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随忆念。】
应当这样思惟忆念佛陀悲功德。
我们应当至心皈依具足圆满智悲的佛陀。
辰四、业功德
《现观庄严论》中宣说二十七种佛事业,《宝性论》中以帝释影像等九种比喻描述佛陀事业之相。本论是从世尊任运不断饶益众生的角度,宣说佛陀的业功德。
【业功德者,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一切有情。】
业功德,就是佛陀的身语意业,由任运和相续不断这两种相,饶益一切有情。
佛陀事业第一相——任运之相,如《宝性论》所说:“寂灭勤作是所立,无分别智是能立,为能成立自性义,喻为帝释影像等。”寂灭一切勤作戏论为所立,究竟现前无分别智为能立,为了能成立佛陀事业任运的自性,比喻就是帝释影像等九喻。
九种比喻中,以日轮说明诸佛事业任运的自性。其它比喻可以参阅《宝性论》。《宝性论》说:“犹如日轮无分别,光明一时普照射,能令水花得增长,亦令他物得成熟。如是如来大日轮,放射圣法无量光,于诸所化众生莲,无有分别而照入。”如同日轮没有任何分别念,但一时放射无量光明,令水莲盛开增长,也令无量庄稼圆满成熟。同样,佛陀日轮也一时放射无量的圣法光明,能增长众生心莲功德的花瓣,能成熟众生善根之庄稼,而这样的事业完全没有分别、勤作,任运行持。
佛陀事业第二相——相续不断,《宝性论》说:“如是远离诸勤作,无生无灭法身中,乃至三有未空时,转入示现等事业。”乃至三有轮回未空之间,诸佛事业相续不断地转入,在无生无灭法身中不动移的同时,相续不断地示现色身的变化、语的宣说教诫、意的智悲周遍等事业。
【此复由于所化之别,堪引化者,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定作一切所应作事。】
而且根据所化的差别,对堪能引导度化的众生,能仁都能令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决定成办一切所应作的事业。
《宝性论》说:“犹如如意宝珠王,虽无一切诸分别,一时同处诸有情,亦随所愿皆能满。”犹如如意宝,不同意乐的有情所祈求的衣食等物,如意宝同时满足他们的所愿。同样,相应所化的差别,诸佛决定随众生根机意乐,将他们安置在道的基础、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乃至佛地当中。没有归向的,让他归向;没有成熟的,让他成熟;没有解脱的,让他解脱;未起定慧的,让他起定慧;未登地、未得授记、未得授职灌顶、未得成佛者,也分别让他们得到如是的成就。
【如《百五十颂》云:“尊说摧烦恼,显示魔谄动,说生死苦性,亦示无畏所。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岂有此余事?”】
如《一百五十颂》所说:世尊您的善说,能摧毁苦因烦恼,也能显示魔的谄诳方式,也宣说了生死痛苦的自性,也开示获得无畏解脱的方法。思惟利益众生的大悲世尊,凡是利益有情的事业,无不行持,世尊岂有这之外的事业?
【《赞应赞》云:“尊未度众生,何有是衰损?未令世间会,岂有此盛事?”】
《赞应赞》说:岂有世尊未度众生这样的衰损?岂有世尊未让有缘众生会遇圆满的事?
换言之,即世尊所作决定是度化众生之事,决定是令众生会遇圆满之事。
【应忆念之。】
应当这样忆念佛陀的业功德。我们应当至心皈依具有任运无间利生事业的佛陀。
以上将佛功德归摄于身、口、意、业四方面而作忆念,这是修行的关要。
辰五、旁述分三:一、多门观察、数数忆念三宝功德的利益 二、随念三宝功德易获佛陀密意 三、对皈依因——“深信”获得觉受与否之差别
巳一、多门观察、数数忆念三宝功德的利益
【此是略说念佛道理,若由种种门中忆念,亦由多门能发净信,若能数数忆念思惟,则势猛利常恒相续,余二宝德,亦复如是。】
以上从身口意业四个方面简略宣说了念佛功德的道理。如果通过多个方面忆念佛陀的功德,就可以由多个方面引发清净信心,如果能数数忆念思惟佛陀的功德,信心势力就会猛利,而且会恒常相续。对其余法宝和僧宝的功德,通过多门观察、数数忆念,也能产生这样的利益。
此处,修的要求有两点:一、要多方面观察,不只是通过一个方面,观察的面要广大;二、要数数忆念,不只是稍稍忆念,观察的量要足够。以多门忆念功德,即可以由多门引发净信;数数忆念功德,信心则会猛利、常恒相续。
巳二、随念三宝功德易获佛陀密意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则诸经论多是开示三归功德,此等皆能现为教授。】
依照这样的方式修习,如果善于了解佛语和观察修的关系,则经论中多数都是开示三种皈依处——佛法僧的功德,这些内容都可以显现为修行的教授。
“经论多是开示三归功德”,就是经论中多数都是开示三宝的功德,即:或开示诸佛身口意业功德;或开示诸佛因地和果地的功德;或开示教法与证法的功德;或开示贤圣僧修行的功德。譬如《无量寿经》,多数都是开示三宝功德:或开示阿弥陀佛因地如何发愿、修行以及果地如何成就净土的功德;或开示阿弥陀佛身口意业的功德;或开示极乐世界清净海会菩萨的功德;或开示净土法门的功德。如果善巧修行的方法,一部《无量寿经》都可以显现为念佛、念法、念僧的修行教授,这样就容易获得本师宣说《无量寿经》的密意。
以下从反面讲解舍弃观察修的过患。
【念观察修皆是分别,于修行时而弃舍者,是遮此等集聚资粮、净治罪障非一门径,故于暇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为大障碍。】
如是认为“观察修都是分别”,由此在修行时舍弃观察修,这样便遮止了集聚资粮、净治罪障的多种门径,所以对于以暇满人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是巨大的障碍。
“积资净障,非一门径”,就是从多个方面观察修。思惟三宝功德,可以积资净障,如下文博朵瓦尊者所说:“若数数思,渐能深信,渐净相续,能得加持。”由思惟三宝功德,能逐渐加深对三宝的信心,以此能净化相续,修集资粮,所以由多门观察、忆念三宝的功德,就是积资净障的多种门径,这样切实地串习,便能以有暇身摄取无量的坚实利益。相反,舍弃观察修就是遮止积资净障的多种门径,极大障碍了以人身摄取无量心要。
巳三、对皈依因——“深信”获得觉受与否之差别分二:一、对深信获得觉受之利益 二、对深信未获觉受之过患
午一、对深信获得觉受之利益
【此等若作常时修持,心随修转。故于初时修心稍难,后时于彼能任运转。又若能念“愿我当得,如所随念,如是佛者”,是发菩提心,一切昼夜恒得见佛,于临终时任生何苦,然随念佛终不退失。】
如果能不断串习忆念佛陀的功德,心自然会随着修持而逐渐转变。所以最初修心虽然有些难度,但后面因为串习纯熟,而能够对此任运而转。能够作意“愿我也获得所随念那样的佛果”而发起菩提心,而且一切昼夜都可以见佛,以及临终时不论产生何种痛苦,随念佛陀终究不会因此而退失。所以长久串习念佛,后时可以任运而转,而且有三大利益:发菩提心、常时见佛、临终念佛不退。
对“若作常时修持,心随修转”这一句,我们要通达它的内涵。前面在讲“修与修之必要”时说过:所谓修,就是令心数数安住所缘,护持修习所缘行相;修的必要,即自己无始以来为心所自在,心也被烦恼所自在,修习是为了让心随自己,能如欲安住善所缘。刚开始修习时,恶习力强,要让心随欲安住念佛,会有些困难,但若能长久坚持,一旦串习力加强,心自然会随转,有能力如欲安住。
以上所说,均是释尊所说的教授,出自《三摩地王经》。
【《三摩地王经》云:“教汝应悟解,如人多观察,由住彼观察,心能如是趣。”】
首先开示总的原则。
《三摩地王经》中说:你应当了达一个道理,如果有人对一件事屡屡观察分别,通过安住这样的观察,心就能趣入这样的意义。
以下结合念佛来宣说。
【“如是念能仁,佛身无量智,常能修随念,心趣注于此。”】
这一颂是宣说“常时修持,心随修转”的方面。
如是,首先忆念佛陀身相以及无量智慧等功德,若常能修习随念,最终自心无须功用,自然趣入念佛。
【“此行住坐时,欣乐善士[63]智,欲我成无上,胜世[64]愿菩提。”】
此颂是宣说以念佛而发菩提心的利益。
在行住坐卧中,自然就会时时欣乐佛陀智慧等功德,并且发愿“愿我将来成为世间无上的胜者佛陀”而自然发起愿菩提心。
【又云:“清净身语意,常赞佛胜德,如是修心续,昼夜见世依。”】
这一颂是宣说以念佛常时见佛的利益。
《三摩地王经》又说:以清净身语意恒常赞叹佛陀殊胜的功德,以这种方式让念佛的心相续不断,从而昼夜见佛。
由此可见,以恒常忆念佛陀的功德而能昼夜见佛,所以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如果我们数数观想佛的形象,忆念佛的身语意功德,如此以信心修习念佛,就能恒时见佛。
不能见佛的原因,就是没有信心以及相续不清净,如果相续清净,则恒时可以见佛。譬如,琉璃地能否显现身影,取决于地面是否有垢,只要除去污垢,就可以显现影像。《宝性论》说:“犹如清净琉璃地,映现天主身影像,如是众…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