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中了知三宝的种种差别而皈依有何种必要?
(2)三宝在相上有何种差别?
(3)三宝在业上有何种差别?
(4)对三宝树立的信解有何种差别?
(5)缘三宝所作的修行有何种差别?每种修行应如何作?
(6)何为对三宝随念上的差别?
(7)缘三宝生福的差别在哪里?
24、什么叫自誓受而皈依?以自誓受有何种必要?
25、什么叫不言有余而正皈依?通过何种方便可以从内心不言有余而正皈依?若言有余而皈依,会产生何种过患?
26、内外大师有何种差别?
27、解释颂词涵义:
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
如是非遍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
解释中,应回答:为何串习外道教法会毁坏心相续?
28、解释为何外道教法非安稳道,不能息生死流、净诸烦恼,终将欺罔乐解脱者?
29、解释颂词涵义:
谓应趣应遮,清净及杂染,此是雄尊语,与余言差别。
此纯显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语与余言,除此须何殊?
此专一妙善,彼唯障碍法,尊语与余言,除此有何别?
由彼染极染,由此能清净,此即依怙语,与余言差别。
30、论云:“僧伽差别,由此能知。”请问:如何由师与教的差别而了别僧伽的差别?
[1] 因相:根据。
[2] 觉沃:对阿底峡尊者之敬称。
[3] 尊长佛:上师佛,实指上师。
[4] 度彼岸:指显教大乘。
[5] 波罗蜜多:显教大乘。
[6] 善趣行:成办善趣的修行或其因。
[7] 二种罪:业与烦恼。
[8] 此等:下士的善趣行和中士的寂静行。
[9] 出离道:殊胜的大乘出离道。
[10] 根本罪:《菩萨戒品释》中说:“菩萨律仪罪唯二类,一、他胜处法摄,二、恶作法摄。”
[11] 中下缠及诸恶作:“缠”即缠缚,为烦恼的异名。因为烦恼能使身心不自在,系缚众生令其不能出离生死,故称为缠。《基本三学》中说:“一、于罪有犯更欲造;二、无惭愧心;三、深爱乐;四、不见为罪谓功德。四缠具足上品犯,若但以罪为功德,或加前三之一、二,如是名为中品犯,唯前三者下品缠。若犯上品即舍戒,若犯中、下得恶作。”
[12] 出犯门:除罪仪轨。
[13] 静虑:《瑜伽师地论》云:“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
[14] 报:此处是指异熟。
[15] 圣者七财:成就佛道的七种圣法,即信、戒、惭、愧、闻、施、慧七者。以其所持之法能资助成佛,故称为“财”。
[16] 五种道:下士道、共下士道、中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
[17] 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18] 近五无间罪:污阿罗汉尼、杀见道者、杀学道者、夺僧众食物与毁坏佛塔。
[19] 世法性:“世”指有情,“法性”指实相。
[20] 人中勇识:是对国王的称号。
[21] 此后:指入胎的第二刹那。
[22]《迦尼迦书》:马鸣菩萨致国王迦尼迦的书信。
[23]“活缘”,即资助有情生存活命的因缘。
[24] 宝聚:是直译,引申为财富受用。
[25] 俱生骨肉:俱生而有的骨肉身躯,指自己的身体。
[26] 诸行无常:“诸行”即诸三世迁流之有为法,其本质刹那生灭。
[27] 嗢柁南:纲要。
[28] 此:印度金刚座。
[29] 欻:忽然。
[30] 门:出入口。
[31] 鏊:烙饼的器具,平面圆形,中间微隆。
[32] 煿:煎炒或烤干食物。
[33] 铁丳:烤肉用的铁扦。
[34] 漉:用网捞取。
[35] 揃簸:“揃”即剪断分割;“簸”即颠动。
[36] 尸粪泥:或名秽粪泥,以其内如死尸般恶臭而得名。
[37] 摣制:“摣”即取;“制”裁也。
[38] 铁刺林:铁设拉末梨林。
[39] 羂:罗系捕捉。
[40] 大篅:贮藏谷物之圆囤。
[41]《事阿笈摩》:《律本事》。
[42] 十六有情地狱:八寒八热地狱。
[43] 颈瘿:长于颈脖的大瘤子。
[44] 下劣捐弃:随意抛弃。
[45] 末拉耶:妙园。
[46] 株杌:无枝丫的枯木。
[47] 度:衡量。
[48] 庆喜:阿难。
[49] 求寂:沙弥之义译。
[50] 吴县:今苏州一带。
[51] 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之东南。
[52]《正法念住经》:在大正藏第十七卷中,经文共七十卷。
[53] 米囤:装粮食之器物。
[54] 习近:依止。
[55] 深忍信:胜解信。
[56] 百道:藏文原义是指机率极小,绝无仅有。
[57] 正明:认定。
[58] 因相:理由。
[59] 依处:可以引申为具足。
[60] 能仁:堪能禁止身口意三门的恶行,此处特指释迦牟尼佛。
[61] 刹那心相应慧:刹那之中的智慧。
[62] 躭:同耽。
[63] 善士:佛陀。
[64] 无上胜世:无上超胜世间的胜者佛陀。
[65]《正摄法经》:《般若摄颂》。
[66]《毗奈耶广释》:《戒律根本颂》的广释。
[67] 原文“无边”应改为“无过”,“边”是错字。
, 定不能。若以钱财可以免于一死,则世上的富人无不贪生怕死,但也不见有谁能以金钱换得不死。
以药物能否遮止死亡?决定不能。世上任何药物都无法治疗死病,若有能治死病的药,则医生应当不死,华陀、扁鹊等神医,如今仍应行医天下。即便依靠药物能够获取健康,苟延生命,但所谓的健康也只是慢性自杀而已,终究不免一死。
以咒术能否遮止死亡?决定不能。寿尽之时,纵然念咒超过数亿,做尽种种法事,也无法起死回生。
这样逐一观察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根本无法遮止,即使药师佛也无法延缓寿尽的死亡。
【迦摩巴云:“现须畏死,临终则须无所恐惧。我等反此,现在无畏…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