,法寶最下等也是能讓實修者遠離一分過失,成就一分功德。所以修法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必須善巧業果的差別,如理取舍而修正行。如果沒有長久思惟業果、沒有如理取舍,就不可能遮止惡趣之因,即使不願意墮入惡趣,也不可避免。因此若想關閉惡趣門,關鍵要在因上遮止自心隨惡業而轉。而這一點又依賴自己對業果獲得深忍信。
因此,以修皈依而趣入聖教,此後又以修業果發起深忍信,由此遮止心緣惡法,唯一行安樂行,決定可以獲得後世安樂。因此,修皈依和修業果,就是能獲得後世安樂的方便。
子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分五:一、由依何事爲皈依因 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叁、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五、總結
【初中分四:一、由依何事爲歸依因;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叁、由何道理而正歸依;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第一是說皈依之因,第二是說皈依之境,第叁是說皈依之理,第四是說皈依之學處。
智者和成就者們對皈依的講法有很多種,宗大師此處是按照《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而宣說。
醜一、由依何事爲皈依因分二:一、宣說此處皈依之因 二、宣說皈依二大要因
【今初】
寅一、宣說此處皈依之因
【因雖多種,然于此中是如前說,于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殁之後于所生處亦無自在,是爲諸業他自在轉。】
皈依的因有很多種,譬如:有大乘、小乘皈依的因;有共、不共乘皈依的因;有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皈依的因。或者:有以出離心皈依、以怖畏心皈依、以善願心皈依、以大悲心皈依;有以善知識、善道友的勸誡而皈依;有以聞法而皈依;有以觀察功過的揀擇智思惟抉擇後而皈依。
此處下士道中,是從什麼角度宣說皈依的因呢?
皈依的因雖然有很多種,但在共下士道中,是以思惟無常和業果,而發起尋求依處的心。即如是思惟:如前所說,我在現法中很快就會死亡,不會久住,死後對于生處也沒有任何自在,唯一是被業力他自在轉。
【其業亦如《入行論》雲:“如黑暗依陰雲中,刹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56]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惟羸劣,恒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
《入行論》頌詞前兩句是比喻,中間兩句是意義,後兩句是結論。
“佛力”: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所以也稱爲智力;以方便智能攝化衆生,所以也稱爲方便力;顯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所以又稱爲願力。此處主要是指方便大悲力。
而此業也如《入行論》所說:“猶如暗夜烏雲當中,刹那的閃電極爲明顯,如是以佛陀大悲力的加持,世間衆生相續中暫時略生福慧(暗夜烏雲比喻勢力強大的黑業,閃電比喻以佛力加持在衆生相續中生起一點福慧,刹那比喻生善心的時間極短),因此,衆生相續中善業力量微弱,恒時造作重罪之力卻極爲強猛。”各種白業的勢力微弱,而各種黑業的勢力極爲強大,所以決定會墮落惡趣。通過這樣的思惟,由衷生起大畏怖,以怖畏心的推動,發起尋求依處之心。
就是思惟自己現在在因位,白業力弱小、黑業力強大,以此決定果位必墮惡趣,而惡趣痛苦漫長,極其難忍,由此生起大畏怖,一心尋求能作救護的依處。
陳那菩薩以比喻描述這種迫切求救的心。
【猶如陳那菩薩雲:“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
猶如陳那菩薩所說:安住在不見邊際的生死大海中,被貪嗔癡等暴惡的大鯨魚日夜不斷地嚼咬我的身心,現在我應當皈依誰,救拔我出離痛苦?
寅二、宣說皈依二大要因
【總爲二事,由惡趣等自生怖畏,深信叁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于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
總之,皈依的因有兩種:一、對惡趣等苦自己産生怖畏;二、深信叁寶具有從惡趣等中救護的能力。這怖畏心和信心,就是下士皈依主要的正因。因此,如果相續中不具足這兩個因,而只是口頭虛言,則其皈依也只是口頭虛言;相反,如果這兩種因堅固猛利,則其皈依心也能變得堅固猛利。所以應當勵力勤修這兩種因。
第一種因在思惟惡趣痛苦中修,第二種因的修習在下文會宣說。修行在因地時必須正,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如果只是形象的皈依,就不能真實趣入聖教。但應當明確的是,此處只是宣說共下士道皈依的因。
醜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分二:一、正明其境 二、應皈依此之因相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一、正明[57]其境;二、應歸依此之因相[58]。 今初】
第二,由依止彼皈依因而皈依的對境,即宣說皈依境的內容分二:認定皈依境;應當皈依此境的理由。
寅一、正明其境
認定皈依境是佛法僧叁寶,首先宣說應當皈依佛寶,再說應當皈依法寶和僧寶。
【如《百五十頌》雲:“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59]。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贊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
如馬鳴菩薩的《一百五十頌》所說:“如果誰從根本上永斷一切過失,如果誰在一切時處中,是一切功德的依處(圓滿具足一切種類的功德),那麼,假使是有心的人,就應當皈依他,以語言贊歎他,以財物和身語承事恭敬他,以聞思修次第安住他的教法和證法中。”也就是,如果具有能辨別是依處和非依處的智慧,理應皈依這無欺的皈依處——佛薄伽梵。
第一頌是宣說皈依境是斷證二德究竟的佛陀。第二頌中“有心”就是具有想脫離輪回、尋找救護主、並能辨別取舍的智慧。旁生愚癡,不能辨別依處和非依處;邪見深重的人,被邪見所障,也生不起這樣…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