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壽命百歲。過此報後,轉生無憂國土,壽命不可計劫,後來成佛廣度人天,數量如恒河沙。”
這位光目女就是地藏菩薩的前生。
釋迦牟尼佛說:“地藏菩薩往昔久遠劫中,這樣慈悲,發恒沙大願,廣度衆生。”
身爲大乘佛子,在了知惡趣痛苦之後,理應隨學地藏菩薩,發願盡未來際救度惡道有情,自己叁世所積的善根都要回向彼等速得解脫。
《普賢行願品》說:“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要知道,就在我們自在修學佛法時,十方世界中,有多少衆生正在地獄刀山火海中痛苦哀號,有多少衆生正在餓鬼界中日夜被饑渴逼惱,又有多少衆生正淪爲人類役使的工具,遭受人類宰殺,而這些衆生全都是前世的父母。
因此,各位道友應當隨學諸佛菩薩,發大慈心,觀想自己所有的安樂回向他們,代受他們一切重苦。一方面,至心祈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音大士,加被彼等早日脫離惡趣苦海。另一方面,要猛利發願,精進修持大乘法,早日成佛,救度一切沈溺苦海中的有情。
以下總結修苦的內容。
以下士道而言,我們修苦的目的,是爲了引發尋求後世安樂的下士意樂;修苦的方法,就是觀察修,內心緣叁惡趣的苦事數數觀察、思惟、衡量;觀察修的必要,即爲了修心、轉心,將內心轉成恒常猛利的厭離心態。只有反複思惟惡趣苦相,內心才能生起熱惱,發起猛利的厭離,繼而以下士意樂攝持,遮住心緣惡法轉動的勢力。所以,宗大師強調:“度現在心,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這是要求作觀察修,而且在量上要數數觀察。
就正修、助修而言,上座時的加行、結行和前面一樣,即先作六種加行,從灑掃住處到供曼陀羅、祈禱叁事。其中祈禱,著重祈禱修苦時,能夠破除不怖畏、安穩而住的顛倒心,能夠生起怖畏惡趣之心,並且祈禱修苦時消除一切內外障緣;結行即回向;正行即緣惡趣苦思惟觀察;座間應參閱、聽聞有關叁惡趣苦的經論公案;另外不離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覺悟瑜伽四種資糧。這樣才能攝心,才有力量趣入,保持正修的成果,讓修法不退而輾轉增上。
宗大師最後強調,本論對惡趣苦只是粗略的宣說,廣大內容如《正法念住經》所說,一定要觀閱,要數數觀閱,而且必須思惟所觀閱的內容。更廣的內容,即凡是經論、公案、教言中相關叁惡趣痛苦之處,要了知都是修苦的教授教誡,應當緣這些法義思惟串習。
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爲從量上來說,能夠多了知惡趣的過患,就能多思惟憶念;能夠多思憶痛苦,就能多産生厭患出離,所以閱讀思惟的範圍不應過于狹小。平時應多閱讀思惟《正法念住經》、《地藏經》等。在叁惡趣中,旁生的各種痛苦我們能親眼看見,所以尤其應當實地觀察,這樣感受才會深刻,由此增上轉心的力量。
修苦之量,即要修到自己的心發起大怖畏,內心熱惱恐懼,難以安甯爲止。沒有達到這樣的修量之間,應當不斷修習。
修苦的利益,即能引發厭離心、皈依心、大悲心、忏悔心、精進心等。尤其對下士道來說,能夠引發殊勝下士的意樂。如前所述,所謂殊勝下士的意樂,就是不以現世爲主,唯一希求後世善趣圓滿的意樂。其能生的方便就是修無常和修惡趣苦,即:以修無常了知速趣死亡,現世圓滿毫無實義,如此令心緣後世而轉;以修惡趣苦,了知後世將隨惡業墮落惡趣,心生恐懼,從而唯一希求後世善趣的圓滿。所以這兩者配合起來,就可以引發下士意樂,這就是修道次第上的道理。
此修苦的法門,對佛教各派修行來說,都不可或缺。譬如,以淨土宗而言,信願行是淨土叁資糧,其中願即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其能生的方便正是修苦,就是下士道所說的思惟叁惡趣苦,以及中士道所說思惟生死總苦,綜合這兩者如理如量而修,決定可以引生厭離娑婆之心。以厭苦心念佛,自然會懇切紮實。
憨山大師曾經開示說:念佛須厭苦心切,如是欲念自然遣除,而不退屈。
印光大師說:“念佛心不歸一,是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將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以及將死墮地獄之想,則心自然歸一,不須另尋妙法。故經中屢說:“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此爲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可惜人皆不肯真實思想。”可見印光大師也強調思苦、修苦,才能生死心切。以怖畏痛苦之心念佛,心自然會專一。這和宗大師所說的意趣完全一致。
印光大師又說:“若欲心不念外事,專一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也沒有奇特奧妙的法則,但將一死字貼到額頭上,挂到眉毛上。常想:“我某人從無始以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等幸運,今獲人身,又聞佛法,若未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息不繼,定向地獄、镬湯、爐炭、劍樹刀山裏受苦,縱出地獄,又墮餓鬼旁生,縱得人身,愚癡造業,又複墮落,經塵數劫,輪回六道,雖欲出離,亦無辦法。”若能如是思惟,如上所求,當下成辦。”
其中所說的“如上所求,當下成辦”,就是以懈怠心不肯念佛,當下可令心趣入念佛,以散亂念佛心不專一,當下可令心專一。這和宗大師所說一致。“修苦”確實能滅懈怠、能發精進,是令心希求解脫根本之因。可見思惟惡趣痛苦和業果,確實是轉變心態、令心當下趣入修行的妙法。
實際上,印光大師這一段開示,已經含攝暇滿、無常、修苦、業果的修要,其重點就在思惟上。然而因爲我們對教法聞思不夠,沒有前行的基礎,閱讀這一段開示,不能明了這就是宣說修法的竅訣,不知道如何運用于心上,不懂得修的方法和次第。如果能結合《廣論》,一定會明了如何用心,如何發起求生淨土的意樂,對淨土宗的修行有極大的助益。
《攝頌》歸攝修要說:
無始所集不善業,死墮惡趣不自由,
若墮當受寒熱等,思苦難忍求加持。
通過修無常和修苦發起共下士的意樂之後,就應當趣入共下士道的加行。
下士道•皈依叁寶
癸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分二: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第二,習近[54]後世安樂方便分二: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55]。】
趣入聖教最殊勝的門,就是淨修皈依;引發一切善樂的根本,就是對業果發起深忍信。
通過思惟惡趣痛苦,就會發起厭離惡趣、希求後世安樂的下士意樂。而獲得後世安樂的方法,就是內心依止能獲得後世安樂的方便——修皈依和修業果。如果離開這二者,絕對不能獲得後世安樂,所以要“習近”。
具體來說,通過修皈依,立誓以佛作爲導師,以佛所說法作爲所修之法,以僧作爲助伴,這樣正式趣入聖教之門。
皈依叁寶之後,主要是依止法寶實修,法寶最下等也是能讓實修者遠離一分過失,成就一分功德。所以修法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必須善巧業果的差別,如理取舍而修正行。如果沒有長久思惟業果、沒有如理取舍,就不可能遮止惡趣之因,即使不願意墮入惡趣,也不可避免。因此若想關閉惡趣門,關鍵要在因上遮止自心隨惡業而轉。而這一點又依賴自己對業果獲得深忍信。
因此,以修皈依而趣入聖教,此後又以修業果發起深忍信,由此遮止心緣惡法,唯一行安樂行,決定可以獲得後世安樂。因此,修皈依和修業果,就是能獲得後世安樂的方便。
子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分五:一、由依何事爲皈依因 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叁、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五、總結
【初中分四:一、由依何事爲歸依因;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叁、由何道理而正歸依;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第一是說皈依之因,第二是說皈依之境,第叁是說皈依之理,第四是說皈依之學處。
智者和成就者們對皈依的講法有很多種,宗大師此處是按照《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而宣說。
醜一、由依何事爲皈依因分二:一、宣說此處皈依之因 二、宣說皈依二大要因
【今初】
寅一、宣說此處皈依之因
【因雖多種,然于此中是如前說,于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殁之後于所生處亦無自在,是爲諸業他自在轉。】
皈依的因有很多種,譬如:有大乘、小乘皈依的因;有共、不共乘皈依的因;有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皈依的因。或者:有以出離心皈依、以怖畏心皈依、以善願心皈依、以大悲心皈依;有以善知識、善道友的勸誡而皈依;有以聞法而皈依;有以觀察功過的揀擇智思惟抉擇後而皈依。
此處下士道中,是從什麼角度宣說皈依的因呢?
皈依的因雖然有很多種,但在共下士道中,是以思惟無常和業果,而發…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