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尋求依處的心。即如是思惟:如前所說,我在現法中很快就會死亡,不會久住,死後對于生處也沒有任何自在,唯一是被業力他自在轉。
【其業亦如《入行論》雲:“如黑暗依陰雲中,刹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56]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惟羸劣,恒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
《入行論》頌詞前兩句是比喻,中間兩句是意義,後兩句是結論。
“佛力”: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所以也稱爲智力;以方便智能攝化衆生,所以也稱爲方便力;顯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所以又稱爲願力。此處主要是指方便大悲力。
而此業也如《入行論》所說:“猶如暗夜烏雲當中,刹那的閃電極爲明顯,如是以佛陀大悲力的加持,世間衆生相續中暫時略生福慧(暗夜烏雲比喻勢力強大的黑業,閃電比喻以佛力加持在衆生相續中生起一點福慧,刹那比喻生善心的時間極短),因此,衆生相續中善業力量微弱,恒時造作重罪之力卻極爲強猛。”各種白業的勢力微弱,而各種黑業的勢力極爲強大,所以決定會墮落惡趣。通過這樣的思惟,由衷生起大畏怖,以怖畏心的推動,發起尋求依處之心。
就是思惟自己現在在因位,白業力弱小、黑業力強大,以此決定果位必墮惡趣,而惡趣痛苦漫長,極其難忍,由此生起大畏怖,一心尋求能作救護的依處。
陳那菩薩以比喻描述這種迫切求救的心。
【猶如陳那菩薩雲:“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
猶如陳那菩薩所說:安住在不見邊際的生死大海中,被貪嗔癡等暴惡的大鯨魚日夜不斷地嚼咬我的身心,現在我應當皈依誰,救拔我出離痛苦?
寅二、宣說皈依二大要因
【總爲二事,由惡趣等自生怖畏,深信叁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于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
總之,皈依的因有兩種:一、對惡趣等苦自己産生怖畏;二、深信叁寶具有從惡趣等中救護的能力。這怖畏心和信心,就是下士皈依主要的正因。因此,如果相續中不具足這兩個因,而只是口頭虛言,則其皈依也只是口頭虛言;相反,如果這兩種因堅固猛利,則其皈依心也能變得堅固猛利。所以應當勵力勤修這兩種因。
第一種因在思惟惡趣痛苦中修,第二種因的修習在下文會宣說。修行在因地時必須正,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如果只是形象的皈依,就不能真實趣入聖教。但應當明確的是,此處只是宣說共下士道皈依的因。
醜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分二:一、正明其境 二、應皈依此之因相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一、正明[57]其境;二、應歸依此之因相[58]。 今初】
第二,由依止彼皈依因而皈依的對境,即宣說皈依境的內容分二:認定皈依境;應當皈依此境的理由。
寅一、正明其境
認定皈依境是佛法僧叁寶,首先宣說應當皈依佛寶,再說應當皈依法寶和僧寶。
【如《百五十頌》雲:“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59]。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贊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
如馬鳴菩薩的《一百五十頌》所說:“如果誰從根本上永斷一切過失,如果誰在一切時處中,是一切功德的依處(圓滿具足一切種類的功德),那麼,假使是有心的人,就應當皈依他,以語言贊歎他,以財物和身語承事恭敬他,以聞思修次第安住他的教法和證法中。”也就是,如果具有能辨別是依處和非依處的智慧,理應皈依這無欺的皈依處——佛薄伽梵。
第一頌是宣說皈依境是斷證二德究竟的佛陀。第二頌中“有心”就是具有想脫離輪回、尋找救護主、並能辨別取舍的智慧。旁生愚癡,不能辨別依處和非依處;邪見深重的人,被邪見所障,也生不起這樣如理辨別的智慧。這些都是無心的人。
在法界,唯有佛斷證究竟,如果是具有辨別智慧之人,在善加觀察而明了依處和非依處後,理應皈依佛陀。如果不皈依,那確實是無心的愚人,極其可憐。
【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依七十頌》雲:“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由此也表明應當皈依佛所說法寶,以及隨法修行的僧寶。如月稱菩薩《皈依七十頌》說:佛法僧叁寶是求解脫者無欺诳的依處。
這個內容後文將會詳說,此處不再贅述。
寅二、應皈依此之因相分叁:一、廣說 二、攝義 叁、教誡應重主因——深信
卯一、廣說分四:一、第一理由——解脫一切怖畏 二、第二理由——具足從怖畏中救度衆生之方便 叁、第叁理由——具足大悲心 四、第四理由——具足大平等心
【應歸之相分四。】
應當皈依的理由有四種。
辰一、第一理由——解脫一切怖畏
【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于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
第一條理由,就是皈依境自己已經解脫一切怖畏。
皈依境自己就是極爲調伏的自性,已經證得無畏果位的緣故。如果自己沒有證得無畏,那就像倒者依于倒者,不能從一切怖畏中救護其他衆生。因此皈依境自身應當遠離一切怖畏。
“極調善性”,就是以障礙根斷的方式極爲調伏的自性;“無畏位”即障礙斷盡、勝伏四魔、常樂我淨四種功德現前的法身果位。
理證:
佛陀(有法),是從二障、四魔、染淨粗細十二支因緣等一切粗細怖畏中完全解脫(所立),因爲見道位斷除遍計二障、修道位斷除俱生二障種子和習氣的緣故;《般若經》、《解深密經》等這樣抉擇的緣故(能立)。猶如金輪王勝伏一切違品,自在統治四洲一般(比喻)。
以本師釋迦佛爲例,世尊即將成道時,所放光明,上沖死魔和欲魔的魔宮,魔王波旬想作違緣,命愛欲、樂欲、貪欲叁位魔女蠱惑世尊,她們以各種妖姿媚惑菩薩,但菩薩深入禅定,安穩不動,猶如蓮花不染淤泥一般。
魔王波旬又召集魔將魔兵、毒蟲怪獸,帶上毒雷毒箭,如蜂湧一般殺向菩薩。菩薩在金剛座上,毫無畏懼。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處便紛紛落地。菩薩說:“我所以成道,是因爲叁大阿僧祇劫以來,積集無量福慧,圓滿六度萬行。你來攻我,如同以卵擊石,只是自取破滅而已。”
但魔王依然前攻,菩薩身體放射清淨光明,最後魔王也撲倒在地。
因爲世尊已經遠離一切執著,所以無所畏懼,任何外魔都無法侵擾。
一次,提婆達多想加害世尊,假意請佛入城,卻在路邊暗埋醉象,想趁機踏死佛陀。佛帶著五百弟子前往城內,城中人擔心佛被醉象傷害,便站在城頭,請佛陀不要入城。當時,醉象甩動著鼻子,直奔佛陀,佛陀毫無畏懼,徑直迎上,伸開五指,作獅子吼,醉象伏地受法,從此馴服,不敢害人。
另有一次,有人請佛應供,想趁機加害,暗中在門檻下設置火坑,上面用東西覆蓋,而且在飯菜中下了毒。佛經過門檻時,火坑自動暴露,成爲清涼的蓮池。此人見後,非常驚訝,認爲佛具有神通,便向佛坦白飯菜裏有毒,讓佛不要吃。佛說:“沒有關系,不會有事。”安然受用了飯菜。由此可見,佛已經解脫水火、毒藥、刀兵等一切怖畏。《寶性論》說:“諸法圓滿覺菩提,一切諸障能禁止,宣說道谛及滅谛,如是四種無所畏。”
辰二、第二理由——具足從怖畏中救度衆生之方便
【第二者謂于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
第二條理由,就是皈依境具足從怖畏中救度衆生的一切方便。
皈依境無余善巧度化所化機一切種類的方便,如果不具足這個條件,縱然前往皈依,也會因爲沒有方便而不能成辦所求之事。
理證:
佛陀(有法),具足從怖畏中救度衆生的善巧方便(所立),因爲了知所有救度衆生的方便的緣故;遍知度生方便者,是因爲方便波羅蜜多究竟圓滿的緣故;方便波羅蜜多究竟圓滿者,是因爲以發心和加行串習究竟,所得證德究竟圓滿的緣故(能立)。
佛在世時,舍利弗尊者教導兩位弟子,一位修不淨觀,一位修數息觀,但修了很久,仍沒有獲得成就,兩人就想廢棄不修。
後來,兩人去拜見世尊,世尊問他們在家所作的行業。修數息觀的說自己是守墓的,修不淨觀的說是打造金器,世尊便讓他們交換修法,守墓者修不淨觀,打金器者修數息觀,不久兩人都證得聖果。因此,佛陀度人非常善巧,能夠契合衆生的根機和時機,所以受教的衆生都能得到救度。
又如,佛陀堂弟難陀因爲貪戀妻子而不願出家,佛以種種方便度他出了家。但他出家後,不學律儀,准備逃走。
佛就以神變帶他到雪山,指著一只盲眼母猴問:“母猴和你妻子相比,哪個更美?”難陀說:“當然我妻子美。”佛陀又帶他到天界,觀看天宮。難陀看見很多天宮中,天子被天女圍繞著,享受大安樂。唯獨有一座天宮,雖然有很多天女,卻沒有天子,難陀便詢問原因,天女們回答說:“在人間,難陀守持戒律,將來會轉生天界,這就是他的天宮。”
難陀聽了很歡喜地回來見佛,佛問…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