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入全真,真外无法。”所以,释迦文佛金口诚言:除一阐提之外,其余众生听闻此经之后,都能作菩提因缘,法声光明入于毛孔,必定将会获得无上究竟的菩提。所以,对于《大涅槃经》作十法行,功德远胜一切世间善根。
⑤《无量寿经》上说:“闻已受持及书写,读诵赞演并供养,如是一心求净方,决定往生极乐国。”如果有人听闻无量寿经之后,信受执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同时书写、读诵、赞叹、演说、供养这部《无量寿经》,如是以上面的种种胜妙功德,一心回向净土,求生极乐,佛陀亲自授记:此人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⑥《宝性论》说:“若人为求菩提果,珠宝严饰黄金刹,佛刹尘数日日中,供养一切诸法王,余人于此仅闻句,闻已生起胜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较前布施德更多。”如果有人为了求证无上究竟的菩提,以无量佛刹极微尘数的如意珠宝严饰的广大黄金刹土,天天相续不断,供养一切诸佛。另外,有人对于《宝性论》的四种金刚处,仅仅听闻词句,听了之后生起胜解信,依此产生的福德就已经超过了前面布施所生的广大福德。
⑦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当中说:“有四法能退失慧,菩萨所应远离,复有四得慧法,应常修习。(有四种法能让智慧退失,菩萨应当远离。又有四种获得智慧的方法,应当常常修习。)何等四法失慧:一、不敬法及说法者;二、于要法秘匿吝惜;三、乐法者为作障碍,坏其听心;四、怀骄慢自高卑人。(以哪四种法会失坏智慧?第一、不恭敬法和说法者;第二、对于要法保守悭吝而不传授;第三、对于爱乐佛法者作障碍,损坏他听法的心;第四、心怀骄慢,自视甚高,轻视他人。)何等四法得慧?一、恭敬法及说法者;二、如所闻法及所读诵,为他人说,其心清净,不求利养;三、知从多闻得智慧故,勤求不息,如救头燃;四、如所闻法,受持不忘,贵如说行,不贵言说。”所以这样清净的法行决定是获得清净殊胜智慧的因缘。
⑧《瑜伽师地论》说:“问:如是十种法行,几是能生广大福德道?答:一切。问:几是加行道?答:一,谓第九。问:几净障道?答:一,谓第十。”十法行当中有几种是能够产生广大福德的道?十法行每一种都是。有几种是加行道?是第九种思维。有几种是净障的道?是第十种修习。
⑨永明大师在《万善同归集》当中说:“又若讽诵遗典,受持大乘,功德幽深,果报玄邈。如经佛亲比较,譬如一人,辩若文殊,教化四天下,皆至一生补处,格量功德不如香花供养方等经典,得下等宝;受持读诵,得中等宝;如说修行,得上等宝。”
⑩《天合四教仪》说:“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内解转胜,导利他人,化功归己,心信胜前。”(经中说“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演说”,自己内在的理解就会辗转增胜,以此引导利益他人,教化之功归于自己,信心会比以前增胜。)
以上引用教证,宣说了对于大乘妙法作十法行的不可思议功德。特别对大乘当中殊胜的密宗续部,如果能行持十法行,功德更是不可思议。比如念诵《一子续》,是属于能够极快成佛的殊胜法行,仅仅系带就可以使善根增长十万俱胝倍。而且,如理如法的念修《一子续》,可以使听到、见到、接触这些现象的所有众生很快证果,它的功德胜过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化身佛无尽供品的功德。所以,法越来越殊胜,十法行的功德也更加会殊胜,也就是说更是不可思议的功德。
下面再以公案来作证明:
唐代定州僧修德,苦节成性,守道于山林,以《华严经》和《大乘起信论》安心结业。在永徽四年的时候,发心抄写,因此另外做了清净的庭院,种植楮树,并且种上香花,以香水浇灌。经过三年,洁净造纸,又另外建筑净台,在上面造了房屋。当时请了善于书法的王恭,在别院斋戒、沐浴,穿上干净的衣服,焚香布花,悬挂幡盖,每次礼经忏悔之后,才上座位。下笔含香,举笔吐气,每天都是如此。修德每日进入静室运想,每写一卷,就供养细绢十匹,一部总共六百匹。但是王恭竭尽志诚,一律不接受。在他刚刚写经完毕时,很快就迁化。修德以经写成,就设斋庆贺,大众集会之后,修德在佛前烧香散花,发大誓愿,才开经藏,就放大光明,遍及方圆七十余里,照亮了定州城。城中的士女,都共同看见。当时山中的斋众,都非常感动,投身宛转,悲哽忏悔。
这样的话呢,单单发心清净的如理如法地行持一种书写,功德确实是不可思议的,而且,都是这样可靠的公案来作证明,相续当中根本不会产生疑惑。确实,书写大乘的经典功德是非常非常殊胜的。
我们看公案当中的王恭写经至诚恭敬,所谓举笔吐气,就是想咳嗽或者想呵欠的时候,就停笔向旁边出气,不敢以口气熏经。因为他专心写经,不求名利,虔诚到极点,所以由写经功德,导致业尽情空,了生脱死。
《宋高僧传》当中记载:释行坚,路过岳庙,当他进去时,神让他见到同学僧在狱中受苦的情形,并且对他说:“书写《法华经》,一定可以免难。”后来神来告诉行坚:“蒙师代为写经,才开始写经题,他已经脱免,现在已经转生于人间了。”所以,大乘经的功德确实不可思议,以写经典的功德都可以超脱三恶趣,所以,大乘的经典、大乘密宗的续部、大乘的法门,写、讲、背诵或者思维、修习等等,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大乘经的功德不可思议,以写经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而且也是如理如法的写一遍大乘的经或者大乘的论,以写经的功德可以超脱三恶趣。
南岳慧思大师教智者大师修习法华三昧,唯诵《法华经》。到了二七日,诵到《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时,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宿通开发,获得无碍辩才。智者大师把自己所证的境界告诉慧思大师,慧思赞叹说:“非汝莫证,非我莫识。所入之定,是法华三昧旋陀罗尼,纵令文字之师千万,也不能穷你辩才。”
另外,憨山大师十九岁时,听无极大师讲《华严玄谈》,听到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
所以说,十法行当中说到听闻也得到很殊胜的功德。
吴氏是清朝济宁人,移居松江。常作非法行为,毁谤因果,性情粗暴。后来,他以善根成熟,每天持诵《金刚经》,在他四十三岁时,依师归依三宝,开始持长斋。每天在小楼当中精进念诵《金刚经》,从此变得贤善、温和。他的改变感化了许多人归入佛门。这样修行了六年。有一天,他忽然说:“我要离开人间,到极乐世界,按照佛经所说,持《金刚经》有无量功德,愿我的身肉不坏,保留三年以证明佛语不虚。”说完安详而逝。当时光环围绕、花雨纷纷、香气弥漫。亲友按遗嘱把法体放入龛中,三年后起龛,身体不但不腐坏,头发还长出半寸,庄严如佛。这样殊胜的功德完全现在人们眼目当中,人们从四方而来,礼拜供养这位肉身菩萨。
民国天台宗谛闲法师,在二十八岁的时候,开大座,在古杭六通寺演讲法华经,讲到方便品开知见时,忽焉深入禅定,一句话不说,继而出定,辩才无碍,答难析难,如同瓶泻千里。
《梁高僧传》记载:释鸿楚,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讲《法华经》共计五十余座。鸿楚除了讲之外,深夜行道诵经。一天,鸿楚的讲堂当中,忽然出生莲花,香气芬芳。
所以,对大乘的殊胜经典写也好,读诵也好,听也好,讲也好,思维也好,修习等等,确实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而且,遇到所有的法门也就是说遇到了三宝当中的法宝,作了殊胜的皈依,无论是一切的教法还是一切的证法,都作了皈依,然后如理如法地闻思修,这样的功德的确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法成了不可思议功德的源泉,也是一切利乐的根源。而且遇到大乘法,大乘法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法都遇到了,一切显密圆融的佛法,自由自在地闻思修行,这也是非常难得的一种机会,得到这样殊胜的机会,确确实实日日夜夜,如理如法有头有尾地需要闻思修。这样,在暇满人身的价值上,种下了不可思议大乘的解脱的善根,能普渡一切众生利益的因缘,都依靠这个暇满人身可以造下,因为遇到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正法,又是大乘法,又是大乘的所有显密圆融法,都自由自在闻思修行,所以这个时候,的确就是如理如法地需要作闻思修行,这样的话,获得不可思议的福德,弥勒菩萨这里讲得很具体。
癸二、别说行持大乘法之利益
为什么特别对于大乘经等宣说修习十法行获得最大果,对于声闻乘的经典不这样说呢?论中回答:
胜故无尽故,由摄他不息。
这两句是宣说大乘十法行超胜小乘十法行的理由。推理的方式就是:由摄他和不息,推出大乘的道果殊胜;由大乘道果殊胜,推出大乘法殊胜;由于大乘法殊胜,推出大乘十法行殊胜。下面以理分段解释。
①大乘十法行超胜小乘十法行立宗
大乘道殊胜故、大乘果无尽故能立
所谓大乘果无尽,就是大乘得到无余大涅槃时,具有身智等无穷无尽功德的不可思议之果。
这样我们知道,大乘十法行绝对超过小乘十法行的,因为大乘道殊胜的缘故,因为大乘果无尽的缘故,而且,所谓大乘果无尽就是大乘果得到无余涅槃的殊胜境界,现前在大般涅槃的境界的时候,具有四身、五智等无量无边的功德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
②大乘道殊胜,由摄他故;
立宗能立
大乘果殊胜,由不息故。
立宗能立
这是从哪一方面建立的呢?完全是利益他的角度成立大乘的道和果是很殊胜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声闻道只是寻求自利的修行,大乘道是以利他为主的修行,所以说大乘的道殊胜。世亲菩萨说:“由能摄益他诸有情,是故大乘说为最胜。”摄是摄受,就是能让有情进入佛法;益是利益,就是能让有情获得福慧。由于大乘的道能够摄益有情,所以大乘道最为殊胜。由于有情无量无边的缘故,对于宣说大乘道的佛法作任何一种法行,都将对于无量无边的有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所以大乘十法行的福德无量无边。从果上来说,在大乘的果位,显现的是无尽的利生事业,也就是乃至众生界存在之间,这种利生的事业永无停止而相续不断的转入。世亲菩萨说:“由虽证得无余涅槃,利益他事而恒不息,是故大乘说为无尽。”证得无余涅槃,是显示不住生死;利益他事恒时不断,是显示不住涅槃。这样显示出大乘的果是无住大涅槃,不像二乘不住生死、唯一住于涅槃,所以叫做无尽。以大乘的果悲智广大,所以对于宣说大乘果的佛法作任何一种法行,福德无量无边。
所以,以大乘道果殊胜的缘故,宣说大乘道果的大乘法行也成为殊胜,由此对于大乘法书写、供养乃至修习的十法行也如是而殊胜。
《杂集论》说:“以菩萨藏一切有情利乐依故,建大义故,无上无量大功德聚所生处故。”因为菩萨藏是一切有情利乐依处的缘故,能建立大义的缘故,是无上无量大功德聚所出生之处的缘故,对于菩萨藏作十法行,具有无量的福德聚。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