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P71

  ..續本文上一頁鐵箭具炭煙,流飛熾炎金剛石,

  

金色電閃降于身。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亦令寒,

  

猛業成熟所愚蒙,于此種種皆顛倒。

  16、如何比量自心而修苦?修苦的修量是什麼?

  17、如何思惟惡趣苦而認識暇滿義大?

  18、如何思惟惡趣苦而忏悔精進行善?

  19、如何思惟惡趣苦而發起悲心?

  20、爲什麼在修苦獲得體驗後還需要修習?

  

皈依叁寶

  

  1、列舉皈依的多種因。

  2、在本論下士道中是如何宣說皈依之因的?爲什麼要勵力勤修此因?

  3、解釋頌詞涵義:

  

如黑暗依陰雲中,刹那電閃極明顯,

  

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生起。

  4、解釋《百五十頌》頌詞之義:

  

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

  

贊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

  頌詞“有心者”是指何種人?“無心者”是指何種人?

  5、應皈依佛陀的四種因相是什麼?如果皈依境不具足這四種因相,對其皈依會産生何種結果?

  6、爲何論中在叁寶中只著重抉擇佛爲皈依處?

  7、爲何對于《攝抉擇分》所說諸理應當至心引發定解?

  8、既然佛陀以智悲力圓滿而具有救護堪能,爲何無量衆生仍然沈溺輪回不得救度?

  9、以意樂圓滿和加行圓滿解釋頌詞涵義:

  

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衆生。

  

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

  10、分別說出佛陀相好的因、自性與作用。

  11、具體說明佛語一切所問一時回答的功德。

  12、解釋頌詞涵義:

  

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

  

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

  

慶慰諸匮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

  13、(1)按照本論說明諸佛遍智的功德。

  (2)爲什麼說“除佛余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遍”?

  14、解釋頌詞涵義:

  

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

  

見煩惑衆生,多病憂逼惱,爲除衆苦故,十力生大悲。

  

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住衆生意樂,故佛無過失。

  解釋時,應回答諸佛爲何生悲?爲何終無不起大悲之時?爲何佛意無過失?

  15、按照本論說明諸佛的事業功德。

  16、爲什麼需要由種種門憶念諸佛功德?爲什麼需要數數憶念思惟諸佛功德?

  17、舍棄觀察修有何種過患?

  18、按照《叁摩地王經》說明常常修持隨念佛陀功德的利益。

  19、以理說明,常念佛德晝夜見佛。

  20、解釋博朵瓦尊者的教言涵義:

  

若于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

  21、如何由敬佛爲因緣而憶念正法的功德?如何由隨念正法的功德而憶念僧的功德?

  22、逐句解釋《正攝法經》教證的意義:

  (1)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爲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辦。

  (2)于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養于法,作法事業,法爲行境,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爲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淨行。

  23、由知差別而正皈依。

  (1)心中了知叁寶的種種差別而皈依有何種必要?

  (2)叁寶在相上有何種差別?

  (3)叁寶在業上有何種差別?

  (4)對叁寶樹立的信解有何種差別?

  (5)緣叁寶所作的修行有何種差別?每種修行應如何作?

  (6)何爲對叁寶隨念上的差別?

  (7)緣叁寶生福的差別在哪裏?

  24、什麼叫自誓受而皈依?以自誓受有何種必要?

  25、什麼叫不言有余而正皈依?通過何種方便可以從內心不言有余而正皈依?若言有余而皈依,會産生何種過患?

  26、內外大師有何種差別?

  27、解釋頌詞涵義:

  

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

  

如是非遍智,宗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

  解釋中,應回答:爲何串習外道教法會毀壞心相續?

  28、解釋爲何外道教法非安穩道,不能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將欺罔樂解脫者?

  29、解釋頌詞涵義:

  

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尊語,與余言差別。

  

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余言,除此須何殊

  

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尊語與余言,除此有何別

  

由彼染極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語,與余言差別。

  30、論雲:“僧伽差別,由此能知。”請問:如何由師與教的差別而了別僧伽的差別?

  

  


  [1] 因相:根據。

  

  [2] 覺沃:對阿底峽尊者之敬稱。

  

  [3] 尊長佛:上師佛,實指上師。

  

  [4] 度彼岸:指顯教大乘。

  

  [5] 波羅蜜多:顯教大乘。

  

  [6] 善趣行:成辦善趣的修行或其因。

  

  [7] 二種罪:業與煩惱。

  

  [8] 此等:下士的善趣行和中士的寂靜行。

  

  [9] 出離道:殊勝的大乘出離道。

  

  [10] 根本罪:《菩薩戒品釋》中說:“菩薩律儀罪唯二類,一、他勝處法攝,二、惡作法攝。”

  

  [11] 中下纏及諸惡作:“纏”即纏縛,爲煩惱的異名。因爲煩惱能使身心不自在,系縛衆生令其不能出離生死,故稱爲纏。《基本叁學》中說:“一、于罪有犯更欲造;二、無慚愧心;叁、深愛樂;四、不見爲罪謂功德。四纏具足上品犯,若但以罪爲功德,或加前叁之一、二,如是名爲中品犯,唯前叁者下品纏。若犯上品即舍戒,若犯中、下得惡作。”

  

  [12] 出犯門:除罪儀軌。

  

  [13] 靜慮:《瑜伽師地論》雲:“言靜慮者,于一所緣,系念寂靜,正審思慮,故名靜慮。”

  

  [14] 報:此處是指異熟。

  

  [15] 聖者七財:成就佛道的七種聖法,即信、戒、慚、愧、聞、施、慧七者。以其所持之法能資助成佛,故稱爲“財”。

  

  [16] 五種道:下士道、共下士道、中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

  

  [17] 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18] 近五無間罪:汙阿羅漢尼、殺見道者、殺學道者、奪僧衆食物與毀壞佛塔。

  

  [19] 世法性:“世”指有情,“法性”指實相。

  

  [20] 人中勇識:是對國王的稱號。

  

  [21] 此後:指入胎的第二刹那。

  

  [22]《迦尼迦書》:馬鳴菩薩致國王迦尼迦的書信。

  

  [23]“活緣”,即資助有情生存活命的因緣。

  

  [24] 寶聚:是直譯,引申爲財富受用。

  

  [25] 俱生骨肉:俱生而有的骨肉身軀,指自己的身體。

  

  [26] 諸行無常:“諸行”即諸叁世遷流之有爲法,其本質刹那生滅。

  

  [27] 嗢柁南:綱要。

  

  [28] 此:印度金剛座。

  

  [29] 欻:忽然。

  

  [30] 門:出入口。

  

  [31] 鏊:烙餅的器具,平面圓形,中間微隆。

  

  [32] 煿:煎炒或烤幹食物。

  

  [33] 鐵丳:烤肉用的鐵扡。

  

  [34] 漉:用網撈取。

  

  [35] 揃簸:“揃”即剪斷分割;“簸”即顛動。

  

  [36] 屍糞泥:或名穢糞泥,以其內如死屍般惡臭而得名。

  

  [37] 摣製:“摣”即取;“製”裁也。

  

  [38] 鐵刺林:鐵設拉末梨林。

  

  [39] 羂:羅系捕捉。

  

  [40] 大篅:貯藏谷物之圓囤。

  

  [41]《事阿笈摩》:《律本事》。

  

  [42] 十六有情地獄:八寒八熱地獄。

  

  [43] 頸瘿:長于頸脖的大瘤子。

  

  [44] 下劣捐棄:隨意抛棄。

  

  [45] 末拉耶:妙園。

  

  [46] 株杌:無枝丫的枯木。

  

  [47] 度:衡量。

  

  [48] 慶喜:阿難。

  

  [49] 求寂:沙彌之義譯。

  

  [50] 吳縣:今蘇州一帶。

  

  [51] 會稽:今浙江紹興縣之東南。

  

  [52]《正法念住經》:在大正藏第十七卷中,經文共七十卷。

  

  [53] 米囤:裝糧食之器物。

  

  [54] 習近:依止。

  

  [55] 深忍信:勝解信。

  

  [56] 百道:藏文原義是指機率極小,絕無僅有。

  

  [57] 正明:認定。

  

  [58] 因相:理由。

  

  [59] 依處:可以引申爲具足。

  

  [60] 能仁:堪能禁止身口意叁門的惡行,此處特指釋迦牟尼佛。

  

  [61] 刹那心相應慧:刹那之中的智慧。

  

  [62] 躭:同耽。

  

  [63] 善士:佛陀。

  

  [64] 無上勝世:無上超勝世間的勝者佛陀。

  

  [65]《正攝法經》:《般若攝頌》。

  

  [66]《毗奈耶廣釋》:《戒律根本頌》的廣釋。

  

  [67] 原文“無邊”應改爲“無過”,“邊”是錯字。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