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P70

  ..續本文上一頁高興。

  永平十四年正月初一,五嶽道士和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向皇帝上表,請求和佛僧比試優劣。明帝命令尚書,在當月十五日,集會于白馬寺,設行殿在南門外。全場設立了叁壇,摩騰在道西安置經像舍利,道士在東壇放置經、子、符、篆,中壇奉馔食奠祀百神。道士繞壇哭泣說:“皇上信奉邪教,道風衰敗更替,今鬥膽把經放在壇上,以火試驗。”說完就放火燒道經,頃刻之間旋成灰燼。衆道士面面相觑,大驚失色,種種咒術都不靈驗。太傅張衍說:“既然不靈驗,你們應當隨佛出家。”褚善信等人慚愧無言。

  等到焚燒佛經時,光明五色上徹天表,烈火既息經像俨然。這時,摩騰踴身飛空,現諸神變。竺法蘭說法,教化大衆。當時,司空劉峻、後宮陰夫人、道士呂惠通等千余人都請求出家,明帝應允。這樣就建了十所寺廟,大力弘揚佛法。

  以這則公案,也可以顯示內外道的勝劣差別。

  總之,通過比較內外大師、教法、僧伽的差別,可以了知內外道的勝劣,以了別勝劣的智慧爲因,自己以理決定唯有內道叁寶是真實的皈依處,這樣以唯一皈依叁寶的方式,不說還有其余而正皈依。《佛子行叁十七頌》說:“自亦縛于輪回故,世間無力能救誰?是故依止不虛者,皈依叁寶佛子行。”自己尚且系縛在輪回的緣故,以諸天、仙人、外道之力能救護誰?所以佛子應唯一依止真實皈依處——叁寶。

  以下再說一則公案警示學人:

  隋朝梁州沙門慧全,有五百弟子,其中有一弟子,性格較粗,與衆不同,慧全平素也沒有重視。一次,這位弟子忽然說自己已證叁果。一天,慧全病重,閉房靜養。該弟子以神通直接到床前問候,房門依舊緊閉。第二天也是如此,他對慧全說:“師父命終後,會轉生婆羅門家。”慧全疑問:“我一生坐禅,爲何轉生如此?”他說:“師父信道不笃,沒有放棄外學,所以雖然有福業,也不得超脫。”

  由此公案,也可以體會“不言有余而皈依”的重要。皈依叁寶後,如果又皈依其余外道導師、典籍和徒衆,則皈依戒也不能清淨,更遑論其余成就。對初學者而言,皈依必須專一,重點要放在內明尋求解脫的正法上。如果既學內道教法,又夾雜外學,這樣心分二路,對初學者的修行也是一種障礙。公案中慧全皈依不專一,沒有放棄外學而一心入道,導致不得解脫,來世轉生婆羅門家。這就是因中雜染,導致果遭迂曲。因此,明辨內外道在師、教、弟子上的勝劣差別之後,唯一持內道叁寶爲皈依處,甚是重要。

  

  

  思考題

  

  

  

道次引導

  

  1、爲什麼說叁士道中總攝一切聖言?

  2、按以下《道炬論》的頌詞,認定下士、中士以及上士的體相。

  (1)若以諸方便,唯于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爲下士。

  (2)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爲性,若惟求自靜,說名中士夫。

  (3)由達自身苦,若欲正盡除,他一切苦者,是爲勝士夫。

  3、區分:

  (1)一般下士和殊勝下士;

  (2)唯下士和共下士;

  (3)唯中士和共中士;

  (4)共中士和上士;

  (5)下士和中士。

  4、釋詞:非律儀非非律儀

  5、解釋頌詞:

  (1)無害與谛實,與取及梵行,舍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

  (2)遍觀生死苦,斷苦修谛道,斷除二種罪,此是寂靜行。

  (3)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

  (4)由達諸法空,生悲衆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

  6、《中觀心論》中說:“誰不將無堅,如蕉沫之身,由行利他緣,修須彌堅實。上士具悲故,將刹那老死,病根本之身,爲他安樂本。”根據以上兩頌,說明生起取心要欲時應當如何攝取心要。

  7、說明以下修習爲什麼成爲發起上士道的前行?

  (1)修習共下士和共中士的意樂。

  (2)修習叁惡趣和生死的痛苦。

  (3)修習皈依、忏悔、業果。

  8、從正反面以及以比喻說明,爲什麼對“下中法類是發心支分的道理”我們應當獲得定解而極應愛重?

  9、說出波羅蜜多大乘修行的次第。

  10、如何將叁士道攝爲叁學和二種資糧?

  11、具足何種條件的人應當趣入密乘?爲什麼他應當趣入密乘?對于密乘尚不堪能或種性羸劣的人應當如何修習?

  12、爲什麼對于一切叁昧耶及律儀應當甯舍命如理護持?

  13、解釋頌詞涵義:

  (1)如犯從牢獄,若有能逃時,與余事非等,速從彼處逃。

  

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時,與余事非等,應當出有宅。

  (2)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報樂,背棄諸攝持。

  

圓滿信等財,敬師等于佛,具師教律儀,善勤于修習。

  14、若說:“既然中下法類都是上士的前行,直接作爲上士道的次第就可以了,另外安立共中士道次和共下士道次的名稱沒有任何必要。”對此,請如理回答。

  15、爲什麼對于上根者開示共道令他修習,沒有迂緩的過失?

  

念死無常

  

  1、何爲執著今日不死之過患?

  2、解釋頌詞涵義:

  

若有叁世主,自死無教者,

  

彼若安然睡,豈有暴于此

  3、破除以下觀點:

  (1)“死亡無常”僅爲無其它深法可修的人所修之法。

  (2)死亡無常僅爲最初略修之法。

  4、解釋《涅槃經》經文之涵義:

  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爲第一,由是諸想能除叁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

  5、從因、體相、作用叁個方面,比較世間未入道者念死之心與入道者念死之心的差別。

  6、如何由以下兩種因相成立“決定死”:

  (1)死主決定當來,此複無緣退卻。

  (2)壽命無可增添,無間有減。

  7、應當如何從衆多譬喻門思惟“壽量無可增減、無間有減”?

  8、爲何說生時也無閑暇修法呢?

  9、解釋《本生論》中頌詞涵義:

  嗟呼世間惑,非堅不可喜,此姑姆達會,亦當成念境。衆生住于如是性,衆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道,全無怖懼歡樂行。

  10、從正反面說明執著今日必死之必要性。

  11、闡述以下道理:

  (1)南贍部洲壽量無定 (2)死緣極多

  (3)活緣極少 (4)活緣無不成爲死緣

  12、說出叁種決斷。

  13、解釋頌詞:

  

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與新業相系,死主引去時,

  

當知除善惡,余衆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行。

  14、解釋铎巴的教言:“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祈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叁惡趣苦

  

  1、爲何下士道在修無常之後接著要修叁惡趣苦呢?

  2、爲何說修習生死總苦和惡趣別苦極爲切要?

  3、說出有情大地獄的處所和名稱。

  4、說出衆合地獄、燒熱地獄和無間地獄的苦事。

  5、說出等活地獄和黑繩地獄的壽量。

  6、說出近邊地獄的處所和名稱。

  7、說出利刀道等和無極大河的苦事。

  8、說出八寒地獄的處所、名稱以及苦事。

  9、爲何凡夫人在未死之前不應安穩而住?

  10、按《本地分》,旁生有哪兩類痛苦,具體解釋這兩種痛苦的苦相。

  11、解釋頌詞涵義:

  

旁生趣中遭殺害,系縛打等種種苦,

  

諸離寂滅淨善者,互相吞噉極暴惡。

  12、說出餓鬼對于飲食所具有的外障、內障以及自障的痛苦。

  13、說出餓鬼的處所和壽量。

  14、解釋頌詞涵義:

  

于餓鬼中須依近,欲乏所生相續苦,

  

無治饑渴寒熱勞,怖畏所生極暴苦。

  15、解釋頌詞涵義:

  

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彼即變,雜發青汙及爛膿,

  

臭泥血糞充滿水,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末拉耶,

  

彼趣猛焰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倒。若奔畏浪高翻滾,

  

泡沫充溢大水藏,彼于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野。

  

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