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P36

  ..續本文上一頁多門憶念功德,即可以由多門引發淨信;數數憶念功德,信心則會猛利、常恒相續。

  巳二、隨念叁寶功德易獲佛陀密意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叁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爲教授。

  依照這樣的方式修習,如果善于了解佛語和觀察修的關系,則經論中多數都是開示叁種皈依處——佛法僧的功德,這些內容都可以顯現爲修行的教授。

  “經論多是開示叁歸功德”,就是經論中多數都是開示叁寶的功德,即:或開示諸佛身口意業功德;或開示諸佛因地和果地的功德;或開示教法與證法的功德;或開示賢聖僧修行的功德。譬如《無量壽經》,多數都是開示叁寶功德:或開示阿彌陀佛因地如何發願、修行以及果地如何成就淨土的功德;或開示阿彌陀佛身口意業的功德;或開示極樂世界清淨海會菩薩的功德;或開示淨土法門的功德。如果善巧修行的方法,一部《無量壽經》都可以顯現爲念佛、念法、念僧的修行教授,這樣就容易獲得本師宣說《無量壽經》的密意。

  以下從反面講解舍棄觀察修的過患。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于修行時而棄舍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罪障非一門徑,故于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爲大障礙。

  如是認爲“觀察修都是分別”,由此在修行時舍棄觀察修,這樣便遮止了集聚資糧、淨治罪障的多種門徑,所以對于以暇滿人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是巨大的障礙。

  “積資淨障,非一門徑”,就是從多個方面觀察修。思惟叁寶功德,可以積資淨障,如下文博朵瓦尊者所說:“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思惟叁寶功德,能逐漸加深對叁寶的信心,以此能淨化相續,修集資糧,所以由多門觀察、憶念叁寶的功德,就是積資淨障的多種門徑,這樣切實地串習,便能以有暇身攝取無量的堅實利益。相反,舍棄觀察修就是遮止積資淨障的多種門徑,極大障礙了以人身攝取無量心要。

  巳叁、對皈依因——“深信”獲得覺受與否之差別分二:一、對深信獲得覺受之利益 二、對深信未獲覺受之過患

  午一、對深信獲得覺受之利益

  【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于初時修心稍難,後時于彼能任運轉。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恒得見佛,于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

  如果能不斷串習憶念佛陀的功德,心自然會隨著修持而逐漸轉變。所以最初修心雖然有些難度,但後面因爲串習純熟,而能夠對此任運而轉。能夠作意“願我也獲得所隨念那樣的佛果”而發起菩提心,而且一切晝夜都可以見佛,以及臨終時不論産生何種痛苦,隨念佛陀終究不會因此而退失。所以長久串習念佛,後時可以任運而轉,而且有叁大利益:發菩提心、常時見佛、臨終念佛不退。

  對“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這一句,我們要通達它的內涵。前面在講“修與修之必要”時說過:所謂修,就是令心數數安住所緣,護持修習所緣行相;修的必要,即自己無始以來爲心所自在,心也被煩惱所自在,修習是爲了讓心隨自己,能如欲安住善所緣。剛開始修習時,惡習力強,要讓心隨欲安住念佛,會有些困難,但若能長久堅持,一旦串習力加強,心自然會隨轉,有能力如欲安住。

  以上所說,均是釋尊所說的教授,出自《叁摩地王經》。

  【《叁摩地王經》雲:“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

  首先開示總的原則。

  《叁摩地王經》中說:你應當了達一個道理,如果有人對一件事屢屢觀察分別,通過安住這樣的觀察,心就能趣入這樣的意義。

  以下結合念佛來宣說。

  【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于此。”

  這一頌是宣說“常時修持,心隨修轉”的方面。

  如是,首先憶念佛陀身相以及無量智慧等功德,若常能修習隨念,最終自心無須功用,自然趣入念佛。

  【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63]智,欲我成無上,勝世[64]願菩提。”

  此頌是宣說以念佛而發菩提心的利益。

  在行住坐臥中,自然就會時時欣樂佛陀智慧等功德,並且發願“願我將來成爲世間無上的勝者佛陀”而自然發起願菩提心。

  【又雲:“清淨身語意,常贊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

  這一頌是宣說以念佛常時見佛的利益。

  《叁摩地王經》又說:以清淨身語意恒常贊歎佛陀殊勝的功德,以這種方式讓念佛的心相續不斷,從而晝夜見佛。

  由此可見,以恒常憶念佛陀的功德而能晝夜見佛,所以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如果我們數數觀想佛的形象,憶念佛的身語意功德,如此以信心修習念佛,就能恒時見佛。

  不能見佛的原因,就是沒有信心以及相續不清淨,如果相續清淨,則恒時可以見佛。譬如,琉璃地能否顯現身影,取決于地面是否有垢,只要除去汙垢,就可以顯現影像。《寶性論》說:“猶如清淨琉璃地,映現天主身影像,如是衆生淨心地,亦現能仁身影像。猶如帝釋現不現,由地淨與不淨故,衆生現不現影像,由心濁與不濁故。”又說:“猶如琉璃淨心地,彼爲現見佛陀因,即彼清淨心地者,增長不奪之信根。”見佛的因,就是心地清淨;淨心的方便,就是增長以違品不可奪的信根;增長信根的方便,即恒時憶念功德。這樣以理成立恒時憶念佛陀的功德,就能晝夜見佛。

  對此總結。

  恒時憶念佛陀功德者(有法),可以晝夜見佛(所立),因爲增長信根淨治自心,必然顯現佛身的緣故(能立),猶如以布擦拭琉璃地,必然顯現影像(比喻)。

  《楞嚴經》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華嚴經》說:“以佛爲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這樣以佛陀爲所緣境,自心專一憶念而不休息,此人見佛的次數等同念佛之心。《叁摩地王經》說:“散步安坐站立臥,何人憶念能仁尊,本師恒時住彼前,彼者將獲廣大果。”

  論中“清淨身語意,常贊佛勝德,如是修心續”,就是晝夜見佛的因。以清淨身禮敬佛功德,以清淨語贊歎佛功德,以清淨心憶念佛功德,如是令心不斷安住在念佛中,必定能晝夜見佛。

  以淨土宗念阿彌陀佛爲例,唐代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在長安時,精勤禮佛念佛,入室便長跪念佛,精力不盡不休息,即便冬日天寒地凍,也一定修到流汗,以表示皈敬彌陀的至誠之心。他常念佛一聲,口中放光一道,乃至十、百、千聲,也都這樣口中放光。出門就演說淨土法門。像這樣以清淨身語意恒時禮敬、贊歎、憶念佛陀功德,這樣串習的結果,自然心中常不離佛,佛恒時安住在相續中。

  憨山大師十九歲時,專心念佛日夜不斷,不久夢見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二大菩薩,此後西方叁聖時時清晰現前。這也是“一心念佛,晝夜見佛”的實例。

  【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

  這一頌是宣說念佛不退的利益。

  如果平時這樣長久串習念佛,一旦生病身體不安,或受死亡大苦時,也不會退失念佛,病死苦受不能轉移念佛之心。

  以念阿彌陀佛爲例,《無量壽經》說:“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莊嚴,志心皈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晝夜思惟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這是對阿彌陀佛産生深信的因,以深信自然會志心皈依阿彌陀佛、頂禮供養阿彌陀佛,如是臨終時,便能不驚不怖,心不顛倒,不退佛念。

  清代慧明大師,性格質直,只知道念佛,只要得到供養就會放生,而且隨放隨念佛號,回向西方。見人也不會寒喧,只是說:“死亡臨近速念佛。”有人問他念佛有什麼所獲?他說:“我有次得熱病,日益嚴重,幾乎不能支撐,幸虧意根中佛號一句頂一句出來,連綿不斷,竟然依仗念佛,疾病獲愈。之後不論語默動靜,都有一句佛號從意根中一句頂一句出來。”後來他的脖子上長了毒瘡,知道是宿業現前,絕不呻吟,臨終時氣色和悅,念佛而去。

  這則公案中,慧明大師串習堅固,念佛純熟,所以受病死苦時,意根中仍有佛號一句頂一句而出,以苦受不能奪其念佛。同樣,以思惟功德而念佛,一旦堅固,念佛能不爲其他境緣所奪。

  【博朵瓦雲:“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于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于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

  博朵瓦尊者說:如果數數思惟,逐漸能加深信心,逐漸清淨相續,由此能獲得叁寶的加持。由于對此獲得定解,並不是隨人而轉,所以能由衷以至誠心皈依。皈依後,如果對學處能如理修學,則一切所作都成爲佛法。

  “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以念觀音菩薩爲例,如果數數思惟觀音大士的悲心願力,對此便能生起深切信心,以深切的信心隨念觀音大士,就能逐漸清淨相續,獲得加持。《普門品》說:“若有衆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午二、對深信未獲覺受之過患

  【吾等對于諸佛妙智,尚不計爲准洽占蔔。”

  博朵瓦尊者說:我們對諸佛微妙智慧的信賴,還不如對准確占蔔士的信任。

  以下以對比說明常人對占蔔士和佛陀信仰度的差別。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