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P61

  ..续本文上一页起寻求依处的心。即如是思惟:如前所说,我在现法中很快就会死亡,不会久住,死后对于生处也没有任何自在,唯一是被业力他自在转。

  【其业亦如《入行论》云:“如黑暗依阴云中,刹那电闪极明显,如是佛力百道[56]中,世间福慧略发起,由是其善惟羸劣,恒作重罪极强猛。”诸白净业势力微劣,诸黑恶业至极强力,故堕恶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发生求依之心。

  《入行论》颂词前两句是比喻,中间两句是意义,后两句是结论。

  “佛力”: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所以也称为智力;以方便智能摄化众生,所以也称为方便力;显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所以又称为愿力。此处主要是指方便大悲力。

  而此业也如《入行论》所说:“犹如暗夜乌云当中,刹那的闪电极为明显,如是以佛陀大悲力的加持,世间众生相续中暂时略生福慧(暗夜乌云比喻势力强大的黑业,闪电比喻以佛力加持在众生相续中生起一点福慧,刹那比喻生善心的时间极短),因此,众生相续中善业力量微弱,恒时造作重罪之力却极为强猛。”各种白业的势力微弱,而各种黑业的势力极为强大,所以决定会堕落恶趣。通过这样的思惟,由衷生起大畏怖,以怖畏心的推动,发起寻求依处之心。

  就是思惟自己现在在因位,白业力弱小、黑业力强大,以此决定果位必堕恶趣,而恶趣痛苦漫长,极其难忍,由此生起大畏怖,一心寻求能作救护的依处。

  陈那菩萨以比喻描述这种迫切求救的心。

  【犹如陈那菩萨云:“安住无边底,生死大海中,贪等极暴恶,大鲸嚼其身,今当归依谁。”

  犹如陈那菩萨所说:安住在不见边际的生死大海中,被贪嗔痴等暴恶的大鲸鱼日夜不断地嚼咬我的身心,现在我应当皈依谁,救拔我出离痛苦?

  寅二、宣说皈依二大要因

  【总为二事,由恶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宝有从彼中救护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虚言,则其归依亦同于彼。若此二因,坚固猛利,则其归依亦能变意,故应励力勤修二因。

  总之,皈依的因有两种:一、对恶趣等苦自己产生怖畏;二、深信三宝具有从恶趣等中救护的能力。这怖畏心和信心,就是下士皈依主要的正因。因此,如果相续中不具足这两个因,而只是口头虚言,则其皈依也只是口头虚言;相反,如果这两种因坚固猛利,则其皈依心也能变得坚固猛利。所以应当励力勤修这两种因。

  第一种因在思惟恶趣痛苦中修,第二种因的修习在下文会宣说。修行在因地时必须正,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如果只是形象的皈依,就不能真实趣入圣教。但应当明确的是,此处只是宣说共下士道皈依的因。

  丑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分二:一、正明其境 二、应皈依此之因相

  【第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分二:一、正明[57]其境;二、应归依此之因相[58] 今初

  第二,由依止彼皈依因而皈依的对境,即宣说皈依境的内容分二:认定皈依境;应当皈依此境的理由。

  寅一、正明其境

  认定皈依境是佛法僧三宝,首先宣说应当皈依佛宝,再说应当皈依法宝和僧宝。

  【如《百五十颂》云:“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59]。设是有心者,即应归依此,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谓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应归依,无欺归处佛薄伽梵。

  如马鸣菩萨的《一百五十颂》所说:“如果谁从根本上永断一切过失,如果谁在一切时处中,是一切功德的依处(圆满具足一切种类的功德),那么,假使是有心的人,就应当皈依他,以语言赞叹他,以财物和身语承事恭敬他,以闻思修次第安住他的教法和证法中。”也就是,如果具有能辨别是依处和非依处的智慧,理应皈依这无欺的皈依处——佛薄伽梵。

  第一颂是宣说皈依境是断证二德究竟的佛陀。第二颂中“有心”就是具有想脱离轮回、寻找救护主、并能辨别取舍的智慧。旁生愚痴,不能辨别依处和非依处;邪见深重的人,被邪见所障,也生不起这样如理辨别的智慧。这些都是无心的人。

  在法界,唯有佛断证究竟,如果是具有辨别智慧之人,在善加观察而明了依处和非依处后,理应皈依佛陀。如果不皈依,那确实是无心的愚人,极其可怜。

  【由此亦表法及僧宝,如《归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脱者依。”

  由此也表明应当皈依佛所说法宝,以及随法修行的僧宝。如月称菩萨《皈依七十颂》说:佛法僧三宝是求解脱者无欺诳的依处。

  这个内容后文将会详说,此处不再赘述。

  寅二、应皈依此之因相分三:一、广说 二、摄义 三、教诫应重主因——深信

  卯一、广说分四:一、第一理由——解脱一切怖畏 二、第二理由——具足从怖畏中救度众生之方便 三、第三理由——具足大悲心 四、第四理由——具足大平等心

  【应归之相分四。

  应当皈依的理由有四种。

  辰一、第一理由——解脱一切怖畏

  【初者谓自即是,极调善性,已能证得无畏位故。若未得此,则如倒者依于倒者,不能从其一切畏中救护他故。

  第一条理由,就是皈依境自己已经解脱一切怖畏。

  皈依境自己就是极为调伏的自性,已经证得无畏果位的缘故。如果自己没有证得无畏,那就像倒者依于倒者,不能从一切怖畏中救护其他众生。因此皈依境自身应当远离一切怖畏。

  “极调善性”,就是以障碍根断的方式极为调伏的自性;“无畏位”即障碍断尽、胜伏四魔、常乐我净四种功德现前的法身果位。

  理证:

  佛陀(有法),是从二障、四魔、染净粗细十二支因缘等一切粗细怖畏中完全解脱(所立),因为见道位断除遍计二障、修道位断除俱生二障种子和习气的缘故;《般若经》、《解深密经》等这样抉择的缘故(能立)。犹如金轮王胜伏一切违品,自在统治四洲一般(比喻)。

  以本师释迦佛为例,世尊即将成道时,所放光明,上冲死魔和欲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想作违缘,命爱欲、乐欲、贪欲三位魔女蛊惑世尊,她们以各种妖姿媚惑菩萨,但菩萨深入禅定,安稳不动,犹如莲花不染淤泥一般。

  魔王波旬又召集魔将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如蜂涌一般杀向菩萨。菩萨在金刚座上,毫无畏惧。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处便纷纷落地。菩萨说:“我所以成道,是因为三大阿僧祇劫以来,积集无量福慧,圆满六度万行。你来攻我,如同以卵击石,只是自取破灭而已。”

  但魔王依然前攻,菩萨身体放射清净光明,最后魔王也扑倒在地。

  因为世尊已经远离一切执著,所以无所畏惧,任何外魔都无法侵扰。

  一次,提婆达多想加害世尊,假意请佛入城,却在路边暗埋醉象,想趁机踏死佛陀。佛带着五百弟子前往城内,城中人担心佛被醉象伤害,便站在城头,请佛陀不要入城。当时,醉象甩动着鼻子,直奔佛陀,佛陀毫无畏惧,径直迎上,伸开五指,作狮子吼,醉象伏地受法,从此驯服,不敢害人。

  另有一次,有人请佛应供,想趁机加害,暗中在门槛下设置火坑,上面用东西覆盖,而且在饭菜中下了毒。佛经过门槛时,火坑自动暴露,成为清凉的莲池。此人见后,非常惊讶,认为佛具有神通,便向佛坦白饭菜里有毒,让佛不要吃。佛说:“没有关系,不会有事。”安然受用了饭菜。由此可见,佛已经解脱水火、毒药、刀兵等一切怖畏。《宝性论》说:“诸法圆满觉菩提,一切诸障能禁止,宣说道谛及灭谛,如是四种无所畏。”

  辰二、第二理由——具足从怖畏中救度众生之方便

  【第二者谓于一切种,度所化机,善方便故,此若无者,纵往归依,亦不能办所求事故。

  第二条理由,就是皈依境具足从怖畏中救度众生的一切方便。

  皈依境无余善巧度化所化机一切种类的方便,如果不具足这个条件,纵然前往皈依,也会因为没有方便而不能成办所求之事。

  理证:

  佛陀(有法),具足从怖畏中救度众生的善巧方便(所立),因为了知所有救度众生的方便的缘故;遍知度生方便者,是因为方便波罗蜜多究竟圆满的缘故;方便波罗蜜多究竟圆满者,是因为以发心和加行串习究竟,所得证德究竟圆满的缘故(能立)。

  佛在世时,舍利弗尊者教导两位弟子,一位修不净观,一位修数息观,但修了很久,仍没有获得成就,两人就想废弃不修。

  后来,两人去拜见世尊,世尊问他们在家所作的行业。修数息观的说自己是守墓的,修不净观的说是打造金器,世尊便让他们交换修法,守墓者修不净观,打金器者修数息观,不久两人都证得圣果。因此,佛陀度人非常善巧,能够契合众生的根机和时机,所以受教的众生都能得到救度。

  又如,佛陀堂弟难陀因为贪恋妻子而不愿出家,佛以种种方便度他出了家。但他出家后,不学律仪,准备逃走。

  佛就以神变带他到雪山,指着一只盲眼母猴问:“母猴和你妻子相比,哪个更美?”难陀说:“当然我妻子美。”佛陀又带他到天界,观看天宫。难陀看见很多天宫中,天子被天女围绕着,享受大安乐。唯独有一座天宫,虽然有很多天女,却没有天子,难陀便询问原因,天女们回答说:“在人间,难陀守持戒律,将来会转生天界,这就是他的天宫。”

  难陀听了很欢喜地回来见佛,佛问…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