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从法所化,从法等分,所以是同一法性。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四》说:“大师子……口所生(从佛陀说法音声而诞生之故)者,从说法音而诞生故;法所生者,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之所生故;法所化者,从法身路而得成立相似法故;法等分者,受用无漏法之财宝相似法故。”
“和合共住”:僧宝共住,具足六和敬法,无违无诤,如水乳相融,名为和合共住。所谓六和敬,即身和敬、口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见和敬、利和敬。身和敬,即礼拜等身业相同;口和敬,即赞诵赞咏等口业相同;意和敬,即信心等意业相同;戒和敬,即戒法相同;见和敬,即空等见解相同;利和敬,即衣食等利养相同。《法界次第》说:“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所谓“和”,即自己行为和他人的善行一致,凡事随大众,这就是无违和合相;所谓“敬”,即自己谦下,恭敬他人,这就是无诤恭敬相。《祖庭事苑》说:“六和:一、身和共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悦,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对于僧宝,我们应当树立和合同一法性共住的信解。
卯四、修行差别
【修行差别者,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应修瑜伽方便正行,应修共受财法正行。】
对于佛宝,应修供养承事正行。
对于法宝,应修瑜伽方便正行。(“瑜伽方便”,即增进成就瑜伽的正确方法,譬如,安住清净尸罗等。)
对于僧宝,应修共受财法正行。“共受财法”,即同梵行者,同受利养,名为共受财;同趣尸罗,同趣正见,名为共受法。以共受财能对治对于利养起争;以共受法能对治违越学处和对法义颠倒执著。
卯五、随念差别
【随念差别者,谓应别念三宝功德,如云“谓是世尊等”。】
“随念差别”,就是应当别别忆念佛法僧三宝功德。在名言中,佛法僧三宝功德各具不同的侧面,所以在随念功德上也就有差别。如云“谓是世尊等”,这是举例说明,即如《随念三宝经》所说:“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正等觉……”,而随念佛宝;以“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而随念法宝;以“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质直行……”,而随念僧宝。具体可以参阅《随念三宝经》,别别随念三宝的功德。
卯六、生福差别
【生福差别者,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佛及僧二是依初义,此复依一补特伽罗,及依众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生福差别”,就是依于补特伽罗和法出生最殊胜的福德,其中佛宝和僧宝依于补特伽罗,而且分别是依于一位补特伽罗和多位补特伽罗生长福德,按戒律来说,四位或四位以上受具足戒者,就是僧宝,所以说依于多位补特伽罗所组成的僧伽生长福德。但按大乘不共的观点,登地以上的一位圣者,就可以成立为僧宝。
对佛宝供养、承事、恭敬、礼拜等,生长最胜福德。《华严经》说:“闻见供养彼等佛,无量福德将增上,断诸烦恼轮回苦,此善中间无穷尽。”以佛为所缘,供养、承事、恭敬、礼拜等,决定能增上无量福德。
对法宝恭敬、供养、受持、讽诵等,出生最胜福德。《辨中边论》说:“行十法行者,获福聚无量。”全知麦彭仁波切对此解释说:“行持十法行中任何一种,都可以获得无量福聚,以圣法是出生一切利乐的源泉,而且是超出世间正道之故,与彼相关的一切作业都具有大义,因此乃至书写、听闻一偈,功德亦胜一切世间善根。”
如是依于僧宝,恭敬、供养、亲近、礼拜等,也决定出生最胜福德。
以上从相、业、信解、修行、随念、生福六个方面已经宣说了由了知差别而如理皈依的内容。
寅三、自己发誓受持而皈依
【由自誓受而归依者,谓由誓受依佛为师,依般涅槃为正修法,归依僧伽为修助伴,由如是门而正归依。如《毗奈耶广释》[66]中说。】
“由自誓受而皈依”,就是由自己发誓,依佛为导师,依般涅槃法为真实所修之法,依僧伽为修行助伴,由如是三方面而如理皈依。这是按照法友论师的《毗奈耶广释》而宣说的。
“依般涅槃为正修法”:皈依导师佛陀后,真正应当依止的就是般涅槃法,如法而实修。
“自誓受”:以自己誓愿而受皈依。皈依的自性就是誓愿,受皈依的方式不是流于外在的形象,主要由以种性具足,以自己的因力发起誓愿而皈依。应当按这样的方式皈依。
大恩上师在《三世佛语合而为一》中说:“于具无等智悲力,究竟二利佛陀前,以清净信而引发,立誓佛陀为导师。二谛双运圣法前,当以无垢欲乐信,无误取舍四谛法,立下誓言而实修。于具智断僧众前,当以猛烈胜解信,持久慈爱之心意,立誓僧为永道友。”在具有无等智悲力、究竟自他二利的佛陀前,以清净信引发,发誓以佛陀为导师;在世俗谛和胜义谛双运的圣法前,应当以无垢的欲乐信,发誓实修圣教法,无误取舍四谛;在具有断证六种功德的僧众前,应当以猛利的胜解信,发誓以持久慈爱的心意,将僧宝作为自己菩提道永时的道友。一般正式受皈依时,都应这样由自己发誓而受皈依。
寅四、不言有余皈处而皈依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内外差别
卯一、略说
【由不言余而归依者,谓由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诸学法者,所有胜劣,惟于三宝执为归处,不执与此相违师等,是所应归。】
“由不言余而皈依”,就是不说有其他的皈依处而唯一皈依三宝。
“由不言余而皈依者”,就是由了知内外道的大师、大师的教法以及学法众的胜劣差别,唯一对三宝执为皈依处,不执和三宝相违的大师、教法、学法众作为所依之处。
以下具体阐述内外大师等差别。
卯二、广说内外差别分三:一、大师差别 二、教法差别 三、僧伽差别
辰一、大师差别
【此二所有差别之中,师差别者,谓佛圆满无过[67]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
内外二者所有差别中,“大师差别”,就是佛陀圆满,没有过失而具足功德,其余大师与此相违,他们具有过失而没有功德。
这是从断证上显示差别,内道大师断证圆满,外道大师不具断证,所以差别极大。
【《殊胜赞》云:“我舍诸余师,我归依世尊,此何故为尊?无过具功德。”】
印度成就者克真诸杰的《殊胜赞》说:我舍弃其余的外道导师,我唯一皈依世尊。为什么我以世尊为大师?因为世尊没有任何过失,圆满具足一切功德。
此颂隐含的意思,就是外道大师自身未断过失、不具功德,对于自方和他方具有贪嗔等烦恼。因为自己未得度而不能度人,自己未证寂灭而不能令他证寂灭,自己未调伏而不能调他,因此,外道大师不是我们的皈依处。因此,我们皈依某个有情,不随人,不随名声,不随外在形象,唯一以理决定而皈依。
【又云:“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如是非遍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
《殊胜赞》又说:对于其余外道的教法,如是如是如理思惟,如是如是我对依怙越发有信心。由此明了,外道大师不是遍智,其立宗都具有过失,串习外道劣宗将失坏心相续。外道心相续失坏,以邪见翳障,不能如理辨别功过,对没有过失的大师您也以偏袒心而看不到功德。
为什么串习劣宗会失坏心相续?因为外道劣宗都是以邪分别虚假臆造的观点,随学他的教法,则以遍计邪见染污自相续,邪见一旦坚固便会失坏心相续。
通过比较内外大师的胜劣差别,可以决定佛是我们唯一皈依的导师,再不说有其余依处。也可以从四种因相思维,以具足四种因相是大师的自性,诸天外道远离四相,所以不说有其余大师,唯一应将佛陀执为导师。
辰二、教法差别
【教差别者,谓佛圣教,由安稳道得安乐果,息生死流,净诸烦恼,终不欺罔,乐解脱者,惟一善妙,清净罪恶,外道教法与此相违。】
所谓“教差别”,是指佛陀圣教,由安稳道获得安乐果,止息生死之流,净除诸烦恼,始终不会蒙蔽希求解脱的人,而且圣教初中后唯一善妙,能清净罪恶。外道教法与此相违,即由不安稳的邪道无法获得安乐果,无法止息生死之流,无法净除诸烦恼,终将蒙蔽希求解脱的人,不是唯一善妙,不能清净罪恶。
【如《殊胜赞》云:“何故由尊教,安乐得安乐,故于说法狮,尊教此众生。”】
如《殊胜赞》所说:为何皈依世尊教法?因为依靠圣教能由安乐道获得安乐果。
“说法狮”即说法狮子佛陀。颂词后二句连接《殊胜赞》后文,此处不作解释。
【《赞应赞》亦云:“谓应趣应遮,清净及杂染,此是雄尊语,与余言差别。”】
《赞应赞》也说:应当趣向世尊的语言,应当舍离外道的词句,世尊的语言属于清净涅槃,外道的语言属于杂染轮回,这就是大雄世尊语言和其余外道语言的差别。
【“此纯显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语与余言,除此须何殊?”】
这一颂从真实和欺罔上显示内外教法的差别。
世尊语言纯一显示真实性,外道的教法唯一是欺罔之法。对于世尊语言和其余语言,此外还要说什么差别?(即凭此一条足以显示内外教的差别,不必多说。)
此处“真如”不是单指胜义真如,而是指轮涅万法的真实性,如《大乘…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