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莊嚴經論》所說的七種真如。
“純顯真如”,就是真實意義如何,也如是顯示真實意義,不是以分別心臆造。外道教法恰好相反,沒有安住真實義,完全是以虛妄分別遍計的法,所以唯一是欺罔法。譬如:內道宣說諸法無我,而外道承許實有神我與自性,這就是欺罔;內道宣說萬法唯心,心爲作者,這符合事實,而外道宣說自在天、時間、常法的微塵等是諸法作者,這就是欺罔;內道宣說諸法緣起生,這符合事實,外道承許諸法自生、他生等,這唯一是欺罔。
總之,在世俗、勝義、因果、輪涅、道果等方面,世尊教法不是以分別心臆造,完全是安住實際意義,是以道理極成的教法,而外道教法則唯一是以邪分別臆造的欺罔之法,唯一是遍計所執的顛倒之法。
【“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尊語與余言,除此有何別?”】
這一頌從趣入和障礙解脫的側面,顯示內外教法的差別。
佛陀的教法純一善妙,外道的教法唯一只是障礙解脫的法,世尊的語言和其余外道的語言,除此之外有什麼差別?(“尊語與余言,除此有何別”,是從主要與根本而言。)
“此專一妙善”,即指佛法初善、中善、後善。譬如,以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攝持,依別解脫戒和菩薩戒行持,最終一定會趨向解脫,因爲佛所開示的都是解脫的正因,其教法唯一是趣向解脫的法。相反,外道教法所說種種禁戒、法門,都不是解脫正因,都落在戒禁取見和見取見中,所以唯一是障礙解脫的法。譬如,外道持牛戒狗戒,作旁生的行爲,這些是非解脫之因的邪戒,所以唯一是障礙法,無法趣入真實道而獲得解脫。
【“由彼染極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語,與余言差別。”】
這一頌是從作用上顯示內外教法的差別。能染汙是外道教法的作用,能令清淨是內道教法的作用。
“由彼染極染”,即由依止外道教法,染汙自相續,而且長期如此,將極爲染汙相續。也就是外道的言論,因爲是輪回的過失,今天學今天染汙相續,如此發展,積年累月,相續將日漸染汙,所以是“由彼染極染”。
“由此能清淨”,即由依止內道教法,以往染汙的相續,能逐漸清淨,而且積年累月地串習,心相續日漸清淨,所以是“由此能清淨”。
這就是佛語和外道語作用的差別。
通過以上的比較,可以知道內外教法的勝劣差別,唯一依靠佛陀的教法才能由安樂道獲得安樂果,依止外道教法只會障礙解脫,增上染汙。了知勝劣差別後,應當唯一將聖教執爲所修,不說還有其它的教法可以依止。
辰叁、僧伽差別
【僧伽差別由此能知。】
僧伽的差別,通過以上大師和教法的差別能夠類比而了知。
如理修行者是內道的僧伽,不如理邪行者是外道的徒衆。由此展開,即可從道果各方面分析二者的差別。以下引《瑜伽師地論》,以沙門與婆羅門爲例,顯示內外學法者的差別。
《瑜伽師地論》說:“由五法故,沙門婆羅門勝劣差別。何等五法?一者聞法,二者戒法,叁攝受法,四受用法,五證得法。”
一、聞法的差別
“謂婆羅門所有聞法,義虛劣故,不示他故,文句隱故,是其下劣;沙門聞法,與此相違,故是勝妙。”婆羅門所聽聞的法義虛妄下劣的緣故,不爲他人開示的緣故,文句隱晦的緣故,是其下劣之處;沙門所聞法義,與此相違,意義真實殊勝,以慈悲心向他人開示,文句明顯,所以是勝妙。
二、戒法的差別
“又婆羅門所有戒法,隨何隨分,隨其差別,開示害等,故是下劣;沙門戒法,與此相違,故是勝妙。”婆羅門的戒法,開示殺生等,所以是下劣;沙門的戒法,不傷害衆生等,所以是勝妙。
叁、攝受法的差別
“又婆羅門所攝受法,攝受障道的田事、宅事、財貨事等,又複攝受妻子、奴婢、僮仆等類,故是下劣;沙門所有攝受之法,除離苦法,更無所有,故是勝妙。”
四、受用法的差別
“又婆羅門所受用法,受用障道塗飾香鬘莊嚴具等,又現受用歌舞、作倡、戲笑等事,又現受用淫欲等法,故是下劣;沙門所有受用之法,受用無罪正聞思修所成智慧,故是勝妙。”
五、證得法的差別
“又婆羅門所有證法,但以梵世爲究竟故,複退還故,雜染汙故,有苦惱故,是其下劣;沙門證法,以般涅槃爲究竟故,無退轉故,一向離垢故,一向安樂故,當知勝妙。”婆羅門的證法,只是以梵天爲究竟的緣故,最終仍將從梵天退墮的緣故,與染汙相雜的緣故,具有苦惱的緣故,是其下劣之處;沙門的證法,以般涅槃爲究竟的緣故,無有退轉的緣故,一向離垢的緣故,一向安樂的緣故,應當了知是勝妙。
通過以上的比較,可以了知內外學法者的勝劣差別。外道教法是邪法,依止邪法的修行當然是邪行;內道教法乃正法,依止正法的修行當然是正行。由了知勝劣的差別,應唯一將內道僧伽持爲修法助伴,不說還有其余道友。
以下說一則公案。
據《佛祖統紀》記載,漢明帝曾派使者到天竺請來高僧摩騰、竺法蘭以及佛經、圖像。
當時,明帝問摩騰:“法王出世,爲什麼教化沒有普及到我國?”
摩騰答說:“天竺在大千世界一切佛出世百千年後,才有聖人來東土傳教。”漢明帝聽後,非常高興。
永平十四年正月初一,五嶽道士和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向皇帝上表,請求和佛僧比試優劣。明帝命令尚書,在當月十五日,集會于白馬寺,設行殿在南門外。全場設立了叁壇,摩騰在道西安置經像舍利,道士在東壇放置經、子、符、篆,中壇奉馔食奠祀百神。道士繞壇哭泣說:“皇上信奉邪教,道風衰敗更替,今鬥膽把經放在壇上,以火試驗。”說完就放火燒道經,頃刻之間旋成灰燼。衆道士面面相觑,大驚失色,種種咒術都不靈驗。太傅張衍說:“既然不靈驗,你們應當隨佛出家。”褚善信等人慚愧無言。
等到焚燒佛經時,光明五色上徹天表,烈火既息經像俨然。這時,摩騰踴身飛空,現諸神變。竺法蘭說法,教化大衆。當時,司空劉峻、後宮陰夫人、道士呂惠通等千余人都請求出家,明帝應允。這樣就建了十所寺廟,大力弘揚佛法。
以這則公案,也可以顯示內外道的勝劣差別。
總之,通過比較內外大師、教法、僧伽的差別,可以了知內外道的勝劣,以了別勝劣的智慧爲因,自己以理決定唯有內道叁寶是真實的皈依處,這樣以唯一皈依叁寶的方式,不說還有其余而正皈依。《佛子行叁十七頌》說:“自亦縛于輪回故,世間無力能救誰?是故依止不虛者,皈依叁寶佛子行。”自己尚且系縛在輪回的緣故,以諸天、仙人、外道之力能救護誰?所以佛子應唯一依止真實皈依處——叁寶。
以下再說一則公案警示學人:
隋朝梁州沙門慧全,有五百弟子,其中有一弟子,性格較粗,與衆不同,慧全平素也沒有重視。一次,這位弟子忽然說自己已證叁果。一天,慧全病重,閉房靜養。該弟子以神通直接到床前問候,房門依舊緊閉。第二天也是如此,他對慧全說:“師父命終後,會轉生婆羅門家。”慧全疑問:“我一生坐禅,爲何轉生如此?”他說:“師父信道不笃,沒有放棄外學,所以雖然有福業,也不得超脫。”
由此公案,也可以體會“不言有余而皈依”的重要。皈依叁寶後,如果又皈依其余外道導師、典籍和徒衆,則皈依戒也不能清淨,更遑論其余成就。對初學者而言,皈依必須專一,重點要放在內明尋求解脫的正法上。如果既學內道教法,又夾雜外學,這樣心分二路,對初學者的修行也是一種障礙。公案中慧全皈依不專一,沒有放棄外學而一心入道,導致不得解脫,來世轉生婆羅門家。這就是因中雜染,導致果遭迂曲。因此,明辨內外道在師、教、弟子上的勝劣差別之後,唯一持內道叁寶爲皈依處,甚是重要。
思考題
道次引導
1、爲什麼說叁士道中總攝一切聖言?
2、按以下《道炬論》的頌詞,認定下士、中士以及上士的體相。
(1)若以諸方便,唯于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爲下士。
(2)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爲性,若惟求自靜,說名中士夫。
(3)由達自身苦,若欲正盡除,他一切苦者,是爲勝士夫。
3、區分:
(1)一般下士和殊勝下士;
(2)唯下士和共下士;
(3)唯中士和共中士;
(4)共中士和上士;
(5)下士和中士。
4、釋詞:非律儀非非律儀
5、解釋頌詞:
(1)無害與谛實,與取及梵行,舍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
(2)遍觀生死苦,斷苦修谛道,斷除二種罪,此是寂靜行。
(3)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
(4)由達諸法空,生悲衆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
6、《中觀心論》中說:“誰不將無堅,如蕉沫之身,由行利他緣,修須彌堅實。上士具悲故,將刹那老死,病根本之身,爲他安樂本。”根據以上兩頌,說明生起取心要欲時應當如何攝取心要。
7、說明以下修習爲什麼成爲發起上士道的前行?
(1)修習共下士和共中士的意樂。
(2)修習叁惡趣和生死的痛苦。
(3)修習皈依、忏悔、業果。
8、從正反面以及以比喻說明,爲什麼對“下中法類是發心支分的道理…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