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多门忆念功德,即可以由多门引发净信;数数忆念功德,信心则会猛利、常恒相续。
巳二、随念三宝功德易获佛陀密意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则诸经论多是开示三归功德,此等皆能现为教授。】
依照这样的方式修习,如果善于了解佛语和观察修的关系,则经论中多数都是开示三种皈依处——佛法僧的功德,这些内容都可以显现为修行的教授。
“经论多是开示三归功德”,就是经论中多数都是开示三宝的功德,即:或开示诸佛身口意业功德;或开示诸佛因地和果地的功德;或开示教法与证法的功德;或开示贤圣僧修行的功德。譬如《无量寿经》,多数都是开示三宝功德:或开示阿弥陀佛因地如何发愿、修行以及果地如何成就净土的功德;或开示阿弥陀佛身口意业的功德;或开示极乐世界清净海会菩萨的功德;或开示净土法门的功德。如果善巧修行的方法,一部《无量寿经》都可以显现为念佛、念法、念僧的修行教授,这样就容易获得本师宣说《无量寿经》的密意。
以下从反面讲解舍弃观察修的过患。
【念观察修皆是分别,于修行时而弃舍者,是遮此等集聚资粮、净治罪障非一门径,故于暇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为大障碍。】
如是认为“观察修都是分别”,由此在修行时舍弃观察修,这样便遮止了集聚资粮、净治罪障的多种门径,所以对于以暇满人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是巨大的障碍。
“积资净障,非一门径”,就是从多个方面观察修。思惟三宝功德,可以积资净障,如下文博朵瓦尊者所说:“若数数思,渐能深信,渐净相续,能得加持。”由思惟三宝功德,能逐渐加深对三宝的信心,以此能净化相续,修集资粮,所以由多门观察、忆念三宝的功德,就是积资净障的多种门径,这样切实地串习,便能以有暇身摄取无量的坚实利益。相反,舍弃观察修就是遮止积资净障的多种门径,极大障碍了以人身摄取无量心要。
巳三、对皈依因——“深信”获得觉受与否之差别分二:一、对深信获得觉受之利益 二、对深信未获觉受之过患
午一、对深信获得觉受之利益
【此等若作常时修持,心随修转。故于初时修心稍难,后时于彼能任运转。又若能念“愿我当得,如所随念,如是佛者”,是发菩提心,一切昼夜恒得见佛,于临终时任生何苦,然随念佛终不退失。】
如果能不断串习忆念佛陀的功德,心自然会随着修持而逐渐转变。所以最初修心虽然有些难度,但后面因为串习纯熟,而能够对此任运而转。能够作意“愿我也获得所随念那样的佛果”而发起菩提心,而且一切昼夜都可以见佛,以及临终时不论产生何种痛苦,随念佛陀终究不会因此而退失。所以长久串习念佛,后时可以任运而转,而且有三大利益:发菩提心、常时见佛、临终念佛不退。
对“若作常时修持,心随修转”这一句,我们要通达它的内涵。前面在讲“修与修之必要”时说过:所谓修,就是令心数数安住所缘,护持修习所缘行相;修的必要,即自己无始以来为心所自在,心也被烦恼所自在,修习是为了让心随自己,能如欲安住善所缘。刚开始修习时,恶习力强,要让心随欲安住念佛,会有些困难,但若能长久坚持,一旦串习力加强,心自然会随转,有能力如欲安住。
以上所说,均是释尊所说的教授,出自《三摩地王经》。
【《三摩地王经》云:“教汝应悟解,如人多观察,由住彼观察,心能如是趣。”】
首先开示总的原则。
《三摩地王经》中说:你应当了达一个道理,如果有人对一件事屡屡观察分别,通过安住这样的观察,心就能趣入这样的意义。
以下结合念佛来宣说。
【“如是念能仁,佛身无量智,常能修随念,心趣注于此。”】
这一颂是宣说“常时修持,心随修转”的方面。
如是,首先忆念佛陀身相以及无量智慧等功德,若常能修习随念,最终自心无须功用,自然趣入念佛。
【“此行住坐时,欣乐善士[63]智,欲我成无上,胜世[64]愿菩提。”】
此颂是宣说以念佛而发菩提心的利益。
在行住坐卧中,自然就会时时欣乐佛陀智慧等功德,并且发愿“愿我将来成为世间无上的胜者佛陀”而自然发起愿菩提心。
【又云:“清净身语意,常赞佛胜德,如是修心续,昼夜见世依。”】
这一颂是宣说以念佛常时见佛的利益。
《三摩地王经》又说:以清净身语意恒常赞叹佛陀殊胜的功德,以这种方式让念佛的心相续不断,从而昼夜见佛。
由此可见,以恒常忆念佛陀的功德而能昼夜见佛,所以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如果我们数数观想佛的形象,忆念佛的身语意功德,如此以信心修习念佛,就能恒时见佛。
不能见佛的原因,就是没有信心以及相续不清净,如果相续清净,则恒时可以见佛。譬如,琉璃地能否显现身影,取决于地面是否有垢,只要除去污垢,就可以显现影像。《宝性论》说:“犹如清净琉璃地,映现天主身影像,如是众生净心地,亦现能仁身影像。犹如帝释现不现,由地净与不净故,众生现不现影像,由心浊与不浊故。”又说:“犹如琉璃净心地,彼为现见佛陀因,即彼清净心地者,增长不夺之信根。”见佛的因,就是心地清净;净心的方便,就是增长以违品不可夺的信根;增长信根的方便,即恒时忆念功德。这样以理成立恒时忆念佛陀的功德,就能昼夜见佛。
对此总结。
恒时忆念佛陀功德者(有法),可以昼夜见佛(所立),因为增长信根净治自心,必然显现佛身的缘故(能立),犹如以布擦拭琉璃地,必然显现影像(比喻)。
《楞严经》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华严经》说:“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这样以佛陀为所缘境,自心专一忆念而不休息,此人见佛的次数等同念佛之心。《三摩地王经》说:“散步安坐站立卧,何人忆念能仁尊,本师恒时住彼前,彼者将获广大果。”
论中“清净身语意,常赞佛胜德,如是修心续”,就是昼夜见佛的因。以清净身礼敬佛功德,以清净语赞叹佛功德,以清净心忆念佛功德,如是令心不断安住在念佛中,必定能昼夜见佛。
以净土宗念阿弥陀佛为例,唐代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在长安时,精勤礼佛念佛,入室便长跪念佛,精力不尽不休息,即便冬日天寒地冻,也一定修到流汗,以表示皈敬弥陀的至诚之心。他常念佛一声,口中放光一道,乃至十、百、千声,也都这样口中放光。出门就演说净土法门。像这样以清净身语意恒时礼敬、赞叹、忆念佛陀功德,这样串习的结果,自然心中常不离佛,佛恒时安住在相续中。
憨山大师十九岁时,专心念佛日夜不断,不久梦见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二大菩萨,此后西方三圣时时清晰现前。这也是“一心念佛,昼夜见佛”的实例。
【“若时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夺。”】
这一颂是宣说念佛不退的利益。
如果平时这样长久串习念佛,一旦生病身体不安,或受死亡大苦时,也不会退失念佛,病死苦受不能转移念佛之心。
以念阿弥陀佛为例,《无量寿经》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庄严,志心皈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昼夜思惟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这是对阿弥陀佛产生深信的因,以深信自然会志心皈依阿弥陀佛、顶礼供养阿弥陀佛,如是临终时,便能不惊不怖,心不颠倒,不退佛念。
清代慧明大师,性格质直,只知道念佛,只要得到供养就会放生,而且随放随念佛号,回向西方。见人也不会寒喧,只是说:“死亡临近速念佛。”有人问他念佛有什么所获?他说:“我有次得热病,日益严重,几乎不能支撑,幸亏意根中佛号一句顶一句出来,连绵不断,竟然依仗念佛,疾病获愈。之后不论语默动静,都有一句佛号从意根中一句顶一句出来。”后来他的脖子上长了毒疮,知道是宿业现前,绝不呻吟,临终时气色和悦,念佛而去。
这则公案中,慧明大师串习坚固,念佛纯熟,所以受病死苦时,意根中仍有佛号一句顶一句而出,以苦受不能夺其念佛。同样,以思惟功德而念佛,一旦坚固,念佛能不为其他境缘所夺。
【博朵瓦云:“若数数思,渐能深信,渐净相续,能得加持。由于此上获得定解,故能由其诚心归依,若于所学能正习学,则一切事悉成佛法。”】
博朵瓦尊者说:如果数数思惟,逐渐能加深信心,逐渐清净相续,由此能获得三宝的加持。由于对此获得定解,并不是随人而转,所以能由衷以至诚心皈依。皈依后,如果对学处能如理修学,则一切所作都成为佛法。
“若数数思,渐能深信,渐净相续,能得加持”:以念观音菩萨为例,如果数数思惟观音大士的悲心愿力,对此便能生起深切信心,以深切的信心随念观音大士,就能逐渐清净相续,获得加持。《普门品》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午二、对深信未获觉受之过患
【“吾等对于诸佛妙智,尚不计为准洽占卜。”】
博朵瓦尊者说:我们对诸佛微妙智慧的信赖,还不如对准确占卜士的信任。
以下以对比说明常人对占卜士和佛陀信仰度的差别。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