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入全真,真外無法。”所以,釋迦文佛金口誠言:除一闡提之外,其余衆生聽聞此經之後,都能作菩提因緣,法聲光明入于毛孔,必定將會獲得無上究竟的菩提。所以,對于《大涅槃經》作十法行,功德遠勝一切世間善根。
⑤《無量壽經》上說:“聞已受持及書寫,讀誦贊演並供養,如是一心求淨方,決定往生極樂國。”如果有人聽聞無量壽經之後,信受執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同時書寫、讀誦、贊歎、演說、供養這部《無量壽經》,如是以上面的種種勝妙功德,一心回向淨土,求生極樂,佛陀親自授記:此人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⑥《寶性論》說:“若人爲求菩提果,珠寶嚴飾黃金刹,佛刹塵數日日中,供養一切諸法王,余人于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布施德更多。”如果有人爲了求證無上究竟的菩提,以無量佛刹極微塵數的如意珠寶嚴飾的廣大黃金刹土,天天相續不斷,供養一切諸佛。另外,有人對于《寶性論》的四種金剛處,僅僅聽聞詞句,聽了之後生起勝解信,依此産生的福德就已經超過了前面布施所生的廣大福德。
⑦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當中說:“有四法能退失慧,菩薩所應遠離,複有四得慧法,應常修習。(有四種法能讓智慧退失,菩薩應當遠離。又有四種獲得智慧的方法,應當常常修習。)何等四法失慧:一、不敬法及說法者;二、于要法秘匿吝惜;叁、樂法者爲作障礙,壞其聽心;四、懷驕慢自高卑人。(以哪四種法會失壞智慧?第一、不恭敬法和說法者;第二、對于要法保守悭吝而不傳授;第叁、對于愛樂佛法者作障礙,損壞他聽法的心;第四、心懷驕慢,自視甚高,輕視他人。)何等四法得慧?一、恭敬法及說法者;二、如所聞法及所讀誦,爲他人說,其心清淨,不求利養;叁、知從多聞得智慧故,勤求不息,如救頭燃;四、如所聞法,受持不忘,貴如說行,不貴言說。”所以這樣清淨的法行決定是獲得清淨殊勝智慧的因緣。
⑧《瑜伽師地論》說:“問:如是十種法行,幾是能生廣大福德道?答:一切。問:幾是加行道?答:一,謂第九。問:幾淨障道?答:一,謂第十。”十法行當中有幾種是能夠産生廣大福德的道?十法行每一種都是。有幾種是加行道?是第九種思維。有幾種是淨障的道?是第十種修習。
⑨永明大師在《萬善同歸集》當中說:“又若諷誦遺典,受持大乘,功德幽深,果報玄邈。如經佛親比較,譬如一人,辯若文殊,教化四天下,皆至一生補處,格量功德不如香花供養方等經典,得下等寶;受持讀誦,得中等寶;如說修行,得上等寶。”
⑩《天合四教儀》說:“經雲:“若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內解轉勝,導利他人,化功歸己,心信勝前。”(經中說“若有受持讀誦,爲他人演說”,自己內在的理解就會輾轉增勝,以此引導利益他人,教化之功歸于自己,信心會比以前增勝。)
以上引用教證,宣說了對于大乘妙法作十法行的不可思議功德。特別對大乘當中殊勝的密宗續部,如果能行持十法行,功德更是不可思議。比如念誦《一子續》,是屬于能夠極快成佛的殊勝法行,僅僅系帶就可以使善根增長十萬俱胝倍。而且,如理如法的念修《一子續》,可以使聽到、見到、接觸這些現象的所有衆生很快證果,它的功德勝過供養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化身佛無盡供品的功德。所以,法越來越殊勝,十法行的功德也更加會殊勝,也就是說更是不可思議的功德。
下面再以公案來作證明:
唐代定州僧修德,苦節成性,守道于山林,以《華嚴經》和《大乘起信論》安心結業。在永徽四年的時候,發心抄寫,因此另外做了清淨的庭院,種植楮樹,並且種上香花,以香水澆灌。經過叁年,潔淨造紙,又另外建築淨臺,在上面造了房屋。當時請了善于書法的王恭,在別院齋戒、沐浴,穿上幹淨的衣服,焚香布花,懸挂幡蓋,每次禮經忏悔之後,才上座位。下筆含香,舉筆吐氣,每天都是如此。修德每日進入靜室運想,每寫一卷,就供養細絹十匹,一部總共六百匹。但是王恭竭盡志誠,一律不接受。在他剛剛寫經完畢時,很快就遷化。修德以經寫成,就設齋慶賀,大衆集會之後,修德在佛前燒香散花,發大誓願,才開經藏,就放大光明,遍及方圓七十余裏,照亮了定州城。城中的士女,都共同看見。當時山中的齋衆,都非常感動,投身宛轉,悲哽忏悔。
這樣的話呢,單單發心清淨的如理如法地行持一種書寫,功德確實是不可思議的,而且,都是這樣可靠的公案來作證明,相續當中根本不會産生疑惑。確實,書寫大乘的經典功德是非常非常殊勝的。
我們看公案當中的王恭寫經至誠恭敬,所謂舉筆吐氣,就是想咳嗽或者想呵欠的時候,就停筆向旁邊出氣,不敢以口氣熏經。因爲他專心寫經,不求名利,虔誠到極點,所以由寫經功德,導致業盡情空,了生脫死。
《宋高僧傳》當中記載:釋行堅,路過嶽廟,當他進去時,神讓他見到同學僧在獄中受苦的情形,並且對他說:“書寫《法華經》,一定可以免難。”後來神來告訴行堅:“蒙師代爲寫經,才開始寫經題,他已經脫免,現在已經轉生于人間了。”所以,大乘經的功德確實不可思議,以寫經典的功德都可以超脫叁惡趣,所以,大乘的經典、大乘密宗的續部、大乘的法門,寫、講、背誦或者思維、修習等等,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大乘經的功德不可思議,以寫經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而且也是如理如法的寫一遍大乘的經或者大乘的論,以寫經的功德可以超脫叁惡趣。
南嶽慧思大師教智者大師修習法華叁昧,唯誦《法華經》。到了二七日,誦到《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寂然入定,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宿通開發,獲得無礙辯才。智者大師把自己所證的境界告訴慧思大師,慧思贊歎說:“非汝莫證,非我莫識。所入之定,是法華叁昧旋陀羅尼,縱令文字之師千萬,也不能窮你辯才。”
另外,憨山大師十九歲時,聽無極大師講《華嚴玄談》,聽到十玄門“海印森羅常住”處,恍然了悟法界圓融無盡之旨。
所以說,十法行當中說到聽聞也得到很殊勝的功德。
吳氏是清朝濟甯人,移居松江。常作非法行爲,毀謗因果,性情粗暴。後來,他以善根成熟,每天持誦《金剛經》,在他四十叁歲時,依師歸依叁寶,開始持長齋。每天在小樓當中精進念誦《金剛經》,從此變得賢善、溫和。他的改變感化了許多人歸入佛門。這樣修行了六年。有一天,他忽然說:“我要離開人間,到極樂世界,按照佛經所說,持《金剛經》有無量功德,願我的身肉不壞,保留叁年以證明佛語不虛。”說完安詳而逝。當時光環圍繞、花雨紛紛、香氣彌漫。親友按遺囑把法體放入龛中,叁年後起龛,身體不但不腐壞,頭發還長出半寸,莊嚴如佛。這樣殊勝的功德完全現在人們眼目當中,人們從四方而來,禮拜供養這位肉身菩薩。
民國天臺宗谛閑法師,在二十八歲的時候,開大座,在古杭六通寺演講法華經,講到方便品開知見時,忽焉深入禅定,一句話不說,繼而出定,辯才無礙,答難析難,如同瓶瀉千裏。
《梁高僧傳》記載:釋鴻楚,刺血寫法華經一部,講《法華經》共計五十余座。鴻楚除了講之外,深夜行道誦經。一天,鴻楚的講堂當中,忽然出生蓮花,香氣芬芳。
所以,對大乘的殊勝經典寫也好,讀誦也好,聽也好,講也好,思維也好,修習等等,確實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而且,遇到所有的法門也就是說遇到了叁寶當中的法寶,作了殊勝的皈依,無論是一切的教法還是一切的證法,都作了皈依,然後如理如法地聞思修,這樣的功德的確是不可思議的,這樣的法成了不可思議功德的源泉,也是一切利樂的根源。而且遇到大乘法,大乘法無論是顯宗還是密宗法都遇到了,一切顯密圓融的佛法,自由自在地聞思修行,這也是非常難得的一種機會,得到這樣殊勝的機會,確確實實日日夜夜,如理如法有頭有尾地需要聞思修。這樣,在暇滿人身的價值上,種下了不可思議大乘的解脫的善根,能普渡一切衆生利益的因緣,都依靠這個暇滿人身可以造下,因爲遇到了這個不可思議的正法,又是大乘法,又是大乘的所有顯密圓融法,都自由自在聞思修行,所以這個時候,的確就是如理如法地需要作聞思修行,這樣的話,獲得不可思議的福德,彌勒菩薩這裏講得很具體。
癸二、別說行持大乘法之利益
爲什麼特別對于大乘經等宣說修習十法行獲得最大果,對于聲聞乘的經典不這樣說呢?論中回答:
勝故無盡故,由攝他不息。
這兩句是宣說大乘十法行超勝小乘十法行的理由。推理的方式就是:由攝他和不息,推出大乘的道果殊勝;由大乘道果殊勝,推出大乘法殊勝;由于大乘法殊勝,推出大乘十法行殊勝。下面以理分段解釋。
①大乘十法行超勝小乘十法行立宗
大乘道殊勝故、大乘果無盡故能立
所謂大乘果無盡,就是大乘得到無余大涅槃時,具有身智等無窮無盡功德的不可思議之果。
這樣我們知道,大乘十法行絕對超過小乘十法行的,因爲大乘道殊勝的緣故,因爲大乘果無盡的緣故,而且,所謂大乘果無盡就是大乘果得到無余涅槃的殊勝境界,現前在大般涅槃的境界的時候,具有四身、五智等無量無邊的功德不可思議的一種境界。
②大乘道殊勝,由攝他故;
立宗能立
大乘果殊勝,由不息故。
立宗能立
這是從哪一方面建立的呢?完全是利益他的角度成立大乘的道和果是很殊勝的,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聲聞道只是尋求自利的修行,大乘道是以利他爲主的修行,所以說大乘的道殊勝。世親菩薩說:“由能攝益他諸有情,是故大乘說爲最勝。”攝是攝受,就是能讓有情進入佛法;益是利益,就是能讓有情獲得福慧。由于大乘的道能夠攝益有情,所以大乘道最爲殊勝。由于有情無量無邊的緣故,對于宣說大乘道的佛法作任何一種法行,都將對于無量無邊的有情産生直接或間接的利益,所以大乘十法行的福德無量無邊。從果上來說,在大乘的果位,顯現的是無盡的利生事業,也就是乃至衆生界存在之間,這種利生的事業永無停止而相續不斷的轉入。世親菩薩說:“由雖證得無余涅槃,利益他事而恒不息,是故大乘說爲無盡。”證得無余涅槃,是顯示不住生死;利益他事恒時不斷,是顯示不住涅槃。這樣顯示出大乘的果是無住大涅槃,不像二乘不住生死、唯一住于涅槃,所以叫做無盡。以大乘的果悲智廣大,所以對于宣說大乘果的佛法作任何一種法行,福德無量無邊。
所以,以大乘道果殊勝的緣故,宣說大乘道果的大乘法行也成爲殊勝,由此對于大乘法書寫、供養乃至修習的十法行也如是而殊勝。
《雜集論》說:“以菩薩藏一切有情利樂依故,建大義故,無上無量大功德聚所生處故。”因爲菩薩藏是一切有情利樂依處的緣故,能建立大義的緣故,是無上無量大功德聚所出生之處的緣故,對于菩薩藏作十法行,具有無量的福德聚。
《辨中邊論頌講記(十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