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應當獲得定解而極應愛重?
9、說出波羅蜜多大乘修行的次第。
10、如何將叁士道攝爲叁學和二種資糧?
11、具足何種條件的人應當趣入密乘?爲什麼他應當趣入密乘?對于密乘尚不堪能或種性羸劣的人應當如何修習?
12、爲什麼對于一切叁昧耶及律儀應當甯舍命如理護持?
13、解釋頌詞涵義:
(1)如犯從牢獄,若有能逃時,與余事非等,速從彼處逃。
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時,與余事非等,應當出有宅。
(2)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報樂,背棄諸攝持。
圓滿信等財,敬師等于佛,具師教律儀,善勤于修習。
14、若說:“既然中下法類都是上士的前行,直接作爲上士道的次第就可以了,另外安立共中士道次和共下士道次的名稱沒有任何必要。”對此,請如理回答。
15、爲什麼對于上根者開示共道令他修習,沒有迂緩的過失?
念死無常
1、何爲執著今日不死之過患?
2、解釋頌詞涵義:
若有叁世主,自死無教者,
彼若安然睡,豈有暴于此?
3、破除以下觀點:
(1)“死亡無常”僅爲無其它深法可修的人所修之法。
(2)死亡無常僅爲最初略修之法。
4、解釋《涅槃經》經文之涵義:
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爲第一,由是諸想能除叁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
5、從因、體相、作用叁個方面,比較世間未入道者念死之心與入道者念死之心的差別。
6、如何由以下兩種因相成立“決定死”:
(1)死主決定當來,此複無緣退卻。
(2)壽命無可增添,無間有減。
7、應當如何從衆多譬喻門思惟“壽量無可增減、無間有減”?
8、爲何說生時也無閑暇修法呢?
9、解釋《本生論》中頌詞涵義:
嗟呼世間惑,非堅不可喜,此姑姆達會,亦當成念境。衆生住于如是性,衆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道,全無怖懼歡樂行。
10、從正反面說明執著今日必死之必要性。
11、闡述以下道理:
(1)南贍部洲壽量無定 (2)死緣極多
(3)活緣極少 (4)活緣無不成爲死緣
12、說出叁種決斷。
13、解釋頌詞:
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與新業相系,死主引去時,
當知除善惡,余衆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行。
14、解釋铎巴的教言:“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祈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叁惡趣苦
1、爲何下士道在修無常之後接著要修叁惡趣苦呢?
2、爲何說修習生死總苦和惡趣別苦極爲切要?
3、說出有情大地獄的處所和名稱。
4、說出衆合地獄、燒熱地獄和無間地獄的苦事。
5、說出等活地獄和黑繩地獄的壽量。
6、說出近邊地獄的處所和名稱。
7、說出利刀道等和無極大河的苦事。
8、說出八寒地獄的處所、名稱以及苦事。
9、爲何凡夫人在未死之前不應安穩而住?
10、按《本地分》,旁生有哪兩類痛苦,具體解釋這兩種痛苦的苦相。
11、解釋頌詞涵義:
旁生趣中遭殺害,系縛打等種種苦,
諸離寂滅淨善者,互相吞噉極暴惡。
12、說出餓鬼對于飲食所具有的外障、內障以及自障的痛苦。
13、說出餓鬼的處所和壽量。
14、解釋頌詞涵義:
于餓鬼中須依近,欲乏所生相續苦,
無治饑渴寒熱勞,怖畏所生極暴苦。
15、解釋頌詞涵義:
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彼即變,雜發青汙及爛膿,
臭泥血糞充滿水,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末拉耶,
彼趣猛焰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倒。若奔畏浪高翻滾,
泡沫充溢大水藏,彼于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野。
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具炭煙,流飛熾炎金剛石,
金色電閃降于身。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亦令寒,
猛業成熟所愚蒙,于此種種皆顛倒。
16、如何比量自心而修苦?修苦的修量是什麼?
17、如何思惟惡趣苦而認識暇滿義大?
18、如何思惟惡趣苦而忏悔精進行善?
19、如何思惟惡趣苦而發起悲心?
20、爲什麼在修苦獲得體驗後還需要修習?
皈依叁寶
1、列舉皈依的多種因。
2、在本論下士道中是如何宣說皈依之因的?爲什麼要勵力勤修此因?
3、解釋頌詞涵義:
如黑暗依陰雲中,刹那電閃極明顯,
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生起。
4、解釋《百五十頌》頌詞之義:
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
贊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
頌詞“有心者”是指何種人?“無心者”是指何種人?
5、應皈依佛陀的四種因相是什麼?如果皈依境不具足這四種因相,對其皈依會産生何種結果?
6、爲何論中在叁寶中只著重抉擇佛爲皈依處?
7、爲何對于《攝抉擇分》所說諸理應當至心引發定解?
8、既然佛陀以智悲力圓滿而具有救護堪能,爲何無量衆生仍然沈溺輪回不得救度?
9、以意樂圓滿和加行圓滿解釋頌詞涵義:
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衆生。
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
10、分別說出佛陀相好的因、自性與作用。
11、具體說明佛語一切所問一時回答的功德。
12、解釋頌詞涵義:
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
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
慶慰諸匮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
13、(1)按照本論說明諸佛遍智的功德。
(2)爲什麼說“除佛余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遍”?
14、解釋頌詞涵義:
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
見煩惑衆生,多病憂逼惱,爲除衆苦故,十力生大悲。
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住衆生意樂,故佛無過失。
解釋時,應回答諸佛爲何生悲?爲何終無不起大悲之時?爲何佛意無過失?
15、按照本論說明諸佛的事業功德。
16、爲什麼需要由種種門憶念諸佛功德?爲什麼需要數數憶念思惟諸佛功德?
17、舍棄觀察修有何種過患?
18、按照《叁摩地王經》說明常常修持隨念佛陀功德的利益。
19、以理說明,常念佛德晝夜見佛。
20、解釋博朵瓦尊者的教言涵義:
若于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
21、如何由敬佛爲因緣而憶念正法的功德?如何由隨念正法的功德而憶念僧的功德?
22、逐句解釋《正攝法經》教證的意義:
(1)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爲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辦。
(2)于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養于法,作法事業,法爲行境,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爲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淨行。
23、由知差別而正皈依。
(1…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