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P60

  ..续本文上一页寿命百岁。过此报后,转生无忧国土,寿命不可计劫,后来成佛广度人天,数量如恒河沙。”

  这位光目女就是地藏菩萨的前生。

  释迦牟尼佛说:“地藏菩萨往昔久远劫中,这样慈悲,发恒沙大愿,广度众生。”

  身为大乘佛子,在了知恶趣痛苦之后,理应随学地藏菩萨,发愿尽未来际救度恶道有情,自己三世所积的善根都要回向彼等速得解脱。

  《普贤行愿品》说:“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要知道,就在我们自在修学佛法时,十方世界中,有多少众生正在地狱刀山火海中痛苦哀号,有多少众生正在饿鬼界中日夜被饥渴逼恼,又有多少众生正沦为人类役使的工具,遭受人类宰杀,而这些众生全都是前世的父母。

  因此,各位道友应当随学诸佛菩萨,发大慈心,观想自己所有的安乐回向他们,代受他们一切重苦。一方面,至心祈祷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大士,加被彼等早日脱离恶趣苦海。另一方面,要猛利发愿,精进修持大乘法,早日成佛,救度一切沉溺苦海中的有情。

  以下总结修苦的内容。

  以下士道而言,我们修苦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寻求后世安乐的下士意乐;修苦的方法,就是观察修,内心缘三恶趣的苦事数数观察、思惟、衡量;观察修的必要,即为了修心、转心,将内心转成恒常猛利的厌离心态。只有反复思惟恶趣苦相,内心才能生起热恼,发起猛利的厌离,继而以下士意乐摄持,遮住心缘恶法转动的势力。所以,宗大师强调:“度现在心,乃至未能转变心意,起大怖畏,应勤修习。若虽知解,或未修习,或少修习,悉皆无益。”这是要求作观察修,而且在量上要数数观察。

  就正修、助修而言,上座时的加行、结行和前面一样,即先作六种加行,从洒扫住处到供曼陀罗、祈祷三事。其中祈祷,着重祈祷修苦时,能够破除不怖畏、安稳而住的颠倒心,能够生起怖畏恶趣之心,并且祈祷修苦时消除一切内外障缘;结行即回向;正行即缘恶趣苦思惟观察;座间应参阅、听闻有关三恶趣苦的经论公案;另外不离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觉悟瑜伽四种资粮。这样才能摄心,才有力量趣入,保持正修的成果,让修法不退而辗转增上。

  宗大师最后强调,本论对恶趣苦只是粗略的宣说,广大内容如《正法念住经》所说,一定要观阅,要数数观阅,而且必须思惟所观阅的内容。更广的内容,即凡是经论、公案、教言中相关三恶趣痛苦之处,要了知都是修苦的教授教诫,应当缘这些法义思惟串习。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从量上来说,能够多了知恶趣的过患,就能多思惟忆念;能够多思忆痛苦,就能多产生厌患出离,所以阅读思惟的范围不应过于狭小。平时应多阅读思惟《正法念住经》、《地藏经》等。在三恶趣中,旁生的各种痛苦我们能亲眼看见,所以尤其应当实地观察,这样感受才会深刻,由此增上转心的力量。

  修苦之量,即要修到自己的心发起大怖畏,内心热恼恐惧,难以安宁为止。没有达到这样的修量之间,应当不断修习。

  修苦的利益,即能引发厌离心、皈依心、大悲心、忏悔心、精进心等。尤其对下士道来说,能够引发殊胜下士的意乐。如前所述,所谓殊胜下士的意乐,就是不以现世为主,唯一希求后世善趣圆满的意乐。其能生的方便就是修无常和修恶趣苦,即:以修无常了知速趣死亡,现世圆满毫无实义,如此令心缘后世而转;以修恶趣苦,了知后世将随恶业堕落恶趣,心生恐惧,从而唯一希求后世善趣的圆满。所以这两者配合起来,就可以引发下士意乐,这就是修道次第上的道理。

  此修苦的法门,对佛教各派修行来说,都不可或缺。譬如,以净土宗而言,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其中愿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其能生的方便正是修苦,就是下士道所说的思惟三恶趣苦,以及中士道所说思惟生死总苦,综合这两者如理如量而修,决定可以引生厌离娑婆之心。以厌苦心念佛,自然会恳切扎实。

  憨山大师曾经开示说:念佛须厌苦心切,如是欲念自然遣除,而不退屈。

  印光大师说:“念佛心不归一,是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以及将死堕地狱之想,则心自然归一,不须另寻妙法。故经中屡说:“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为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可惜人皆不肯真实思想。”可见印光大师也强调思苦、修苦,才能生死心切。以怖畏痛苦之心念佛,心自然会专一。这和宗大师所说的意趣完全一致。

  印光大师又说:“若欲心不念外事,专一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也没有奇特奥妙的法则,但将一死字贴到额头上,挂到眉毛上。常想:“我某人从无始以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等幸运,今获人身,又闻佛法,若未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息不继,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纵出地狱,又堕饿鬼旁生,纵得人身,愚痴造业,又复堕落,经尘数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亦无办法。”若能如是思惟,如上所求,当下成办。”

  其中所说的“如上所求,当下成办”,就是以懈怠心不肯念佛,当下可令心趣入念佛,以散乱念佛心不专一,当下可令心专一。这和宗大师所说一致。“修苦”确实能灭懈怠、能发精进,是令心希求解脱根本之因。可见思惟恶趣痛苦和业果,确实是转变心态、令心当下趣入修行的妙法。

  实际上,印光大师这一段开示,已经含摄暇满、无常、修苦、业果的修要,其重点就在思惟上。然而因为我们对教法闻思不够,没有前行的基础,阅读这一段开示,不能明了这就是宣说修法的窍诀,不知道如何运用于心上,不懂得修的方法和次第。如果能结合《广论》,一定会明了如何用心,如何发起求生净土的意乐,对净土宗的修行有极大的助益。

  《摄颂》归摄修要说:

  

无始所集不善业,死堕恶趣不自由,

  

若堕当受寒热等,思苦难忍求加持。

  通过修无常和修苦发起共下士的意乐之后,就应当趣入共下士道的加行。

  

  下士道•皈依三宝

  

  

  癸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分二: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 二、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

  【第二,习近[54]后世安乐方便分二: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二、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55]

  趣入圣教最殊胜的门,就是净修皈依;引发一切善乐的根本,就是对业果发起深忍信。

  通过思惟恶趣痛苦,就会发起厌离恶趣、希求后世安乐的下士意乐。而获得后世安乐的方法,就是内心依止能获得后世安乐的方便——修皈依和修业果。如果离开这二者,绝对不能获得后世安乐,所以要“习近”。

  具体来说,通过修皈依,立誓以佛作为导师,以佛所说法作为所修之法,以僧作为助伴,这样正式趣入圣教之门。

  皈依三宝之后,主要是依止法宝实修,法宝最下等也是能让实修者远离一分过失,成就一分功德。所以修法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必须善巧业果的差别,如理取舍而修正行。如果没有长久思惟业果、没有如理取舍,就不可能遮止恶趣之因,即使不愿意堕入恶趣,也不可避免。因此若想关闭恶趣门,关键要在因上遮止自心随恶业而转。而这一点又依赖自己对业果获得深忍信。

  因此,以修皈依而趣入圣教,此后又以修业果发起深忍信,由此遮止心缘恶法,唯一行安乐行,决定可以获得后世安乐。因此,修皈依和修业果,就是能获得后世安乐的方便。

  子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分五: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 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四、既皈依已所学次第 五、总结

  【初中分四:一、由依何事为归依因;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三、由何道理而正归依;四、既归依已所学次第。

  第一是说皈依之因,第二是说皈依之境,第三是说皈依之理,第四是说皈依之学处。

  智者和成就者们对皈依的讲法有很多种,宗大师此处是按照《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而宣说。

  丑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分二:一、宣说此处皈依之因 二、宣说皈依二大要因

  【今初

  寅一、宣说此处皈依之因

  【因虽多种,然于此中是如前说,于现法中速死不住,死殁之后于所生处亦无自在,是为诸业他自在转。

  皈依的因有很多种,譬如:有大乘、小乘皈依的因;有共、不共乘皈依的因;有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皈依的因。或者:有以出离心皈依、以怖畏心皈依、以善愿心皈依、以大悲心皈依;有以善知识、善道友的劝诫而皈依;有以闻法而皈依;有以观察功过的拣择智思惟抉择后而皈依。

  此处下士道中,是从什么角度宣说皈依的因呢?

  皈依的因虽然有很多种,但在共下士道中,是以思惟无常和业果,而发…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