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10)▪P34

  ..续本文上一页就能引生往生净土坚定的信念和切愿。在真信切愿推动下,身心投入修持,修一分就是一分净土正因,步步切实,决定成功,可以说“往生净土,万牛莫挽”。以这个原因,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所以先由闻思引生定解,这是最初的关键。在定解的摄持下,所有的修行下至一点一滴都能成为净土资粮,而且是纯乎其纯的资粮,由此开始踏上了往生净土的真实之道。而且,修的效果非常好,因为整个心和阿弥陀佛相应,功德不可思议。按这样发展,虽然还身处娑婆世界,其实已成为极乐国的人。

  相反,若没有闻思净土的经论,对净土没有生起真信切愿,则修持净土容易沦为影子之道。(当然并不排除宿世已种过深厚善根,一听就能深信不移,这并非此处所指的对象。可以反观自己,如果只是模糊的信心,往生的愿望甚至比去美国还微弱,那一定要闻思净土的经论教言。各人都有自知之明,反观自心就知道信愿的真切程度。)

  不闻思是怎样造成修持的不得力和不相应的呢?(此处,“闻”不只是听闻,十法行中的书写、阅读、讽诵、开演等都归属在内。)比如,没有听闻思惟过阿弥陀佛的功德和恩德,就不会去忆念,也就无从生起对佛的信心和感恩心。或者,闻思得不够,观察和忆念未到量,则信心和感恩心就很难猛利、恒常。如是即便修一点,与法相应的程度也很差,效果也不明显。

  或者没有闻思,就不会了知阿弥陀佛的智悲力不可思议、四十八愿宏深广大,也就不能由衷地发起对佛的皈依心,这样即便形象上向阿弥陀佛合掌、礼拜,但和以猛利皈依心礼拜相比,功德相去甚远。

  或者,不知道依仗佛力超越生死远比单凭自力容易,就不能死心依止佛力,决志求生净土。

  或者,没有闻思,就不能真正观察到娑婆世界纯粹是苦性,遇到世间的顺逆境,仍会耽著不舍,无法投注心力修持净土。比如,一个人对苦谛思惟得深彻,出离心坚固,他就能放下世间,一心修净土。而另一人不知轮回是苦,根本没有出离心,虽然口中念佛,心中追求世间的念头不断。两人念佛的效果肯定相差悬殊。

  或者,不闻思,就不知道净土不可思议的利益,不会缘此观察串习,也就难以生起欣求极乐的心,更不能让欣求心达到强烈,以及持续到行住坐卧的一切威仪中。无法深刻了解《阿弥陀经》所说的“无有诸苦,但受诸乐”极乐世界“乐”的内涵,也就发不起求生的心力。

  再比如,若没有对因果深入闻思,就无法引生对因果的信心,这样正知正念不容易坚固,平常起心动念,恶念多善念少,念佛的功效也差。印光大师说:“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所以,有没有深信因果的正见,在念佛的效果上相差甚远。当然,此处闻思业果是指如理如量的闻思,而且能以法为镜反省自己。走马观花般的闻思或者不得要领的闻思,起不到大的效果。

  或者,没有闻思过菩提心的教法,就不会深刻认识到菩提心的重要性,不知道发菩提心是往生净土极关键的正因。事实上,有没有菩提心摄持念佛,功德相差悬殊。或者,对于菩提心是大乘入门、菩提心的利益、菩提心的德相、修菩提心的方法等,没有深入闻思引发定解并实修,即使发菩提心,心力也很微弱,或者只是相似的发心,这样念佛效果也就很差。

  印光大师说:“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弘誓愿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又说:“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

  或者,不系统闻思第二转*轮的空性和第三转*轮的如来藏,对于净土的理解就很肤浅,证入的品位也不高。《观无量寿经》中所讲上品上生的条件,其中一条是“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目的也是提高对大乘的见解,增上大乘的福慧资粮,从而提高往生品位。

  或者,如果没有闻思最基础的暇满、无常、恶趣苦等涵义,就不知道怎么珍惜时间修习净土,怎么让心专一。相反,对此等若获得了定解,则一提正念,就能很快让心转入修行。如《彻悟语录》中说:“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这段开示就是将暇满和无常的教法直接和净土的修行结合,显示为实修的教授。开示中所说的“知”,也只有通过闻思才能强有力地引发。如果经过串习让珍惜人生的心强烈、持续,单以这个善心,就有力量改正浪费时间的恶习。

  印光大师开示:“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这是将无常和恶趣苦显示为实修教授。若想强有力地生起这一正念,基础仍是闻思无常和恶趣苦。如果闻思获得定解又数数串习,那就能让怖畏心越来越强,由此一提正念,就有力量让心转入念佛。

  总结:

  总之,要知道由闻思修修心的方法和次第,对此获得定解之后,不会认为闻思和实修没有关系。我们应当静下心从长计议,一点一滴逐渐积累闻思,下十五年到二十年的工夫,将思想观念彻底转为佛法的观念,面对任何人事物以及轮回、人生的现象,都能用佛法来看待,以佛法思惟,以佛法指导自己的身语意,从而走上觉悟之道。

  如此,面对轮回时,不缘则已,一缘就是不净、就是苦、就是假相,如是自然会退掉耽著轮回的心;面对众生时,自然就能生起慈悲菩提心、利他心;修持六度时,自然就能自在趋入,修持到位,而且自然发起大乘弘愿;面对境界现前时,都能了知是因缘生,没有自性,打我、骂我、赞我、毁我,没有任何可执著之处,能所双亡,或者,思惟这些都是缘起法,不必欢喜不必忧。而且,无论讲什么、修什么、念什么,很容易就契入,就像丹青妙手画技纯熟时,随手画来,惟妙惟肖。

  所以,贵在纯熟,对佛法要学得滚瓜烂熟,日里夜里、醒时梦时,心心念念往法上如理作意,朝也念法、暮也念法,心自然就转成佛法的体性,从文字的教法修成了心中的证法。

  这样,见色闻声、待人处事、穿衣吃饭,都可以在心上用功,统统可以转为道用。就在一个心上运用一切佛法,譬如到一个城市,可以观无常、观苦、观无我、观多体、观缘起、观净土,可以修菩提心、发愿等。可以将佛法完全融入生活,一切都变成修法。

  如此才会明白,阿底峡尊者传来的道次第具有一切佛语现为教授的特点。若能沿此道深入下去,即可显露更深层次的佛法,如同抽丝剥茧,最终显露万法实相,了达佛法的密意。如此自然就知道佛法都是引导众生成佛的方便,根本没有相违之处,而且全都可以融会于一个心上,头头是道,念念可修。

  能修的天地非常广阔。暇满、业果、无常、恶趣苦、皈依、苦集、十二缘起、忏悔、慈悲喜舍、菩提心、六度四摄等,都是在心上起修。对这一套得到定解之后,修行方法不必要问别人,自己心知肚明,不会再有任何怀疑。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辨中边论释》中告诉我们,圣法的一切修行相或行为相,可以归摄在十种法行中。十种法行就是书写、供养、施他、听闻、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这十种当中含摄了一切有关圣法的修行,因而称为十法行。我们行持十法行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获得无量福德聚。因为圣法是出生一切利乐的源泉,并且是超出三有的正道,与之相关的一切作业都具有极大意义。因此下至书写、听闻一个偈颂,功德也胜过一切世间善根。

  此“十法行”就是闻思修的广说,而闻思修是我们入佛门乃至成佛为止最重要的所作,也是我们应日夜投入唯一的所作。所谓资粮道的菩萨,主要精力都要用在听闻和思惟圣法上。在此基础上“加功用行”,就趣入加行道。由此便知,自己目前应当在何处着手努力。

  最后,愿大家一入道就认准方向,顺利进入闻思修的正轨。

  

  (本文仅就道次第体系,讨论闻思修的轨则。然而,众生根性有利钝、善根有深浅、法缘有亲疏,且修行不止一世,宿世栽培大有厚薄,因此法门的施设、方法、次第无法一概而论。或以信入、或以定入、或以慧入、或渐修后悟,或悟后渐修,或一机一缘而顿悟,或一名一咒而直入,或依佛力顿发宿慧,或依信心暗合道妙,或师徒缘深依师口诀修持等等,这些都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请读者审慎抉择。)

  

  

  

  上士道•四摄法

  

  

  

  巳二、学习四摄熟他有情分五:一、四摄自性 二、立四之理由 三、四摄之作业 四、摄受眷属须依四摄 五、略为解说

  【第二,四摄成熟他相续分五:一、四摄自性;二、立四之理由;三、四摄之作业;四、摄受眷属须依四摄;五、略为解说。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1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