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高兴。
永平十四年正月初一,五岳道士和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向皇帝上表,请求和佛僧比试优劣。明帝命令尚书,在当月十五日,集会于白马寺,设行殿在南门外。全场设立了三坛,摩腾在道西安置经像舍利,道士在东坛放置经、子、符、篆,中坛奉馔食奠祀百神。道士绕坛哭泣说:“皇上信奉邪教,道风衰败更替,今斗胆把经放在坛上,以火试验。”说完就放火烧道经,顷刻之间旋成灰烬。众道士面面相觑,大惊失色,种种咒术都不灵验。太傅张衍说:“既然不灵验,你们应当随佛出家。”褚善信等人惭愧无言。
等到焚烧佛经时,光明五色上彻天表,烈火既息经像俨然。这时,摩腾踊身飞空,现诸神变。竺法兰说法,教化大众。当时,司空刘峻、后宫阴夫人、道士吕惠通等千余人都请求出家,明帝应允。这样就建了十所寺庙,大力弘扬佛法。
以这则公案,也可以显示内外道的胜劣差别。
总之,通过比较内外大师、教法、僧伽的差别,可以了知内外道的胜劣,以了别胜劣的智慧为因,自己以理决定唯有内道三宝是真实的皈依处,这样以唯一皈依三宝的方式,不说还有其余而正皈依。《佛子行三十七颂》说:“自亦缚于轮回故,世间无力能救谁?是故依止不虚者,皈依三宝佛子行。”自己尚且系缚在轮回的缘故,以诸天、仙人、外道之力能救护谁?所以佛子应唯一依止真实皈依处——三宝。
以下再说一则公案警示学人:
隋朝梁州沙门慧全,有五百弟子,其中有一弟子,性格较粗,与众不同,慧全平素也没有重视。一次,这位弟子忽然说自己已证三果。一天,慧全病重,闭房静养。该弟子以神通直接到床前问候,房门依旧紧闭。第二天也是如此,他对慧全说:“师父命终后,会转生婆罗门家。”慧全疑问:“我一生坐禅,为何转生如此?”他说:“师父信道不笃,没有放弃外学,所以虽然有福业,也不得超脱。”
由此公案,也可以体会“不言有余而皈依”的重要。皈依三宝后,如果又皈依其余外道导师、典籍和徒众,则皈依戒也不能清净,更遑论其余成就。对初学者而言,皈依必须专一,重点要放在内明寻求解脱的正法上。如果既学内道教法,又夹杂外学,这样心分二路,对初学者的修行也是一种障碍。公案中慧全皈依不专一,没有放弃外学而一心入道,导致不得解脱,来世转生婆罗门家。这就是因中杂染,导致果遭迂曲。因此,明辨内外道在师、教、弟子上的胜劣差别之后,唯一持内道三宝为皈依处,甚是重要。
思考题
道次引导
1、为什么说三士道中总摄一切圣言?
2、按以下《道炬论》的颂词,认定下士、中士以及上士的体相。
(1)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
(2)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
(3)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
3、区分:
(1)一般下士和殊胜下士;
(2)唯下士和共下士;
(3)唯中士和共中士;
(4)共中士和上士;
(5)下士和中士。
4、释词:非律仪非非律仪
5、解释颂词:
(1)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
(2)遍观生死苦,断苦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此是寂静行。
(3)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
(4)由达诸法空,生悲众生流,无边巧便行,是胜出离行。
6、《中观心论》中说:“谁不将无坚,如蕉沫之身,由行利他缘,修须弥坚实。上士具悲故,将刹那老死,病根本之身,为他安乐本。”根据以上两颂,说明生起取心要欲时应当如何摄取心要。
7、说明以下修习为什么成为发起上士道的前行?
(1)修习共下士和共中士的意乐。
(2)修习三恶趣和生死的痛苦。
(3)修习皈依、忏悔、业果。
8、从正反面以及以比喻说明,为什么对“下中法类是发心支分的道理”我们应当获得定解而极应爱重?
9、说出波罗蜜多大乘修行的次第。
10、如何将三士道摄为三学和二种资粮?
11、具足何种条件的人应当趣入密乘?为什么他应当趣入密乘?对于密乘尚不堪能或种性羸劣的人应当如何修习?
12、为什么对于一切三昧耶及律仪应当宁舍命如理护持?
13、解释颂词涵义:
(1)如犯从牢狱,若有能逃时,与余事非等,速从彼处逃。
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时,与余事非等,应当出有宅。
(2)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报乐,背弃诸摄持。
圆满信等财,敬师等于佛,具师教律仪,善勤于修习。
14、若说:“既然中下法类都是上士的前行,直接作为上士道的次第就可以了,另外安立共中士道次和共下士道次的名称没有任何必要。”对此,请如理回答。
15、为什么对于上根者开示共道令他修习,没有迂缓的过失?
念死无常
1、何为执著今日不死之过患?
2、解释颂词涵义:
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
彼若安然睡,岂有暴于此?
3、破除以下观点:
(1)“死亡无常”仅为无其它深法可修的人所修之法。
(2)死亡无常仅为最初略修之法。
4、解释《涅槃经》经文之涵义:
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
5、从因、体相、作用三个方面,比较世间未入道者念死之心与入道者念死之心的差别。
6、如何由以下两种因相成立“决定死”:
(1)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退却。
(2)寿命无可增添,无间有减。
7、应当如何从众多譬喻门思惟“寿量无可增减、无间有减”?
8、为何说生时也无闲暇修法呢?
9、解释《本生论》中颂词涵义:
嗟呼世间惑,非坚不可喜,此姑姆达会,亦当成念境。众生住于如是性,众生无畏极希有,死主自断一切道,全无怖惧欢乐行。
10、从正反面说明执著今日必死之必要性。
11、阐述以下道理:
(1)南赡部洲寿量无定 (2)死缘极多
(3)活缘极少 (4)活缘无不成为死缘
12、说出三种决断。
13、解释颂词:
能生诸异熟,先业弃汝已,与新业相系,死主引去时,
当知除善恶,余众生皆返,无一随汝去,故应修妙行。
14、解释铎巴的教言:“若能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祈祷本尊及诸尊长,并发刻勤殷重思惟,虽觉百年亦不能生,然诸无常不安住故,略觉艰难即得生起。”
三恶趣苦
1、为何下士道在修无常之后接着要修三恶趣苦呢?
2、为何说修习生死总苦和恶趣别苦极为切要?
3、说出有情大地狱的处所和名称。
4、说出众合地狱、烧热地狱和无间地狱的苦事。
5、说出等活地狱和黑绳地狱的寿量。
6、说出近边地狱的处所和名称。
7、说出利刀道等和无极大河的苦事。
8、说出八寒地狱的处所、名称以及苦事。
9、为何凡夫人在未死之前不应安稳而住?
10、按《本地分》,旁生有哪两类痛苦,具体解释这两种痛苦的苦相。
11、解释颂词涵义:
旁生趣中遭杀害,系缚打等种种苦,
诸离寂灭净善者,互相吞噉极暴恶。
12、说出饿鬼对于饮食所具有的外障、内障以及自障的痛苦。
13、说出饿鬼的处所和寿量。
14、解释颂词涵义:
于饿鬼中须依近,欲乏所生相续苦,
无治饥渴寒热劳,怖畏所生极暴苦。
15、解释颂词涵义:
猛渴遥见无垢河,欲饮驰趣彼即变,杂发青污及烂脓,
臭泥血粪充满水,风扬浪洒山清凉,檀树青荫末拉耶,
彼趣猛焰遍烧林,无量株杌乱杂倒。若奔畏浪高翻滚,
泡沫充溢大水藏,彼于此见热沙雾,红风猛乱大旷野。
此住其中望云雨,云降…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