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P48

  ..續本文上一頁畏死,是畏懼未能成辦佛法的堅實,以此畏懼而發奮以暇滿人身攝取心要,成辦後世真正的實義,所以這兩者的體相和作用完全不同。

  辰二、修習的方法

  如果只是了解觀修死亡無常的意義,而不懂方法,則對相續不一定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應進一步掌握修習的方法。

  沒有觀修死亡無常時,我們的心念都是被常執所控製,而誤以爲一切現法都具有實義,從而隨貪嗔等煩惱,發起無量的罪惡。所謂修心,就是要扭轉這種常執心,數數觀想無常,若能如欲安住無常死想,便能見到現法完全沒有實義,這樣就能放下對現法的貪執,使心轉向後世,修持後世之義。因此,所謂修,就是將顛倒的常執心轉爲無倒的無常心。倘若沒有這樣修習,心完全被常執束縛,就會趣入一切衰損之門;一旦修成,就會被念死心推動,從而趣入一切圓滿之門。

  萬法依緣而起,緣聚則現,不聚則無。觀修無常也是依仗因緣而成,“因”就是數數思惟叁根本、九因相,“緣”即積資淨障、祈禱上師本尊,以因緣聚合,必定能生起無常心。

  倘若常執心是常法,那確實無法轉變,但它是所作法,所以決定能轉變。有爲法本來就是生滅無常,但凡夫顛倒,以非理作意串習成堅固的常執心,現在反轉過來,因上以如理思惟串習,緣上以積資淨障爲輔助,再加上師本尊的加持,肯定能生起無常之心。因此,宗大師在本論中引铎巴仁波切的話,說:“若能兼修積資淨障,祈禱本尊及尊長,並發刻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生,然諸所作性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辰叁、以聞思決定次第、數量並誓修

  修法之前首先要通過聞思決定次第與數量,並且發願依次第如量而修。

  這個次第與數量,就是通過九種因相來思惟叁種根本,即:一、思惟死亡決定;二、思惟死期無定;叁、思惟死時除正法外,余皆無益。

  大恩上師在《文殊靜修大圓滿·手中賜佛》的前行中說:“人身難得:諸有緣者首先應當思惟自己現在已經獲得從因緣、比喻、數量上觀察都極爲難得,而且能成就叁士道菩提果位的暇滿人身寶,並且值遇具相善知識,宣說甚深妙法。具足此等順緣之時,應當反複思惟,立誓毫不懈怠地勤修正法。壽命無常:思惟此身必定死亡,死期無定,死時除正法外一切都無利益之理後,應當下定決心勤修善法。”大恩上師的開示和宗大師意趣完全一致。

  修無常主要的對境,是暇滿人身的壽命無常。修的方式,即思惟叁種根本。修的結果,是內心要發起決斷,即決斷修習正法,決斷現在起修習正法,決斷唯以正法爲皈依、爲怙主、爲救助者。由此可見,菩提道最初、最根本的修法,就是無常法門。

  以串習無常觀必定能轉變心意,以數數思惟必定能讓自心猛利、恒常地轉動,由此心中發起決斷。如果沒有以觀察修猛利、恒常地轉變自心,則很難發起這叁種決斷。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對這叁種根本的思惟。

  辰四、如理思惟的方法

  如上所述,爲了轉變觀念,必須要如理思惟。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如理思惟呢?

  所謂“如理思惟”,並不是聽聞後不思惟或者稍作思惟,人雲亦雲的簡單信受,如果缺乏契理的思惟,就很難引起觀念上的深刻轉變。“如”即遵從、依照;“理”爲現象界之真理,是萬法的本質,並不是某個人的臆想假立。如果以智慧觀察體悟到這個真理,就必定能徹底轉變觀念。

  譬如,物理學家一旦通過推理、實驗發現新的物質規律,就會轉變以往陳舊的觀念。同樣,此處是觀察生命的現象,如果以理觀察或推斷出諸法無常的本性,就能徹底轉變人生的觀念,這就是如理觀察的重要性。

  此處“如理思惟”的方法,就是對每一根本通過叁種因相獲得決定,必須建立在對因相的觀察認識上,最後才會引發定解,這並不是盲目的相信,也不是非理思惟。

  內觀的九種因相,其實就是生命存在的狀態,都在一切生命的現象上。應當了知這個觀察不是在外境的形象上,也不是在抽象的文字上,而是文字所指生存的現實狀況,絲毫不離現實人生。因此,修行必須落在實際觀察上,落在現實生活的體驗上。換言之,九種因相都是現實生命現象的總結,也只有在人生的現象當中才會發現,所以應當還原到現實中一一觀察體認。

  實際上,整個大千世界,整個大自然,整個人類,乃至小我,無時不在透露生滅無常的本性。只要我們定下心,持續仔細地觀察現象界,就一定能發現有爲法都是無常的本性,從而徹底轉變人生觀,發起決斷之心。而這樣決定之後,必定不會動搖,縱然別人說有爲法是常法,也不可能轉變你對無常的定解。

  因此,本論中宗大師一再指點:應從衆多喻門而正思惟;故于衆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必可引定解;應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緣,未滿心願而死。宗大師已經爲我們指點了無常觀的關鍵之處,即修無常應從何處起修。修行的方法最主要是從很多不同的比喻、很多角度,再叁思惟,而且從自己親身體驗的無常中,觀修無常,從而引生對無常真正的定解。

  辰五、由九種因相決定叁種根本分叁:一、第一種根本——思惟決定死亡 二、第二種根本——思惟死期不定 叁、第叁種根本——思惟死時除正法外余皆無益

  巳一、第一種根本——思惟決定死亡

  第一,無論何時、何地、以何種身,死亡必定會到來,而且無法遮止,這樣就成立決定死亡。

  假使某時某處以某種身,死亡不會到來,那就不一定會死;或者雖然到來,但有方便回遮,也可以免于一死,但想一下,根本沒有一種方法可以避免死亡。因此,不論何時、何地、以何種身,都不能避免死亡,又無法回遮,所以決定會死。

  再歸到自身思惟:我這個有漏身,生活在這個地球上,處在這個濁世中,死主決定會來臨,屆時也無力回遮,這樣決定自己必定會死。

  第二,有限的壽量沒有刹那增加,而且時刻減少,所以決定會窮盡壽量而死。

  這個有限的壽量若能增加或者停止減少,也有不死的可能,但這極短的壽量,刹那不增,時刻消減,所以最終決定會減到零。

  再歸到自身思惟:這個肉身從入胎開始,已經決定了生存的時間和心跳的次數。在這個過程中,誰也無法令心跳減速或增加次數,所以隨著精力消減,肯定會竭盡生命力而死亡。而且,此處要聯系行苦思惟,生命本身在不斷遷流,每一步都是在走向死亡,所以,這當中的一切現法享樂等都沒有安樂的自性。

  第叁,計算在生之年的修行時間,決定今生只有少許閑暇修習正法,必定會很快死亡。

  由第二種因相已經知道,所謂生存就是消耗壽命,而這消耗又分無義和有義。無義的消耗就是維持生存的基本消耗,包括飲食、睡眠等,以及因愚癡散亂所導致的消耗;有義的消耗就是修習正法。而兩者之中,前者占多半時間,所以可以供修行的時間只有幾年而已。

  綜上所述,就知道死主決定會到,人的一生稍縱即逝,今生修法時間極短,所以決定要修行正法。

  巳二、第二種根本——思惟死期不定分二:一、思惟死期不定的必要 二、死期不定的叁種因相

  午一、思惟死期不定的必要

  爲什麼要思惟死期不定呢?

  因爲我們所有的行爲都是受心支配,由于內心的執著不同,就會導致行爲傾向的巨大差異。如果我們內心執著今天不死,那必定會爲了現世生活的長久安穩,而作種種籌備,而且爲了讓夢想成真,就會全身心地投入,于是把暇滿人身都耗在追求現法的利益上。這就像是用無價的珍寶換取面包一樣愚癡。相反,如果執著今天必死,就會爲了攝取人生的實義而努力修行,如此人身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會具有實義和價值。

  很多曾有瀕死經驗和身患絕症的人,因爲面對死亡使他們在人生的觀念和行爲上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例如,一位具瀕死經驗者曾說:“過去,我是一個行屍走肉,除了貪求物質享受之外,生命毫無目標。如今我已徹底改變,我有強烈的動機、生命的目的、明確的方向、把握今生的堅強信念,我對財富的興趣和貪欲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了解精神層面的渴望,以及希望見到這個世界有所改善的熱情。”

  有一位死于癌症的醫師,臨終前寫道:“我必須感謝癌症,讓我有一些從未有過的經驗。了解生命必死之後,讓我變得謙卑,使我認識到自己驚人的心理力量,也重新發現自我,因爲我必須在人生跑道上停下來,重新衡量,然後再前進。”

  還有一位說:“我知道每個人來到世間都有他要完成和學習的東西,譬如,分享更多的愛,彼此更加慈愛,發現人生最寶貴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愛,而不是物質。同時,了解生命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記錄,即使當時不經意地擦身而過,但後來還是會出現。”

  另有一位說:“我慢慢感覺到自己有一股強烈的愛心,有能力將愛傳達給別人,有能力在我四周最微不足道的事上,找到喜悅與快樂。對于病者與臨終者,我有強大的慈悲心,我好希望他們多少了知死亡的過程不過是生命的延伸而已。”

  他們由于面對死亡,直視無常,心靈深受震憾,從而徹底改變人生觀,喚醒了重賦生命價值意義的熱忱。

  因此,應當數數思惟死期不定的因相,直到觸動自心爲止。

  午二、死期不定的叁種因相分二:一、總說 二、分說

  未一、總說

  死期不定的因相有叁種:第一,南贍部洲人類的壽量無有定准;第二,人類死緣極多,活緣極少;第叁,所依身極其脆弱。

  以因果門歸納這叁種因相,第一種因相是由果門成立,後二種因相由因門成立。第一種因相,是從曆史與現實中顯現的壽命狀況,可以決定南贍部洲的人類死期不定。後兩種因相是從死亡因緣上安立,即所依身如水泡般脆弱,而現前的因…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