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P39

  ..续本文上一页庄严经论》所说的七种真如。

  “纯显真如”,就是真实意义如何,也如是显示真实意义,不是以分别心臆造。外道教法恰好相反,没有安住真实义,完全是以虚妄分别遍计的法,所以唯一是欺罔法。譬如:内道宣说诸法无我,而外道承许实有神我与自性,这就是欺罔;内道宣说万法唯心,心为作者,这符合事实,而外道宣说自在天、时间、常法的微尘等是诸法作者,这就是欺罔;内道宣说诸法缘起生,这符合事实,外道承许诸法自生、他生等,这唯一是欺罔。

  总之,在世俗、胜义、因果、轮涅、道果等方面,世尊教法不是以分别心臆造,完全是安住实际意义,是以道理极成的教法,而外道教法则唯一是以邪分别臆造的欺罔之法,唯一是遍计所执的颠倒之法。

  【此专一妙善,彼唯障碍法,尊语与余言,除此有何别?”

  这一颂从趣入和障碍解脱的侧面,显示内外教法的差别。

  佛陀的教法纯一善妙,外道的教法唯一只是障碍解脱的法,世尊的语言和其余外道的语言,除此之外有什么差别?(“尊语与余言,除此有何别”,是从主要与根本而言。)

  “此专一妙善”,即指佛法初善、中善、后善。譬如,以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摄持,依别解脱戒和菩萨戒行持,最终一定会趋向解脱,因为佛所开示的都是解脱的正因,其教法唯一是趣向解脱的法。相反,外道教法所说种种禁戒、法门,都不是解脱正因,都落在戒禁取见和见取见中,所以唯一是障碍解脱的法。譬如,外道持牛戒狗戒,作旁生的行为,这些是非解脱之因的邪戒,所以唯一是障碍法,无法趣入真实道而获得解脱。

  【由彼染极染,由此能清净,此即依怙语,与余言差别。”

  这一颂是从作用上显示内外教法的差别。能染污是外道教法的作用,能令清净是内道教法的作用。

  “由彼染极染”,即由依止外道教法,染污自相续,而且长期如此,将极为染污相续。也就是外道的言论,因为是轮回的过失,今天学今天染污相续,如此发展,积年累月,相续将日渐染污,所以是“由彼染极染”。

  “由此能清净”,即由依止内道教法,以往染污的相续,能逐渐清净,而且积年累月地串习,心相续日渐清净,所以是“由此能清净”。

  这就是佛语和外道语作用的差别。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知道内外教法的胜劣差别,唯一依靠佛陀的教法才能由安乐道获得安乐果,依止外道教法只会障碍解脱,增上染污。了知胜劣差别后,应当唯一将圣教执为所修,不说还有其它的教法可以依止。

  辰三、僧伽差别

  【僧伽差别由此能知。

  僧伽的差别,通过以上大师和教法的差别能够类比而了知。

  如理修行者是内道的僧伽,不如理邪行者是外道的徒众。由此展开,即可从道果各方面分析二者的差别。以下引《瑜伽师地论》,以沙门与婆罗门为例,显示内外学法者的差别。

  《瑜伽师地论》说:“由五法故,沙门婆罗门胜劣差别。何等五法?一者闻法,二者戒法,三摄受法,四受用法,五证得法。”

  一、闻法的差别

  “谓婆罗门所有闻法,义虚劣故,不示他故,文句隐故,是其下劣;沙门闻法,与此相违,故是胜妙。”婆罗门所听闻的法义虚妄下劣的缘故,不为他人开示的缘故,文句隐晦的缘故,是其下劣之处;沙门所闻法义,与此相违,意义真实殊胜,以慈悲心向他人开示,文句明显,所以是胜妙。

  二、戒法的差别

  “又婆罗门所有戒法,随何随分,随其差别,开示害等,故是下劣;沙门戒法,与此相违,故是胜妙。”婆罗门的戒法,开示杀生等,所以是下劣;沙门的戒法,不伤害众生等,所以是胜妙。

  三、摄受法的差别

  “又婆罗门所摄受法,摄受障道的田事、宅事、财货事等,又复摄受妻子、奴婢、僮仆等类,故是下劣;沙门所有摄受之法,除离苦法,更无所有,故是胜妙。”

  四、受用法的差别

  “又婆罗门所受用法,受用障道涂饰香鬘庄严具等,又现受用歌舞、作倡、戏笑等事,又现受用淫欲等法,故是下劣;沙门所有受用之法,受用无罪正闻思修所成智慧,故是胜妙。”

  五、证得法的差别

  “又婆罗门所有证法,但以梵世为究竟故,复退还故,杂染污故,有苦恼故,是其下劣;沙门证法,以般涅槃为究竟故,无退转故,一向离垢故,一向安乐故,当知胜妙。”婆罗门的证法,只是以梵天为究竟的缘故,最终仍将从梵天退堕的缘故,与染污相杂的缘故,具有苦恼的缘故,是其下劣之处;沙门的证法,以般涅槃为究竟的缘故,无有退转的缘故,一向离垢的缘故,一向安乐的缘故,应当了知是胜妙。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了知内外学法者的胜劣差别。外道教法是邪法,依止邪法的修行当然是邪行;内道教法乃正法,依止正法的修行当然是正行。由了知胜劣的差别,应唯一将内道僧伽持为修法助伴,不说还有其余道友。

  以下说一则公案。

  据《佛祖统纪》记载,汉明帝曾派使者到天竺请来高僧摩腾、竺法兰以及佛经、图像。

  当时,明帝问摩腾:“法王出世,为什么教化没有普及到我国?”

  摩腾答说:“天竺在大千世界一切佛出世百千年后,才有圣人来东土传教。”汉明帝听后,非常高兴。

  永平十四年正月初一,五岳道士和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向皇帝上表,请求和佛僧比试优劣。明帝命令尚书,在当月十五日,集会于白马寺,设行殿在南门外。全场设立了三坛,摩腾在道西安置经像舍利,道士在东坛放置经、子、符、篆,中坛奉馔食奠祀百神。道士绕坛哭泣说:“皇上信奉邪教,道风衰败更替,今斗胆把经放在坛上,以火试验。”说完就放火烧道经,顷刻之间旋成灰烬。众道士面面相觑,大惊失色,种种咒术都不灵验。太傅张衍说:“既然不灵验,你们应当随佛出家。”褚善信等人惭愧无言。

  等到焚烧佛经时,光明五色上彻天表,烈火既息经像俨然。这时,摩腾踊身飞空,现诸神变。竺法兰说法,教化大众。当时,司空刘峻、后宫阴夫人、道士吕惠通等千余人都请求出家,明帝应允。这样就建了十所寺庙,大力弘扬佛法。

  以这则公案,也可以显示内外道的胜劣差别。

  总之,通过比较内外大师、教法、僧伽的差别,可以了知内外道的胜劣,以了别胜劣的智慧为因,自己以理决定唯有内道三宝是真实的皈依处,这样以唯一皈依三宝的方式,不说还有其余而正皈依。《佛子行三十七颂》说:“自亦缚于轮回故,世间无力能救谁?是故依止不虚者,皈依三宝佛子行。”自己尚且系缚在轮回的缘故,以诸天、仙人、外道之力能救护谁?所以佛子应唯一依止真实皈依处——三宝。

  以下再说一则公案警示学人:

  隋朝梁州沙门慧全,有五百弟子,其中有一弟子,性格较粗,与众不同,慧全平素也没有重视。一次,这位弟子忽然说自己已证三果。一天,慧全病重,闭房静养。该弟子以神通直接到床前问候,房门依旧紧闭。第二天也是如此,他对慧全说:“师父命终后,会转生婆罗门家。”慧全疑问:“我一生坐禅,为何转生如此?”他说:“师父信道不笃,没有放弃外学,所以虽然有福业,也不得超脱。”

  由此公案,也可以体会“不言有余而皈依”的重要。皈依三宝后,如果又皈依其余外道导师、典籍和徒众,则皈依戒也不能清净,更遑论其余成就。对初学者而言,皈依必须专一,重点要放在内明寻求解脱的正法上。如果既学内道教法,又夹杂外学,这样心分二路,对初学者的修行也是一种障碍。公案中慧全皈依不专一,没有放弃外学而一心入道,导致不得解脱,来世转生婆罗门家。这就是因中杂染,导致果遭迂曲。因此,明辨内外道在师、教、弟子上的胜劣差别之后,唯一持内道三宝为皈依处,甚是重要。

  

  

  思考题

  

  

  

道次引导

  

  1、为什么说三士道中总摄一切圣言?

  2、按以下《道炬论》的颂词,认定下士、中士以及上士的体相。

  (1)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

  (2)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

  (3)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

  3、区分:

  (1)一般下士和殊胜下士;

  (2)唯下士和共下士;

  (3)唯中士和共中士;

  (4)共中士和上士;

  (5)下士和中士。

  4、释词:非律仪非非律仪

  5、解释颂词:

  (1)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

  (2)遍观生死苦,断苦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此是寂静行。

  (3)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

  (4)由达诸法空,生悲众生流,无边巧便行,是胜出离行。

  6、《中观心论》中说:“谁不将无坚,如蕉沫之身,由行利他缘,修须弥坚实。上士具悲故,将刹那老死,病根本之身,为他安乐本。”根据以上两颂,说明生起取心要欲时应当如何摄取心要。

  7、说明以下修习为什么成为发起上士道的前行?

  (1)修习共下士和共中士的意乐。

  (2)修习三恶趣和生死的痛苦。

  (3)修习皈依、忏悔、业果。

  8、从正反面以及以比喻说明,为什么对“下中法类是发心支分的道理…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