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辨中边论》说:“此增长善界,入义及事成。”有情最初听闻佛语,能增长自己的善根界,让心意有所转变。进而如理思惟佛语,便能深入法义,之后串习,最终成办自己所求的义利。《大乘庄严经论》说:“此法随时善,生信喜觉因。”佛语初中后都能让我们获益,即:最初听闻时,是产生清净信解之因;中间思惟时,是产生欢喜之因;最后修习时,是产生真实智慧之因。所以佛语是初中后三时唯一善妙的自性。
巳五、佛语应机而转之功德
【“庆慰诸匮乏,亦放逸者归,令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
这一颂显示佛语应机而转的功德。
佛语能令痛苦而贫乏的众生获得安慰,能令身心放逸的众生从中回归自心本源,能令乐著生死的众生产生厌离,所以佛语都是契合众生根机意乐相称而随转。
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相应众生根机意乐而说法:对贫乏者,宣说能得满足、安乐的教法;对放逸者,宣说摄心不放逸的教法;对乐著生死者,宣说苦、空、无常、无我的教法。或者:对贪心重者宣说不净观;对嗔心重者宣说慈悲观;对痴心重者宣说缘起观。诸如此类,都是佛语相称而转的功德。
《宝性论》说:“如是广阔慈悲云,普降八支圣道雨,由合众生分类处,遂成种种异解味。”从佛陀广阔的慈悲云聚中,普降具有八支圣道的妙雨,因为契合众生的界、根机、意乐等差别,而成为三乘等不同的教法。
巳六、佛语普利众生之功德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
这一颂显示佛语普利众生的功德。
佛所说的正法,能令通达佛法的上根智者生起欢喜,能令通达少分佛法的中根者增上智慧,能令下根者未达、邪解、疑惑的翳障得以摧毁,所以佛语能普遍利益上中下三种不同根性的众生,犹如一雨遍润草木,小草小利,大树大利。
如《宝性论》说:“譬如种种诸草木,依止大地得生起,大地无有分别心,亦令增固及成就。如是众生诸善根,依止佛地得生起,佛陀无有分别心,亦令增固及成就。”
《无量寿经》说:“尔时世尊,说此经法,无量众生皆发无上正觉之心,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清净法眼,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四十亿菩萨得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当成正觉。”这个教证也能说明,佛语能普遍利益各种根性的众生,让他们获得不同层次的利益。
【应如是念。】
应当这样思惟佛语的功德。
《宝性论》说:“总之宣说尽世间,天及地住安乐因,此等无余皆依靠,普世遍现佛圆音。”总之,一切世间,包括上界天人和地居人类等一切有情的安乐之因,都是依靠普遍显现一切世间界的如来圆音。也就是在众生前显现的任何佛语,都具有令众生离苦得乐的功能。对具有如是殊胜语功德的佛陀,应当至心皈依。
辰三、意功德分二:一、智功德 二、悲功德
【意功德分二。】
佛陀的意功德包括智悲两种。
巳一、智功德
智功德如果详讲,就是《现观庄严论》所说的二十一部无漏功德。此处概略宣说佛智遍知的功德。
【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菴摩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遍一切所知,除佛余者,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遍。】
所谓智功德,就是对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所摄一切所知法,犹如观看掌中的菴摩罗果,智慧无碍而转。能仁的智慧周遍一切所知,除佛之外其余的有情,因为所知宽广而彼等智量狭小的缘故,都不能周遍。
“如观掌中菴摩罗果”,比喻智慧无碍照见。
“智量狭小,悉不能遍”,是指从凡夫乃至十地菩萨都不具遍知的智慧。譬如,凡夫眼识只能了别世间有漏法,而不知出世间无漏法;在有漏法中,只能了别色法,而不能了别声、香等法;在色法中,只能看见近处、有限的色法,而看不见身后、远处、微细等色法。这就是所知宽广,以眼识量狭小而不能遍知。或者,小乘阿罗汉具有所知障,过于久远、遥远、深细的法都不能了知。譬如,舍利弗不知道华杰施主有出家的因缘,目犍连无法以自力观见母亲转生在聚光佛刹土,阿罗汉无法测知佛陀三身四智等功德。这都说明阿罗汉智量狭小,不能周遍所知。或者,学道圣者菩萨有出入定的差别,出定时不能安住法界,入定时也没有达到法界全分显露的境界,所以是所知宽广、智量狭小不圆满的境界。
【如《赞应赞》云:“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唯所知宽广。”】
如《赞应赞》所说:唯有世尊的智慧能遍知一切所知,除世尊之外,一切圣凡,唯一是所知宽广,智慧不能周遍。
【又云:“世尊堕时法,一切种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诸法动非动,若一若种种,如风行于空,尊意无所碍。”】
《赞应赞》又说:以三时所摄诸法一切种类的能知因,如掌中酸果一般,是世尊智慧的行境。诸法不论有情或无情,一法或多法,世尊的智慧都像风行于虚空一般,毫无障碍,洞彻了知。
“堕时法一切种生本”,即以三时所摄诸法一切种类的能知因;“生本”具有能生因和能知因两种意思,此处是指能知因;“诸法动非动”指有情法和无情法,有情法为动法,无情法是非动法。
可以十力表示佛智无碍遍照万法的成就。如《宝性论》所说:“知处非处业异熟,种种根机种种界,种种信解遍趣行,染净二种静虑等,忆念自他之宿命,了知生死天眼通,寂灭烦恼习气智,如是宣说十种力。”
一、以处非处智力,无碍照见一切因果合理非理之相。
二、以业异熟智力,无碍照见一切因果别别决定的规律相,即无碍了知一切非福业、福业、不动业、无漏业,以及异熟果报的差别。
三、以种种根机胜劣智力,无碍照见一切有情上中下等根机的差别。
四、以种种界智力,无碍照见三乘不同种性或界的差别。
五、以种种信解智力,无碍照见一切信解意乐的差别。
六、以遍趣行智力,无碍照见所有轮涅一切乘的行道分类。
七、以染净二种静虑等智力,无碍照见所有有漏杂染静虑以及无漏清净静虑的差别。
八、以宿命智力,无碍照见自他众生一切宿世之事。
九、以天眼通智力,无碍照见一切有情的死生来去。
十、以寂灭智力,照见一切断尽漏法之相。
而且,佛智是以无勤作、无分别的方式一时彻照万法。月称菩萨说:“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无差,是故正智同一味,妙智刹那达所知。”如同大海风停波静,海面澄清,万象映现其中,如是佛陀的智海,识浪不生,湛然澄清,至明至静,寂灭一切分别,三世诸法全都炳然而现。
佛智超胜一切声闻缘觉、学道菩萨的智慧。《无量寿经》中说:“如来深广智慧海,唯佛与佛乃能知,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如来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开示。”如来深广的智慧海,唯有诸佛才能了知,合集十方界的声闻罗汉,在一亿劫中,思惟佛陀智慧的境界,穷尽彼等神通力,也不能了知佛陀智慧的少分。《宝性论》说:“然如大地与微尘,亦如大海牛迹水,彼等差别极悬殊,佛与菩萨亦如是。”从断证功德来说,佛陀究竟的功德和十地菩萨功德相比,相差悬殊,犹如大地比于微尘,也如大海比于牛迹水。
【应如是念。】
应当这样思惟佛陀的智功德。
巳二、悲功德
【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悲系缚无所自在,是故若见诸苦众生,常起大悲恒无间断。】
所谓悲功德,如同有情被烦恼系缚没有自在,能仁也被大悲系缚无所自在,所以能仁见到苦恼众生恒时生起大悲,无有间断。
【如《百五十颂》云:“此一切众生,惑缚无差别,尊为解众生,烦恼长悲缚。为应先礼尊,为先礼大悲,尊知生死过,令如此久住。”】
如《一百五十颂》所说:一切众生没有差别,都被烦恼系缚,而世尊为了解脱众生的烦恼,恒常被大悲系缚。应当先礼世尊,还是先礼大悲?世尊明知轮回的过患,让世尊这样长久安住轮回的原因,就是大悲,所以应当先礼大悲。
以下《谛者品》的教证,前一颂是略说,后三颂是广说。
【《谛者品》亦云:“若见痴黑暗,常覆众生心,陷入生死狱,胜仙发悲心。”】
大悲的因就是见苦,佛陀因为见到众生因位和果位的痛苦,而对众生发起悲心。
《谛者品》也说:见到众生在因位内心常被愚痴黑暗覆盖,在果位陷入生死的牢狱,胜仙佛陀由此发起大悲。
以下所引为广说。
【又云:“若见欲蔽意,大爱常躭[62]境,堕爱贪大海,胜者发大悲。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
《谛者品》又说:见到众生在因位被贪欲蒙蔽自心,以贪爱恒时耽著六尘境界,堕入爱贪的大海当中,胜者佛陀发起大悲。见到烦恼众生在果位,身心多有疾病、忧苦逼恼,为了遣除众生痛苦的缘故,具足十力的佛陀发起大悲。
【“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
能仁恒时生起大悲,毕竟没有不起大悲的时候,佛的意乐安住于众生,所以佛的心意没有过失。
“终无不起时”:以轮回众生无有穷尽,众生在轮回中所受苦难也无有穷尽,所以佛陀悲心也无不起之时。
“佛无过失”:因为佛陀的悲心完全观照众生,没有丝毫自利之念,所以佛的心意无有过失…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