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緣中又具有極多死緣,連少許的活緣也成爲死緣,這樣就能成立死期不定,一旦死緣突發,如水泡般的身體必定會滅亡。
未二、分說分二:一、第一因相 二、第二、叁因相
申一、第一因相
第一因相:南贍部洲人類的壽量不定。
“南贍部洲”就是我們生存的世界。縱觀整個人類曆史,人壽由劫初八萬四千歲一直減至劫末十歲,變化巨大,無一定准。尤其當今時代,雖然平均壽量爲七十,但對個人而言,在何時死亡根本沒有定准,大多數人都是在壽命沒有究竟時死去。
這一段的思惟,必須結合地球人類實際的生存狀況,以及周遭所發生的死亡現象,這樣就知道佛菩薩所說真實不虛。
例如,觀察人類因爲戰爭所導致的死亡情況:
以上世紀戰爭史來說,上世紀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的戰爭越發殘酷,短短二十年中,竟然爆發兩次世界大戰。
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曆時四年零叁個月,38個國家直接或間接卷入戰爭,參戰將士多達七千叁百四十余萬人,死于戰爭的人約有一千萬,受傷人數約有兩千萬,受戰禍波及的人超過13億,約占當時世界總人數的75%。
第二次世界大戰,曆時六年之久,60個國家卷入戰爭,涉戰人員占世界總人數的80%。參戰人員達一億二千萬以上,死亡人數超過五千萬。
從二戰結束到1994年爲止,世界上發生大小戰爭有160場,造成二千二百多萬人死亡。其中重大的戰爭有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東戰爭、海灣戰爭、兩伊戰爭、非洲種族戰爭。21世紀初,又爆發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
戰爭中犧牲的人,都是在壽命沒有究竟時死去,誰也沒有預料到自己在何時、何地死去。這些都是反映南洲死期不定的事實。
以戰爭類推,可以觀察:
當今人類有多少死于癌症、愛滋病、心髒病等疾病;有多少死于地震、洪水、海嘯、大火等自然災害;有多少死于政治運動、暴力謀殺;有多少死于車禍空難、飲食中毒;有多少死于心理壓力、勞累過度。他們都是在壽命沒有究竟時死去。
這樣全面觀察,肯定會理解這個世界人壽不定的涵義。尤其當今時代,生存狀況日益惡化,突發死亡事件比比皆是。我們生于這個時代,身處這個世界,不可能不受共業支配,不要幻想自己的命運勝過別人,暫時的安穩,不等于真正生活在太平世界。其實我們同樣時刻都處在死亡的邊緣,很難有生存的保障。
必須這樣觀察這個世界生命無常的狀況,而且要類比自己,由此生起死亡隨時降臨的感受。
申二、第二、叁因相分叁:一、所依身極其脆弱 二、死緣極多、活緣極少 叁、活緣皆成死緣
第二因相:人類死緣極多,活緣極少;第叁因相:所依身體極其微弱。這二種因相著重是觀察死亡的因緣,因爲內之色身極其脆弱、外又有很多死緣,所以死期不定。
酉一、所依身極其脆弱
從身體的自性來看,人的身體是由性質相違的四大種暫時聚合而成,猶如四條毒蛇同住在一個箱子中,很難保持平衡的狀態。只要其中某一大種稍有增減,便會導致四大失衡,以此引生各種疾病,加速死亡。因此,生命所依的身體本來就極其脆弱,不堪一擊。
酉二、死緣極多、活緣極少
從外在因緣而言,致死的因素比比皆是,隨時可能現前。這死緣包括地震、洪水、海嘯、臺風、戰爭、冤敵、交通事故、政治迫害、飲食中毒、瘟疫、傳染病等。這些天災人禍,誰也無法預料何時降臨,或被恐怖分子槍殺,或在街上被車壓死,或因興奮過度而死,死緣如此衆多,誰也無法確定明天是否會成爲披毛戴角的旁生。
從活緣觀察,能維持生存的因素極其稀少,這也和目前所處的時代以及自身的業力有關。
當今時代由于共業的影響,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工業汙染嚴重,時序紊亂,風雨不調,以致天然食物缺乏營養,沒有精華,而且因爲添加農藥、化肥等,導致食物含有毒素,受用食物沒有治病的功能,反而造成飲食性疾病。
以有情根身而言,人體消化吸收功能極差,大多難以消化,即便消化也沒有養身的能力。
以心識狀態來說,當今人類分別念粗重,惡行尤爲嚴重,行善心力微弱,因此通過念誦等增長壽命非常困難。
酉叁、活緣皆成死緣
這可以分爲兩方面:一、活緣轉爲死緣;二、活緣本身就是趣向死亡的因緣。
人的命運很難預測,隨時都有未知的因素發生。每一個求生行動中,都有可能觸及或招感死亡的因緣。譬如,本想用肉食滋補身體,不料肉中含有細菌,反而中毒而死;或者本來想外出打工賺錢,中途卻發生車禍而喪生;或者與朋友共事,卻遭朋友陷害;或者想去藏地求法,卻因高山反應死去。因此多方面思惟後發現,誰也無法保證,一種求生的因緣中沒有潛伏致死的因素。
同時應當了知,一切活緣本身就是在消耗生命。例如,賺錢養命本身就是一種悲哀,這樣的行動只是加速耗盡生命而已,錢還沒有賺足,精力卻已經耗盡。因此,謀生的因緣其實是致死的因緣。
綜合叁種因相,應這樣觀想:我們這個微弱的命根,處在這樣一個充滿死緣而動蕩不安的時代中,猶如一盞油燈處在隨時都會起風的廣場中,如果大風驟起,油燈頃刻就會被吹滅。同樣,在漸漸趣向死亡的過程中,如果突然現前病魔、戰爭、車禍、地震等橫死外緣,生命也是片刻不住,不知道我的生命當中何時會出現這樣的景象。
這樣思惟之後,必須發起決斷:死亡隨時降臨,所以從現在起修習正法。
巳叁、第叁種根本——思惟死時除正法外余皆無益
成立這個根本的叁種因相,就是叁種無益,即:親友無益、受用無益、身體無益。如果能夠確認這叁者毫無利益,唯有正法有利益,心中必定會發起決斷,唯一以正法爲皈依、爲怙主、爲救助者,全身心依止正法。
我們應當認真思惟此處的內容,要知道思惟只有依靠自己,他人是無法代替的。只有自己通達這個道理,才可能轉變行爲。要知道自己的心就是內在的阿阇黎,其力量遠勝他緣,如果自己通過思惟,相續中生起真正的定解,遠遠勝過他人的灌輸。所以只有通過自己思惟,確實體會到心外諸法全無利益之後,才會真正發起決斷,放下萬緣,一心依止正法。
思惟時,觀想自己處在臨終彌留之際,然後問自己:
一生之中,享受過那麼多的美味佳肴、換過那麼多的漂亮衣裳,現在對自己的心有什麼利益?能帶走什麼?毫無利益,也無法帶走絲毫。
一生之中,住過的洋房小車,用過的家俬電器,于心有何利益?又能帶走何者?這些無情法根本無法安慰內心,也無法帶走絲毫。
一生之中,曾經縱情于娛樂歌舞,醉生夢死;曾經沈浸于劇中人事,悲歡同息;也曾經瘋狂地爲精彩球賽,高聲呐喊。但這些幻化聲色對自己的心又有什麼利益。
一生之中,親眷如雲,朋友如梭,現在又有誰能生死相隨?父母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遇,也無人願意代受,死時的苦樂,只有自己獨自感受。
這日夜不離的身軀,曾竭力愛惜養護,精心美化,但命終時,縱然不情願也必將舍去,毫發不隨,所以這個肉身也難以抵擋業風,又怎麼可以慰藉心靈?
現在,人生的舞臺行將落幕,一生所擁有的權勢名位,以及鮮花掌聲中度過的輝煌歲月,種種榮耀,也必將隨業風而去,蕩然無存,又怎能驅走我內心的恐懼?
一生之中,曾擁有多少恩怨情仇,也曾沈溺在親友愛眷的情感漩渦中,這些起伏疊蕩的感情,反複無常的執著,又怎麼能牽住業風,同赴後世!于死亡畢竟沒有絲毫利益。
一生之中,曾經博覽世學,辯才無礙,也擁有高等學曆,但以這些世智能否說服死神網開一面?面對死神,縱然練就百般武藝,也沒有用武之地。
這樣層層探詢之後,不由會問:究竟什麼才能真正利益自己?
如是追究,必將發現真正能利益自己的,唯一是這顆清淨的善心。一生當中,如果曾善待周遭的人們,盡到了責任,也履行了義務,也曾守持清淨的戒律,以智慧給予世界正法光明,爲人類和佛教,奉獻了身心,荷負如來的家業。這些善行功德必定安住在心中,以善業力能令內心安詳甯靜,而且必將隨自己同赴後世,成爲一切安樂之源。這樣明白之後,心中肯定能發起決斷:盡形壽唯以正法爲皈依處,以人身唯一勤修正法。
最後要將思惟叁種因相融入日常行爲當中,真正去串習,時時以“死”字警醒自己,應當思惟:今天我必定會死,生命只剩一天,應當怎樣度過?世法全都無常,了無實義,唯有正法才具真實義。因此,我應當珍惜最後的機會,攝取堅實。
修習念死,不只是作意今天必死,而是以此作爲方便,生起兩種正念:一、世法無實義之正念;二、唯有正法有益之正念。如此便能淡泊世情,發起道心。所以佛在《無常經》中說:“共舍無常處,當行不死門。”《普賢警衆偈》也說:“大衆,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從這些聖言中,可以體會到“念死”就是要發起取舍的正念:“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就是要外舍萬緣,內斷世間八法的散亂,舍棄這些無常、無實義之法;“當勤精進,如救頭燃”,就是要在一切時處攝取堅實,即“當行不死之門”。
知道這個要點之後,一切日常的行動,都要觀爲今生最後的一次,由此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機會,將之轉爲道用。比如,出門時要想:今天或許會死在外面,所以應將最後的時間投入于修行;上車時要想:我今天會死在車上,所以應善用最後的機會,修習利他;上課時要想:這是最後一堂課,所以應發心爲利益有情而作清淨法行;睡覺時要想:明天不會再醒來,所以應在善心中死去;和他人共處時要想:這是最後的相聚,應以愛心相待。…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