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P37

  ..续本文上一页此复说云:“譬如有一准利卜士说云:我知汝于今年无诸灾患,则心安泰。彼若说云:今岁有灾,应行此事,彼事莫为,则励力为;若未能办,心则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说,我未能办。”

  博朵瓦尊者又说:譬如,有一个灵验的占卜士说:“我测知你今年没有灾难。”听到这句话,心中就很安定踏实。如果说:“你今年命中有灾,你应当做这些事,那些事不能做。”听了之后就会励力行持,如果没有成办,心里就会不安,就会起这样的念头:他交待的事,我还没有成办。

  【若佛制云,此此应断,此此应行,岂置心耶?若未能办,岂忧虑耶?反作是言:诸教法中,虽如彼说,然由现在,若时若处,不能实行,须如是行。轻弃佛语,唯住自知。”

  如果佛陀制定说:“这些这些应当断除,那些那些应当行持。”怎么会放在心上?如果没有成办,又怎么会忧虑?反而这样找借口:“教法中虽然是那样宣说,但因为当今时代和环境不能实行,所以应按这样新的方式行持。”如是轻易舍弃佛语,唯一安住在自己想法当中。

  宗大师对此评论说:

  【若不观察,随心爱乐,唯乱于言。若非尔者,内返其意,详细观察,极为谛实

  对“以当今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佛制已经不适用”等观点,如果没有善加观察,唯一随顺自心的喜爱,便会觉得这种说法不错,其实这只是口中乱说而已。如果没有随心爱乐,向内反观自心,博朵瓦尊者所说极为真实,诚然如此。

  因此,如果没有诚信佛陀,没有真正的觉受,一般人对佛语的信心还不如对占卜士的信任,这非常颠倒。佛陀是圆满身语意业诸功德的士夫,占卜士只是世间凡夫,而常人却轻易舍弃佛语,反而信奉卜士的话,造成这种颠倒的原因,就是没有数数思念佛陀功德而引发深切的信心。

  【故当数数思佛功德,励力引发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则于佛所从生之法及修法众,亦能发起如是定解,是则归依至于扼要。此若无者,即能转变心意归依,且无生处,况诸余道!

  这一段是教诫应殷重引生深信或定解。

  因此,应当数数思惟佛陀的功德,努力引生至心的定解。如果对佛陀生起定解,则对佛陀出生之因——正法以及修法僧众,也能生起这样的定解,这样皈依就达到了扼要;如果没有对佛陀的定解,则能转变心意的皈依,尚且没有出生之处,更何况道的其余支分?

  卯二、法功德

  【法功德者,谓由敬佛而为因缘,应作是念,佛具无边功德者,是由证修灭道二谛,除过引德,以为自性,教证二法,而得生起。

  所谓法功德,就是以恭敬佛陀为因缘,应当这样想:具有无边功德的佛陀,是由证得灭谛、修持道谛,以除过引德为自性的教证二法而得以生起。

  诸佛的功德都是从正法出生,正法包括教、证二法。如《俱舍论》说:“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教法和证法均以除过引德为自性,证法又归纳在灭谛与道谛中,《宝性论》说:“于彼离贪说为法,灭谛道谛所摄取。”通过修习道谛,证得灭谛,而显现佛宝无边功德。

  以大乘而言,道谛主要是指出世间见修二道,资粮道、加行道都是属于道的眷属。在见道的无间道断除遍计所知障,以及一百一十二种遍计烦恼障,在修道断除俱生所知障,以及四百一十四种俱生烦恼障,而且渐次断障的同时,逐渐显现各地功德而最终成佛。譬如,初地具十二类百功德,二地具十二类千功德,这样渐次增进,最终成就佛果无量无边超恒河沙数的功德。又如,初地布施波罗蜜多增胜,二地持戒波罗蜜多增胜,乃至十地智波罗蜜多增胜,最终成佛时一切波罗蜜多都到达究竟圆满。又如,在受异熟生方面,初地做赡部洲王,二地做四洲转轮王,三地做帝释天天主,这样以修道逐渐上进,最终成佛成为三千大千世界的教主。通过以上例子,便会了知佛陀无量功德不是从他因出生,唯一是从教证二法修道证灭而出生。

  【如《正摄法经》[65]云:“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

  逐一解释《正摄法经》的教证。

  “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诸佛无边无际的功德,不是从其他法出生,唯一是从正法出生。因此,佛从正法出生,佛的因就是正法。《涅槃经》说:“法是佛母,佛从法生。”

  “受行法分”:“行法分”即行持有缘妙法的那一分。譬如,与念佛法门有缘者,专门行持这一分法,这是“行法分”。“受行法分”即法不是以财物等领受,唯一是以行持法分而领受,唯有行法才能受用佛陀的三身等。

  “法所化现”:佛陀唯一是从无漏法化现而出。

  “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以戒法为根本,从三摩地法出生佛陀。以道的阶段来说,最初是以教法作为行境的阶段,中间依靠证法,最后依于证法而成办。

  还有一种解释:“法为其主”,即诸佛不是无因而生,而是以法为根本;“从法出生”,即诸佛不是以非因而生,唯一是从正法出生。

  卯三、僧功德

  【僧功德中,正谓诸圣补特伽罗,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门中,而为忆念。

  僧功德,主要指圣者补特伽罗。这个念僧也是通过忆念正法的功德,从僧宝如理修行的方面而作忆念。

  以下教证所说的僧功德,都是从僧宝如理修行上展开而说。“念僧”重在忆念僧伽如理修行的功德。

  【《正摄法经》云:“于诸僧伽,应如是念,谓说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

  《正摄法经》说:对于僧伽,应当如是忆念,僧伽以口宣说教法,以身受持修行正法,以意思惟正法。因此,僧的身口意是出生证法之田。

  【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养于法,作法事业,法为行境,法行圆满,自性正直,自性清净,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远离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净行。”

  “受持正法”:僧伽以身心受持佛陀的教证二法。

  “依止于法”:僧伽日日夜夜恒时依止正法。

  “供养于法”:僧伽供养诸佛的正法。

  “作法事业”:僧伽以十法行作正法的事业。十法行,就是书写、供养、施他、听闻、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正法。僧伽所作都是正法的事业。

  “法为行境”:僧伽不是以财物为行境,唯一是以正法作为行境。

  “法行圆满”:僧伽舍弃世间财富修习正法,趣向圆满。

  “自性正直”:僧伽远离谄曲、欺诳,性格正直。

  “自性清净”:僧伽净除烦恼,相续清净。

  “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大乘僧伽的意乐是救度众生的哀愍自性,成就悲愍。

  “常以远离为所行境”:僧伽常时舍离世间八法与喧嚣红尘,安住静处修行。

  “恒趣向法,常白净行”:僧伽恒时以闻思修趣向正法,恒时断恶行善,行持白净善行。

  应当这样忆念僧宝如理修行的功德而发起皈依。

  寅二、由了知差别而皈依分六:一、相差别 二、业差别 三、信解差别 四、修行差别 五、随念差别 六、生福差别

  【由知差别而归依者,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此中分六。

  由了知差别而皈依,如《摄抉择分》所说:“由了知三宝之间相互差别而如理皈依。”其中分六:相差别、业差别、信解差别、修行差别、随念差别、生福差别。

  卯一、相差别

  【相差别者,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

  佛宝相:自然觉悟相。如来无师,自然修习三十七菩提分而现前正等菩提,这自然觉悟相就是佛宝相。

  法宝相:觉悟果相。如来觉悟后,转正*轮,如实宣说是道与非道,令有情趣入是道,不趣非道。所说正法是觉悟之果,所以法宝是觉悟果相。“证果”即觉悟之果。

  僧宝相:由他(如来或圣弟子)教授而正修行相。从如来或圣弟子听闻正法后,净信出家,受具足戒,乃至圆满修集世出世间资粮,这种由他教授而如理修行之相,就是僧宝相。

  卯二、业差别

  【业差别者,如其次第,善转教业,断烦恼苦所缘为业,勇猛增长业。

  佛宝业:善转教业。诸佛出世宣说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叫做正法教。诸佛证悟后,为有情宣说所证真实法义,即善转教业。

  法宝业:断烦恼苦所缘为业。上述“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是舍弃烦恼和苦的所缘境,由缘法教能舍离烦恼和一切苦,所以断烦恼苦所缘是法宝业。

  僧宝业:勇猛增长业。僧宝由如理修行,勇猛精进,而增长一切善根,所以勇猛增长为僧宝业。

  卯三、信解差别

  【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对于佛宝,应树立亲近承事的信解。“亲近”,应按照“依止善知识”中所说的内容,理解亲近的意乐和加行;“承事”有三种相,即尊重、恭敬、供养。《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九》说:“又由三相,应知敬事,由能体彼功德胜利,故起尊重(由能体会彼者功德胜利,故而发起尊重)。随所体悉(随自己所体会、了解的),以身语意三种正行而修恭敬。复设种种幢幡盖等,而为供养。”

  对于法宝,应树立希求证得的信解,即发愿希求证得以涅槃为主的法宝,应当树立这种信解。

  对于僧宝,应树立和合同一法性共住的信解。

  “同一法性”,即指僧众悉从法所…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