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P46

  ..续本文上一页缘违害,是极易事。】

  “思惟身体极其脆弱故死无定期”,即思惟身体如同水泡,极其脆弱,无需大的损害,即便是被芒刺所伤,也能摧坏命根,所以由一切死缘损害命根是很容易的事。

  【《亲友书》云:“七日燃烧诸有身,大地须弥及大海,尚无灰尘得余留,况诸至极微弱人。”

  《亲友书》说:劫末时,七个太阳同时出现在空中,燃烧诸有情的身体,那时大地、须弥山和四大海都会被烧尽,不留一粒灰尘,何况极其脆弱的人身?

  对此总结:

  一、身体极其微弱(所立),因为不需要大的损害,仅仅以芒刺就能毁坏命根的缘故(能立),如被大水淹没的火星,被大风吹散的云雾,重压之下的鸡蛋,烈火之中的水滴(比喻)。

  二、死无定期(第二种根本),因为身体极其微弱的缘故(第三种因相)。

  卯三、决断从现在起修习正法

  【如是思后,不见死主何时决定坏其身命,莫谓有暇,应多立誓,决从现在而修正法。

  这样思惟死无定期之后,心中应想:不知死主何时决定毁坏我的身命。所以不要以为自己还有闲暇,应当反复立誓,决定从现在起修习正法。

  【如《迦尼迦书》云:“死主悉无亲,忽尔而降临,莫想明后行,应速修正法。此明后作此,是说非贤人,汝当何日无,其明日定有。”

  如《迦尼迦书》所说:死主和谁都不是亲人,所以绝不讲情面,而且他从不事先预约便忽然降临,所以不要想推迟到明天或后天再修行,应当立即修习正法。如果说“今天先做其它事,明后天再修法”,这样说的人就不是贤人,因为如此拖延,则当你哪一天死亡时,一定会在第二天留下无法完成的修法。

  【瑜伽自在吉祥胜逝友庆喜亦云:“国主所借身,无病衰乐住,尔时取坚实,病死衰无畏,病老衰等时,虽念有何益。”

  瑜伽自在吉祥胜逝友庆喜也说:国主!这暂时借用、四大假合的身体,在没有病痛、衰老而身心快乐安住的时候,应当摄取心要,这样当疾病、衰老、死亡来临时,就能无所畏惧。否则,一旦病老衰降临时,即便想修法,又有什么利益呢?

  问:身体是自己所有的,为什么说是“所借之身”?

  答:如果身体确实是自己所有,为何死时带不走丝毫?可见身体并不是受我们支配,唯一是随惑业而转,一旦业力成熟,不想病也会病,不想老也会老,不想死也会死。所以,这个身体并非自己所有,只是暂时借用几十年而已。

  问:为何必须在身心乐住之时,摄取心要?

  答:因为年轻健康之时身心堪能,精力旺盛,在此时作闻思修行,容易取得心要,当老病死衰降临时,便能无所畏惧。相反,如果少壮时没有努力修行,一旦老病死衰降临,身心不再堪能,那时即便想修也没有力量。所以必须在身心乐住之时,摄取佛法心要。

  【三根本中极重要者,厥由思惟死无定期,能变其心,故应励修。

  三种根本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惟死无定期。这是因为思惟死无定期能够转变自己的心,所以应当努力修习。

  宗大师的语录中记有几个问题,是写给当时的修行人。其中一则问道:“一、不仅仅是口中说无常,要让无常的法义深入有情心底,可以取为修法的是何者?二、死亡无常中最锋利的所缘,能刺入有情心,让他感动,而为诸经论所赞叹的无常法是何者?”

  后来,班禅·洛桑曲吉绛称见到这一则语录后,回答说:“一、心中所修无常,乃念死九种因相,如师所说;二、所缘之中,能刺入我等内心,而为诸经论所赞叹者,乃死期无定。”

  过去,嘎当派的格西们临睡时,常常思惟:不知明早是否还需要生火?所以他们从不盖火,并且把碗倒扣着放。按当时藏人的生活习惯,每晚必定要盖火,以便第二天生火,但是格西们经常忆念死期无定,死亡随时来临,所以就不需要准备明天的事。古德在一切时分中,唯一对死亡生起信解,所以能够转心。

  一次,宁敦大师的侍者向大师汇报预备夏天用木柴的事情,大师说:“你我夏天还在不在都不能保证,准备柴火有什么用?如果真能活到夏天,到时候再商量。”这些大德根本就不去考虑这些世间琐事。

  又如喀喇共穹格西在山洞中修行时,洞口长了一些荆棘,经常刮破他的衣服,起初格西想要砍掉荆棘,但马上又转念:“我或许会死在山洞里,不知道还能否出去,只有修法最紧要。”所以一直没有砍。格西出洞时又想:“不知道还能不能返回洞内。”就这样在山洞中修行多年,直到获得成就。

  这些都是由思惟死期不定而转变内心的公案。

  寅三、思惟死时除法之外、余皆无益分四:一、第一因相——以亲友无益 二、第二因相——以财富无益 三、第三因相——以身体无益 四、决断唯一以法为依处为怙主

  【第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之三者。

  第三,思惟死时除了正法之外,其余都没有利益的三种因相。

  卯一、第一因相——以亲友无益

  【如是若见须往他世,尔时亲友极大怜爱而相围绕,然无一人是可随去。

  如果见到自己必须前往后世,而那时亲友们虽然对自己极其怜爱不舍地围绕在床榻边,但没有一个人可以跟随自己一起前往后世。因此,死时亲友皆须留在世间,对自己毫无利益。

  卯二、第二因相——以财富无益

  【尽其所有悦意宝聚[24],然无尘许可得持往。

  尽其一生积累的、所有悦意的财富受用,连微尘许也无法携往后世,全部都要遗留在世间。因此死时财富受用毫无利益。

  卯三、第三因相——以身体无益

  【俱生骨肉[25]尚须弃舍,况诸余法。

  一生当中,这个与生俱有、不曾分离片刻的身体,尚且必须舍弃,何况其余身外之物?因此死时身体也须留在这个世间,对自己毫无利益。

  【是故现法一切圆满皆弃舍我,我亦决定弃舍彼等,而赴他世。

  由以上三种因相可知,死亡决定是大分离。因此,今生所爱执的一切圆满盛事,决定都将舍弃我,我也决定会舍弃这一切,而独自前往后世。

  卯四、决断唯一以法为依处为怙主

  【复应思惟,今日或死,又应思惟,尔时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

  应再思惟,今天自己或许会死;又应思惟,死时唯有正法是皈依处、是依怙、是救助者的所有道理。

  “是示究竟”:藏文中是“救助者”之义,此处也可以解释为“正法是指示究竟的导师”。

  “唯法是依是怙是救助者”:这是讲第三决断门,决断唯一以正法为皈依处、为怙主。

  【《迦尼迦书》云:“能生诸异熟,先业弃汝已,与新业相系,死主引去时,当知除善恶,余众生皆返,无一随汝去,故应修妙行。”

  《迦尼迦书》说:能招感今生诸异熟果报的宿业已弃你而去,此后是和生前所造的新业相连而被死主牵去之时,须知,在这个死亡的关口,除了善恶业之外,其他众生都会返回,没有一人可以随同你前往后世。(譬如自己要远行时,亲友们虽然会来送行,但最后他们都会返回,不会一起前往陌生的地方。同样,自己死亡时,也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因此,从现在起就要舍弃对现法的贪执,唯一修持对后世及究竟有益的妙行。

  《无常道歌》说:“管理万户人众之官员,死时无权带走一伙伴,亦无权享一口食物故,唯一有利正法勿退失。今生灭尽显现业惑苦,虽多亲友不能替一分,泪流满面无可奈何故,如今精勤求法莫懈怠。”

  【吉祥胜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时,如敌劫于野,独无子无妃,无衣无知友,无国无王位,虽有无量军,无见无所闻,下至无一人,顾恋而随往,总尔时尚无,名讳况余事。”

  吉祥胜逝友也说:国王,不论你现在怎么富贵,一旦死亡而前往后世的时候,就像被怨敌劫持到荒野中,孑然一身,没有儿女、王妃相伴,没有妙衣和知心朋友,也没有国家和王位。生前虽然拥有无量的军队,但此时却不见不闻,甚至没有一人因眷恋你而一起前往后世。总之,那时连国王的名称都不会跟随你到后世,何况其它的人事物!

  寅四、摄义分三:一、“念死无常心”的修法及修量 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的修法 三、摄念死无常之义

  卯一、“念死无常心”的修法及修量

  【如是思惟有暇义大而实难得,及虽难得然极易坏,念其死亡。若不勤修后世以往毕竟安乐,仅于命存引乐除苦者,则诸旁生有大势力,尤过于人,故须超胜彼等之行;若不尔者,虽得善趣仍同未得。如《入行论》云:“畜亦不难办,为是小利故,业逼者坏此,难得妙暇满。”

  如是思惟暇满人身意义重大而且实在难得,以及虽然难得却极易失坏,而忆念此身的死亡。在拥有暇身之时,若不勤修后世乃至究竟的安乐之因,而仅仅为了生存而引乐除苦,那么旁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远远超过了人类,因此人类的行为必须超胜旁生。否则,即使获得了善趣人身,也仍然和没有得到一样。就像《入行论》所说:现世谋生的事,旁生也不难成办,为了今生微小的利益,而被恶业逼迫的人们,终将毁坏这个难得的暇满妙身。

  【以是此心纵觉难生,然是道基,故应励力。

  因此,纵然觉得难以生起念死之心,但由于此心是道的基础,所以应当努力引生。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