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P40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应当获得定解而极应爱重?

  9、说出波罗蜜多大乘修行的次第。

  10、如何将三士道摄为三学和二种资粮?

  11、具足何种条件的人应当趣入密乘?为什么他应当趣入密乘?对于密乘尚不堪能或种性羸劣的人应当如何修习?

  12、为什么对于一切三昧耶及律仪应当宁舍命如理护持?

  13、解释颂词涵义:

  (1)如犯从牢狱,若有能逃时,与余事非等,速从彼处逃。

  

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时,与余事非等,应当出有宅。

  (2)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报乐,背弃诸摄持。

  

圆满信等财,敬师等于佛,具师教律仪,善勤于修习。

  14、若说:“既然中下法类都是上士的前行,直接作为上士道的次第就可以了,另外安立共中士道次和共下士道次的名称没有任何必要。”对此,请如理回答。

  15、为什么对于上根者开示共道令他修习,没有迂缓的过失?

  

念死无常

  

  1、何为执著今日不死之过患?

  2、解释颂词涵义:

  

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

  

彼若安然睡,岂有暴于此

  3、破除以下观点:

  (1)“死亡无常”仅为无其它深法可修的人所修之法。

  (2)死亡无常仅为最初略修之法。

  4、解释《涅槃经》经文之涵义:

  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

  5、从因、体相、作用三个方面,比较世间未入道者念死之心与入道者念死之心的差别。

  6、如何由以下两种因相成立“决定死”:

  (1)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退却。

  (2)寿命无可增添,无间有减。

  7、应当如何从众多譬喻门思惟“寿量无可增减、无间有减”?

  8、为何说生时也无闲暇修法呢?

  9、解释《本生论》中颂词涵义:

  嗟呼世间惑,非坚不可喜,此姑姆达会,亦当成念境。众生住于如是性,众生无畏极希有,死主自断一切道,全无怖惧欢乐行。

  10、从正反面说明执著今日必死之必要性。

  11、阐述以下道理:

  (1)南赡部洲寿量无定 (2)死缘极多

  (3)活缘极少 (4)活缘无不成为死缘

  12、说出三种决断。

  13、解释颂词:

  

能生诸异熟,先业弃汝已,与新业相系,死主引去时,

  

当知除善恶,余众生皆返,无一随汝去,故应修妙行。

  14、解释铎巴的教言:“若能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祈祷本尊及诸尊长,并发刻勤殷重思惟,虽觉百年亦不能生,然诸无常不安住故,略觉艰难即得生起。”

  

三恶趣苦

  

  1、为何下士道在修无常之后接着要修三恶趣苦呢?

  2、为何说修习生死总苦和恶趣别苦极为切要?

  3、说出有情大地狱的处所和名称。

  4、说出众合地狱、烧热地狱和无间地狱的苦事。

  5、说出等活地狱和黑绳地狱的寿量。

  6、说出近边地狱的处所和名称。

  7、说出利刀道等和无极大河的苦事。

  8、说出八寒地狱的处所、名称以及苦事。

  9、为何凡夫人在未死之前不应安稳而住?

  10、按《本地分》,旁生有哪两类痛苦,具体解释这两种痛苦的苦相。

  11、解释颂词涵义:

  

旁生趣中遭杀害,系缚打等种种苦,

  

诸离寂灭净善者,互相吞噉极暴恶。

  12、说出饿鬼对于饮食所具有的外障、内障以及自障的痛苦。

  13、说出饿鬼的处所和寿量。

  14、解释颂词涵义:

  

于饿鬼中须依近,欲乏所生相续苦,

  

无治饥渴寒热劳,怖畏所生极暴苦。

  15、解释颂词涵义:

  

猛渴遥见无垢河,欲饮驰趣彼即变,杂发青污及烂脓,

  

臭泥血粪充满水,风扬浪洒山清凉,檀树青荫末拉耶,

  

彼趣猛焰遍烧林,无量株杌乱杂倒。若奔畏浪高翻滚,

  

泡沫充溢大水藏,彼于此见热沙雾,红风猛乱大旷野。

  

此住其中望云雨,云降铁箭具炭烟,流飞炽炎金刚石,

  

金色电闪降于身。热逼雪纷亦炎热,寒迫虽火亦令寒,

  

猛业成熟所愚蒙,于此种种皆颠倒。

  16、如何比量自心而修苦?修苦的修量是什么?

  17、如何思惟恶趣苦而认识暇满义大?

  18、如何思惟恶趣苦而忏悔精进行善?

  19、如何思惟恶趣苦而发起悲心?

  20、为什么在修苦获得体验后还需要修习?

  

皈依三宝

  

  1、列举皈依的多种因。

  2、在本论下士道中是如何宣说皈依之因的?为什么要励力勤修此因?

  3、解释颂词涵义:

  

如黑暗依阴云中,刹那电闪极明显,

  

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间福慧略生起。

  4、解释《百五十颂》颂词之义:

  

设是有心者,即应归依此,

  

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

  颂词“有心者”是指何种人?“无心者”是指何种人?

  5、应皈依佛陀的四种因相是什么?如果皈依境不具足这四种因相,对其皈依会产生何种结果?

  6、为何论中在三宝中只着重抉择佛为皈依处?

  7、为何对于《摄抉择分》所说诸理应当至心引发定解?

  8、既然佛陀以智悲力圆满而具有救护堪能,为何无量众生仍然沉溺轮回不得救度?

  9、以意乐圆满和加行圆满解释颂词涵义:

  

自宣我是汝,无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诸众生。

  

大师具大悲,有愍愿哀愍。勤此无懈怠,有谁与尊等

  10、分别说出佛陀相好的因、自性与作用。

  11、具体说明佛语一切所问一时回答的功德。

  12、解释颂词涵义:

  

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

  

且初闻尊语,能夺闻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诸贪痴。

  

庆慰诸匮乏,亦放逸者归,令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

  13、(1)按照本论说明诸佛遍智的功德。

  (2)为什么说“除佛余者,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遍”?

  14、解释颂词涵义:

  

若见欲蔽意,大爱常躭境,堕爱贪大海,胜者发大悲。

  

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

  

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

  解释时,应回答诸佛为何生悲?为何终无不起大悲之时?为何佛意无过失?

  15、按照本论说明诸佛的事业功德。

  16、为什么需要由种种门忆念诸佛功德?为什么需要数数忆念思惟诸佛功德?

  17、舍弃观察修有何种过患?

  18、按照《三摩地王经》说明常常修持随念佛陀功德的利益。

  19、以理说明,常念佛德昼夜见佛。

  20、解释博朵瓦尊者的教言涵义:

  

若于所学能正习学,则一切事悉成佛法。

  21、如何由敬佛为因缘而忆念正法的功德?如何由随念正法的功德而忆念僧的功德?

  22、逐句解释《正摄法经》教证的意义:

  (1)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

  (2)于诸僧伽,应如是念,谓说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养于法,作法事业,法为行境,法行圆满,自性正直,自性清净,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远离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净行。

  23、由知差别而正皈依。

  (1…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