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P50

  ..續本文上一頁諸如此類,以念死爲方便,喚起內心深處的善念,將自心轉入修行。

  至尊華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這樣開示:“所行的道路是無常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般若攝頌》中雲:“唯看一木轭,行走心不亂。”身居的處所是無常的,應當將它觀想爲淨土;飲食受用是無常的,應當享用禅定的美食;躺臥睡眠是無常的,應當將迷亂修成光明境界;富有的珍寶是無常的,應當依靠聖者七財;親朋近鄰是無常的,應當棲身靜處激發出離;名譽地位是無常的,應當恒常身居低位;言談話語是無常的,應當督促自己念咒、誦經;信心出離也是無常的,應當爲誓言得以穩固而精進;想法妄念通通是無常的,應當具備賢善的人格;驗相證悟是無常的,務必要至達法界盡地。”

  我們應當這樣思惟,反複串習,讓自相續完全成爲修法的狀態,在這念死無常的基礎上,再行持叁乘修法,都將成爲走向解脫的功德。

  以上所說的念死法門,其實是佛教各派修行都必須具足的前行法,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不論修什麼法門都很難趣入。

  以淨土宗爲例:淨土宗第十二祖徹悟禅師,在其語錄中提出淨土行人應當具有的十種信心,其中前兩種信心,就是強調死亡無常。第一種信心“信生必有死”,旁邊有小注說:“普天之下,從古至今,曾無一人逃得。”這就是必須相信決定死亡。第二種信心“信人命無常”,小注說:“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一息不來,即爲後世。”這實際是要相信死無定期。後面有幾種信心,說到“信佛語不虛、信實有淨土、信生即不退、信一生成佛、信法本唯心”等,這就是要相信死時余法無益,唯有往生淨土才具實義。

  宋朝草庵禅師在《念佛訣》中說:“阿彌陀佛誰不能念,而偏難念,西方極樂世界誰不願生,而罕得生者,蓋念佛之人未得訣耳。教念佛而使之真切者,其唯死之一字乎?死之一字在念頭上,境緣自然冷淡,情愛亦自輕微。名利勢豪,向此處俱用不得,見聞知解,到此時也行不得。四大各離,將何所靠;孤魂無主,安得自由。此時不見彌陀,恐逢羅刹,不生淨土,恐入驢胎。莫視此事爲緩,明日之事,今日不知。莫將此事爲輕,錯過今生,沈淪永劫。是一切事無如生死大事,則事事皆不切之事。于一切時總作臨命終時,即時時皆念佛之時。如是念佛,斯爲切心。如是切心,方生淨土。須下“死功夫”,才成淨業。常念“死時節”,方肯切心。此乃成佛之階梯,是誠念佛之妙訣也。”

  近代淨土宗第十叁祖印光大師也說:“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在額顱上,挂到眉毛上。”

  要知道修習無常的方法,就是思惟衆多比喻和道理,同時祈禱叁寶總集的根本上師,祈求上師叁寶慈悲加持,讓我們能夠真正憶念死亡無常。

  宗大師在《攝頌》中,如是統攝念死無常的要義:

  

死仇決定終須到,容或今日便降臨,

  

死時世事均當舍,速修妙法求加持。

  

  

  

  

  

  

  

  

  

  

  

  

  

  

  

  

  

  

  

  

  

  

  

  

  

  

  

  

  

  子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分二:一、思惟後世當生何趣 二、思惟二趣苦樂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

  醜一、思惟後世當生何趣

  【如是決定速死沒故,于現法中無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生,此複唯除二趣之外無余生處,謂生善趣或是惡趣。于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引而生。

  應當這樣思惟:

  因爲我決定很快會死,在現法中沒有閑暇長久安住,而死後也不是斷無,仍然要受生,受生之處,除二趣之外沒有其余的生處,或受生善趣,或受生惡趣。在善惡趣當中受生,不是隨自己而自在,因爲是依隨諸業他自在的緣故,是按照黑白二業的牽引而受生。

  這一段是要求學人經常思惟後世的事。我們在人間存活的時光非常短暫,很快就會死亡,而死後仍有後世。所以,目光長遠的人,不應局限在眼前,而要考慮未來的去處。凡夫未來的生處不出善惡二趣,而且自己對生處不能自主,唯一是隨業力而受生,如果在今生短暫的時光中,不能善護自相續,以惡業力決定會墮落惡趣。來世並不遙遠,離我們僅一息之遙,有心的人應當時時考慮後世的前途。

  醜二、思惟二趣苦樂分叁:一、思惟痛苦 二、思惟痛苦極爲切要的理由 叁、思惟叁惡趣痛苦之相

  寅一、思惟痛苦

  【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爲何等?故應思惟諸惡趣苦。如龍猛依怙雲:“日日恒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饑渴,憔悴諸餓鬼,應觀念極多,愚苦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趣因。”

  我如果轉生惡趣,將是怎樣的情形?所以應思惟惡趣之苦。如龍猛依怙所說:每天都要憶念極寒、極熱痛苦的地獄衆生,也要憶念被饑渴逼迫而憔悴的餓鬼,應當觀察憶念很多愚癡痛苦的旁生。思苦之後,應當斷除惡趣之因,行持善趣之因。南贍部洲的人身極爲難得,今生既然已經獲得,應以人身勵力斷除惡趣之因。

  頌中對地獄、餓鬼衆生用了“念”字,而對旁生則用了“觀念”,因爲凡夫眼根看不見地獄、餓鬼衆生的苦,所以只有在心中憶念;而散居旁生的痛苦可以看見,故應觀察,海居旁生的痛苦比較難見,故應憶念。

  我們獲得了珍寶人身,具有思辨的能力,應當思惟惡趣之苦,從而轉變相續,令心趣入下士道的加行。頌中“斷彼因行善”就是下士道的修行。如果如理如量地思惟惡趣痛苦,內心就會生起出離惡趣、轉生善趣的善心。想要不入惡趣,唯一的辦法就是斷除惡趣的因緣。如果每天都以惡心傷害衆生,死後肯定墮入惡趣;相反,如果以善心不傷害衆生,並且修集布施、持戒等善業,這樣肯定能獲得善趣身。如果不思惟惡趣苦,只是沈湎于現世的享樂中,就不會尋求後世的安樂,自心便難以轉入下士道,所以應當思惟痛苦,由此斷除惡趣之因,修集善趣之因,以人身寶攝取最下等的義利。

  寅二、思惟痛苦極爲切要的理由

  【此中所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

  此處所修的生死總苦和惡趣別苦,是極爲切要的。

  以下根據《入行論》說明思苦切要的理由。

  【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傲慢。

  首先思苦能夠生起厭離心,止息傲慢。

  如果自己思惟墮落苦海的道理,就會心生厭離,而且能止息傲慢。

  以分別心的規律來說,貪著欲樂,就會障礙厭離,而且能引起傲慢;相反,憶念或感受痛苦,則會引起相反的效應,人憶念、感受痛苦時,決定會希求出離,而且心態卑下。如果明白這條心理無欺的規律,一定會樂意感受痛苦、思惟痛苦,將痛苦轉爲道用。

  每個人都會希求離苦得樂,這是一切生命平等的基本願望。正是基于這一點,人在憶受痛苦時,自然會生起擺脫痛苦、求得安樂的強烈願望,在這個願望推動下,一定會精進地成辦它的因。譬如生病時,一想到或感受病苦時,就會想方設法治病,有強烈康複的願望,以這個心的推動,就能謹遵一切醫囑,而且受苦時,心不會高舉,能夠止息傲慢。

  【由見苦是不善果故,于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衆苦故,而樂安樂,由見安樂是善果故,于修善法深生歡喜。

  思苦的第二個作用,是能夠生起羞恥罪惡之心以及歡喜善法之心。

  因爲見到痛苦是罪惡的果報,所以對罪惡會強烈生起羞恥。因爲不喜歡痛苦而喜歡安樂,又由于見到安樂唯一是善法之果,所以對行善深切地生起歡喜心。

  【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死希求解脫,由畏衆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