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P48

  ..续本文上一页畏死,是畏惧未能成办佛法的坚实,以此畏惧而发奋以暇满人身摄取心要,成办后世真正的实义,所以这两者的体相和作用完全不同。

  辰二、修习的方法

  如果只是了解观修死亡无常的意义,而不懂方法,则对相续不一定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应进一步掌握修习的方法。

  没有观修死亡无常时,我们的心念都是被常执所控制,而误以为一切现法都具有实义,从而随贪嗔等烦恼,发起无量的罪恶。所谓修心,就是要扭转这种常执心,数数观想无常,若能如欲安住无常死想,便能见到现法完全没有实义,这样就能放下对现法的贪执,使心转向后世,修持后世之义。因此,所谓修,就是将颠倒的常执心转为无倒的无常心。倘若没有这样修习,心完全被常执束缚,就会趣入一切衰损之门;一旦修成,就会被念死心推动,从而趣入一切圆满之门。

  万法依缘而起,缘聚则现,不聚则无。观修无常也是依仗因缘而成,“因”就是数数思惟三根本、九因相,“缘”即积资净障、祈祷上师本尊,以因缘聚合,必定能生起无常心。

  倘若常执心是常法,那确实无法转变,但它是所作法,所以决定能转变。有为法本来就是生灭无常,但凡夫颠倒,以非理作意串习成坚固的常执心,现在反转过来,因上以如理思惟串习,缘上以积资净障为辅助,再加上师本尊的加持,肯定能生起无常之心。因此,宗大师在本论中引铎巴仁波切的话,说:“若能兼修积资净障,祈祷本尊及尊长,并发刻勤殷重思惟,虽觉百年亦不生,然诸所作性不安住故,略觉艰难即得生起。”

  辰三、以闻思决定次第、数量并誓修

  修法之前首先要通过闻思决定次第与数量,并且发愿依次第如量而修。

  这个次第与数量,就是通过九种因相来思惟三种根本,即:一、思惟死亡决定;二、思惟死期无定;三、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大恩上师在《文殊静修大圆满·手中赐佛》的前行中说:“人身难得:诸有缘者首先应当思惟自己现在已经获得从因缘、比喻、数量上观察都极为难得,而且能成就三士道菩提果位的暇满人身宝,并且值遇具相善知识,宣说甚深妙法。具足此等顺缘之时,应当反复思惟,立誓毫不懈怠地勤修正法。寿命无常:思惟此身必定死亡,死期无定,死时除正法外一切都无利益之理后,应当下定决心勤修善法。”大恩上师的开示和宗大师意趣完全一致。

  修无常主要的对境,是暇满人身的寿命无常。修的方式,即思惟三种根本。修的结果,是内心要发起决断,即决断修习正法,决断现在起修习正法,决断唯以正法为皈依、为怙主、为救助者。由此可见,菩提道最初、最根本的修法,就是无常法门。

  以串习无常观必定能转变心意,以数数思惟必定能让自心猛利、恒常地转动,由此心中发起决断。如果没有以观察修猛利、恒常地转变自心,则很难发起这三种决断。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这三种根本的思惟。

  辰四、如理思惟的方法

  如上所述,为了转变观念,必须要如理思惟。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如理思惟呢?

  所谓“如理思惟”,并不是听闻后不思惟或者稍作思惟,人云亦云的简单信受,如果缺乏契理的思惟,就很难引起观念上的深刻转变。“如”即遵从、依照;“理”为现象界之真理,是万法的本质,并不是某个人的臆想假立。如果以智慧观察体悟到这个真理,就必定能彻底转变观念。

  譬如,物理学家一旦通过推理、实验发现新的物质规律,就会转变以往陈旧的观念。同样,此处是观察生命的现象,如果以理观察或推断出诸法无常的本性,就能彻底转变人生的观念,这就是如理观察的重要性。

  此处“如理思惟”的方法,就是对每一根本通过三种因相获得决定,必须建立在对因相的观察认识上,最后才会引发定解,这并不是盲目的相信,也不是非理思惟。

  内观的九种因相,其实就是生命存在的状态,都在一切生命的现象上。应当了知这个观察不是在外境的形象上,也不是在抽象的文字上,而是文字所指生存的现实状况,丝毫不离现实人生。因此,修行必须落在实际观察上,落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上。换言之,九种因相都是现实生命现象的总结,也只有在人生的现象当中才会发现,所以应当还原到现实中一一观察体认。

  实际上,整个大千世界,整个大自然,整个人类,乃至小我,无时不在透露生灭无常的本性。只要我们定下心,持续仔细地观察现象界,就一定能发现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本性,从而彻底转变人生观,发起决断之心。而这样决定之后,必定不会动摇,纵然别人说有为法是常法,也不可能转变你对无常的定解。

  因此,本论中宗大师一再指点:应从众多喻门而正思惟;故于众事皆应例思;若数数思必可引定解;应作意所见所闻,若诸尊重,或友伴等,寿未究竟,忽由内外死缘,未满心愿而死。宗大师已经为我们指点了无常观的关键之处,即修无常应从何处起修。修行的方法最主要是从很多不同的比喻、很多角度,再三思惟,而且从自己亲身体验的无常中,观修无常,从而引生对无常真正的定解。

  辰五、由九种因相决定三种根本分三:一、第一种根本——思惟决定死亡 二、第二种根本——思惟死期不定 三、第三种根本——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巳一、第一种根本——思惟决定死亡

  第一,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身,死亡必定会到来,而且无法遮止,这样就成立决定死亡。

  假使某时某处以某种身,死亡不会到来,那就不一定会死;或者虽然到来,但有方便回遮,也可以免于一死,但想一下,根本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避免死亡。因此,不论何时、何地、以何种身,都不能避免死亡,又无法回遮,所以决定会死。

  再归到自身思惟:我这个有漏身,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处在这个浊世中,死主决定会来临,届时也无力回遮,这样决定自己必定会死。

  第二,有限的寿量没有刹那增加,而且时刻减少,所以决定会穷尽寿量而死。

  这个有限的寿量若能增加或者停止减少,也有不死的可能,但这极短的寿量,刹那不增,时刻消减,所以最终决定会减到零。

  再归到自身思惟:这个肉身从入胎开始,已经决定了生存的时间和心跳的次数。在这个过程中,谁也无法令心跳减速或增加次数,所以随着精力消减,肯定会竭尽生命力而死亡。而且,此处要联系行苦思惟,生命本身在不断迁流,每一步都是在走向死亡,所以,这当中的一切现法享乐等都没有安乐的自性。

  第三,计算在生之年的修行时间,决定今生只有少许闲暇修习正法,必定会很快死亡。

  由第二种因相已经知道,所谓生存就是消耗寿命,而这消耗又分无义和有义。无义的消耗就是维持生存的基本消耗,包括饮食、睡眠等,以及因愚痴散乱所导致的消耗;有义的消耗就是修习正法。而两者之中,前者占多半时间,所以可以供修行的时间只有几年而已。

  综上所述,就知道死主决定会到,人的一生稍纵即逝,今生修法时间极短,所以决定要修行正法。

  巳二、第二种根本——思惟死期不定分二:一、思惟死期不定的必要 二、死期不定的三种因相

  午一、思惟死期不定的必要

  为什么要思惟死期不定呢?

  因为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受心支配,由于内心的执著不同,就会导致行为倾向的巨大差异。如果我们内心执著今天不死,那必定会为了现世生活的长久安稳,而作种种筹备,而且为了让梦想成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于是把暇满人身都耗在追求现法的利益上。这就像是用无价的珍宝换取面包一样愚痴。相反,如果执著今天必死,就会为了摄取人生的实义而努力修行,如此人身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会具有实义和价值。

  很多曾有濒死经验和身患绝症的人,因为面对死亡使他们在人生的观念和行为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例如,一位具濒死经验者曾说:“过去,我是一个行尸走肉,除了贪求物质享受之外,生命毫无目标。如今我已彻底改变,我有强烈的动机、生命的目的、明确的方向、把握今生的坚强信念,我对财富的兴趣和贪欲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了解精神层面的渴望,以及希望见到这个世界有所改善的热情。”

  有一位死于癌症的医师,临终前写道:“我必须感谢癌症,让我有一些从未有过的经验。了解生命必死之后,让我变得谦卑,使我认识到自己惊人的心理力量,也重新发现自我,因为我必须在人生跑道上停下来,重新衡量,然后再前进。”

  还有一位说:“我知道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他要完成和学习的东西,譬如,分享更多的爱,彼此更加慈爱,发现人生最宝贵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爱,而不是物质。同时,了解生命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记录,即使当时不经意地擦身而过,但后来还是会出现。”

  另有一位说:“我慢慢感觉到自己有一股强烈的爱心,有能力将爱传达给别人,有能力在我四周最微不足道的事上,找到喜悦与快乐。对于病者与临终者,我有强大的慈悲心,我好希望他们多少了知死亡的过程不过是生命的延伸而已。”

  他们由于面对死亡,直视无常,心灵深受震憾,从而彻底改变人生观,唤醒了重赋生命价值意义的热忱。

  因此,应当数数思惟死期不定的因相,直到触动自心为止。

  午二、死期不定的三种因相分二:一、总说 二、分说

  未一、总说

  死期不定的因相有三种:第一,南赡部洲人类的寿量无有定准;第二,人类死缘极多,活缘极少;第三,所依身极其脆弱。

  以因果门归纳这三种因相,第一种因相是由果门成立,后二种因相由因门成立。第一种因相,是从历史与现实中显现的寿命状况,可以决定南赡部洲的人类死期不定。后两种因相是从死亡因缘上安立,即所依身如水泡般脆弱,而现前的因…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