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铁箭具炭烟,流飞炽炎金刚石,
金色电闪降于身。热逼雪纷亦炎热,寒迫虽火亦令寒,
猛业成熟所愚蒙,于此种种皆颠倒。
16、如何比量自心而修苦?修苦的修量是什么?
17、如何思惟恶趣苦而认识暇满义大?
18、如何思惟恶趣苦而忏悔精进行善?
19、如何思惟恶趣苦而发起悲心?
20、为什么在修苦获得体验后还需要修习?
皈依三宝
1、列举皈依的多种因。
2、在本论下士道中是如何宣说皈依之因的?为什么要励力勤修此因?
3、解释颂词涵义:
如黑暗依阴云中,刹那电闪极明显,
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间福慧略生起。
4、解释《百五十颂》颂词之义:
设是有心者,即应归依此,
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
颂词“有心者”是指何种人?“无心者”是指何种人?
5、应皈依佛陀的四种因相是什么?如果皈依境不具足这四种因相,对其皈依会产生何种结果?
6、为何论中在三宝中只着重抉择佛为皈依处?
7、为何对于《摄抉择分》所说诸理应当至心引发定解?
8、既然佛陀以智悲力圆满而具有救护堪能,为何无量众生仍然沉溺轮回不得救度?
9、以意乐圆满和加行圆满解释颂词涵义:
自宣我是汝,无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诸众生。
大师具大悲,有愍愿哀愍。勤此无懈怠,有谁与尊等?
10、分别说出佛陀相好的因、自性与作用。
11、具体说明佛语一切所问一时回答的功德。
12、解释颂词涵义:
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
且初闻尊语,能夺闻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诸贪痴。
庆慰诸匮乏,亦放逸者归,令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
13、(1)按照本论说明诸佛遍智的功德。
(2)为什么说“除佛余者,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遍”?
14、解释颂词涵义:
若见欲蔽意,大爱常躭境,堕爱贪大海,胜者发大悲。
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
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
解释时,应回答诸佛为何生悲?为何终无不起大悲之时?为何佛意无过失?
15、按照本论说明诸佛的事业功德。
16、为什么需要由种种门忆念诸佛功德?为什么需要数数忆念思惟诸佛功德?
17、舍弃观察修有何种过患?
18、按照《三摩地王经》说明常常修持随念佛陀功德的利益。
19、以理说明,常念佛德昼夜见佛。
20、解释博朵瓦尊者的教言涵义:
若于所学能正习学,则一切事悉成佛法。
21、如何由敬佛为因缘而忆念正法的功德?如何由随念正法的功德而忆念僧的功德?
22、逐句解释《正摄法经》教证的意义:
(1)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
(2)于诸僧伽,应如是念,谓说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养于法,作法事业,法为行境,法行圆满,自性正直,自性清净,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远离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净行。
23、由知差别而正皈依。
(1)心中了知三宝的种种差别而皈依有何种必要?
(2)三宝在相上有何种差别?
(3)三宝在业上有何种差别?
(4)对三宝树立的信解有何种差别?
(5)缘三宝所作的修行有何种差别?每种修行应如何作?
(6)何为对三宝随念上的差别?
(7)缘三宝生福的差别在哪里?
24、什么叫自誓受而皈依?以自誓受有何种必要?
25、什么叫不言有余而正皈依?通过何种方便可以从内心不言有余而正皈依?若言有余而皈依,会产生何种过患?
26、内外大师有何种差别?
27、解释颂词涵义:
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
如是非遍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
解释中,应回答:为何串习外道教法会毁坏心相续?
28、解释为何外道教法非安稳道,不能息生死流、净诸烦恼,终将欺罔乐解脱者?
29、解释颂词涵义:
谓应趣应遮,清净及杂染,此是雄尊语,与余言差别。
此纯显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语与余言,除此须何殊?
此专一妙善,彼唯障碍法,尊语与余言,除此有何别?
由彼染极染,由此能清净,此即依怙语,与余言差别。
30、论云:“僧伽差别,由此能知。”请问:如何由师与教的差别而了别僧伽的差别?
[1] 因相:根据。
[2] 觉沃:对阿底峡尊者之敬称。
[3] 尊长佛:上师佛,实指上师。
[4] 度彼岸:指显教大乘。
[5] 波罗蜜多:显教大乘。
[6] 善趣行:成办善趣的修行或其因。
[7] 二种罪:业与烦恼。
[8] 此等:下士的善趣行和中士的寂静行。
[9] 出离道:殊胜的大乘出离道。
[10] 根本罪:《菩萨戒品释》中说:“菩萨律仪罪唯二类,一、他胜处法摄,二、恶作法摄。”
[11] 中下缠及诸恶作:“缠”即缠缚,为烦恼的异名。因为烦恼能使身心不自在,系缚众生令其不能出离生死,故称为缠。《基本三学》中说:“一、于罪有犯更欲造;二、无惭愧心;三、深爱乐;四、不见为罪谓功德。四缠具足上品犯,若但以罪为功德,或加前三之一、二,如是名为中品犯,唯前三者下品缠。若犯上品即舍戒,若犯中、下得恶作。”
[12] 出犯门:除罪仪轨。
[13] 静虑:《瑜伽师地论》云:“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
[14] 报:此处是指异熟。
[15] 圣者七财:成就佛道的七种圣法,即信、戒、惭、愧、闻、施、慧七者。以其所持之法能资助成佛,故称为“财”。
[16] 五种道:下士道、共下士道、中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
[17] 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18] 近五无间罪:污阿罗汉尼、杀见道者、杀学道者、夺僧众食物与毁坏佛塔。
[19] 世法性:“世”指有情,“法性”指实相。
[20] 人中勇识:是对国王的称号。
[21] 此后:指入胎的第二刹那。
[22]《迦尼迦书》:马鸣菩萨致国王迦尼迦的书信。
[23]“活缘”,即资助有情生存活命的因缘。
[24] 宝聚:是直译,引申为财富受用。
[25] 俱生骨肉:俱生而有的骨肉身躯,指自己的身体。
[26] 诸行无常:“诸行”即诸三世迁流之有为法,其本质刹那生灭。
[27] 嗢柁南:纲要。
[28] 此:印度金刚座。
[29] 欻:忽然。
[30] 门:出入口。
[31] 鏊:烙饼的器具,平面圆形,中间微隆。
[32] 煿:煎炒或烤干食物。
[33] 铁丳:烤肉用的铁扦。
[34] 漉:用网捞取。
[35] 揃簸:“揃”即剪断分割;“簸”即颠动。
[36] 尸粪泥:或名秽粪泥,以其内如死尸般恶臭而得名。
[37] 摣制:“摣”即取;“制”裁也。
[38] 铁刺林:铁设拉末梨林。
[39] 羂:罗系捕捉。
[40] 大篅:贮藏谷物之圆囤。
[41]《事阿笈摩》:《律本事》。
[42] 十六有情地狱:八寒八热地狱。
[43] 颈瘿:长于颈脖的大瘤子。
[44] 下劣捐弃:随意抛弃。
[45] 末拉耶:妙园。
[46] 株杌:无枝丫的枯木。
[47] 度:衡量。
[48] 庆喜:阿难。
[49] 求寂:沙弥之义译。
[50] 吴县:今苏州一带。
[51] 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之东南。
[52]《正法念住经》:在大正藏第十七卷中,经文共七十卷。
[53] 米囤:装粮食之器物。
[54] 习近:依止。
[55] 深忍信:胜解信。
[56] 百道:藏文原义是指机率极小,绝无仅有。
[57] 正明:认定。
[58] 因相:理由。
[59] 依处:可以引申为具足。
[60] 能仁:堪能禁止身口意三门的恶行,此处特指释迦牟尼佛。
[61] 刹那心相应慧:刹那之中的智慧。
[62] 躭:同耽。
[63] 善士:佛陀。
[64] 无上胜世:无上超胜世间的胜者佛陀。
[65]《正摄法经》:《般若摄颂》。
[66]《毗奈耶广释》:《戒律根本颂》的广释。
[67] 原文“无边”应改为“无过”,“边”是错字。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