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7)▪P2

  ..续本文上一页

  【故见三有一切过失,虽极厌离,然由大悲牵引意故,不断三有者,是为希有。

  因此,虽然由见三有一切过失而心极厌离,但此心由大悲牵引,不断受生三有、救拔有情,则是极为稀有的行为。

  就像精神病医生,自身极其厌离精神病的痛苦,但是被悲愍所牵,甘愿长年住在精神病院中照顾病人,帮助病人恢复理智,这是稀有、高尚的行为。

  【若见三有盛事,如妙天宫,爱未减少,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舍生死,智者岂能将以为喜?

  如果在见到三有盛事时,感觉像美妙天宫一样,贪爱并未减少,却借着利他的名义说:我们不应舍离生死。智者岂能欢喜这种论调?

  所以在此处要仔细辨明应取和应舍之处。如果不明了世间与出世间在缘起上的差别,就容易混为一谈。所谓利益众生,也将变成“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时常见有人高举大乘的旗帜说:“你们修小乘的厌世行,我们修大乘,常住世间,利益众生。”其实,他的内心只是贪著世间,不愿舍离。

  【《中观心论》亦云:“见过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

  《中观心论》也说:菩萨具有见三有过患而发起的猛利出离心,因此并非由耽著三有圆满而系缚在三有中,而唯一是由悲心驱使,为求成办利他,不住寂灭涅槃。一向以利他为重而具足大乘禁行的菩萨,是以大悲愿力等特意安住在三有中。

  “具禁行”,是指菩萨遮除了自利和损他两种心念(“禁”义),唯一行持利益众生的事业(“行”义)。

  丑六、相违《菩萨地》所说

  【又《菩萨地》说百一十苦,是于一切有情发大悲之因,由见如是无边众苦,心生恒常猛利不忍。而云于生死不稍厌患,极为相违。

  又《菩萨地》中宣说了一百一十种苦,是于一切有情引发大悲的正因(在上士道菩提心次第中将作解释),正是由于见到三有众生的无边众苦,而心生恒常、猛利的不忍(悲愍)。如果说菩萨对生死无少许厌患,则与《菩萨地》所说极为相违。(问:为什么要这样广大、深入地思惟苦呢?答:思苦是引生大悲之因,对众生苦认识得越深细,大悲就会修得越深广。)

  然而有人却说菩萨丝毫不应厌离生死,显然相违《菩萨地》所说。“心生恒常猛利不忍”与“不稍厌患”是完全相违的心态。由心生恒常猛利不忍,就会在自身上引发出离心,缘众生引发大悲心。也就是自己认识了生死之苦,极生厌离,那么推己及人,就能发起不忍众生遭受此苦的悲愍之心,甘愿入在生死中救拔群生。就像父亲见到爱子陷在粪坑中哀嚎呼救时,悲痛难忍,会毫不犹豫地跳入粪坑救孩子,但对父亲本人来说,始终都厌离粪坑。

  一般人智慧有限,不知道有漏乐受和舍受是苦的自性,反而视为安乐。在自己感觉很幸福、很平静的错觉中,往往会说:“不必要把佛法说成厌世的法,佛法应当安住世间。”这一点要善加辨别,如果执著有漏法是安乐,欢喜住在轮回中,则既不是小乘法,更不是大乘法,而是生生世世最为习惯的生死之法。

  丑七、以出离心为基础发起大悲之理

  【若于生死心善出离,次见有情皆自亲属,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之意趣。

  若论依循次第修心,首先应当对生死生起出离心,其次见有情都是自己往昔的亲人,现今正无有自主地漂流在生死中,为了利益他们,而主动入于三有海中。此道次第也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中观四百论)的意趣。

  【月称论师于彼释中亦详明之,如云:“由其宣说生死过患,令意怖畏求解脱者,为令决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诸苾刍,有情类中,不易可得少数有情,经于长夜流转生死,不为汝等若父若母儿女亲族随一处所。”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中详细阐明这一道理,如释中说:经由宣说生死极大过患,而令心生起怖畏、希求解脱,为使此等人决定趣入大乘而不堕于小乘寂灭,世尊便说:诸比丘,在无边有情种类中,实难找到经于长夜生死流转而不曾做过自己父母、儿女、亲友的人。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萨为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流转生死,为父母等诸亲眷属,无依无怙诸众生故,安忍跃入。

  了知世尊如是言教的密意后,菩萨为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以来流转生死、曾为自己父母亲眷、如今正漂流苦海无依无怙的一切众生,心极安忍地跃入生死海中。

  “大乘道筏”,不是仅乘载一人,而是乘载无数有情往趣涅槃彼岸的船筏。“安忍”,是指堪忍度生的辛苦而不动心;“不安忍”,是指对于众生的邪行、度生的辛苦,不能承受。

  由以上教理可知,出离心是大小乘行者共修之道,称为共中士道。对大乘行者而言,需要以出离心为基础来引发大悲。发起出离心后,有两条路可行:一、只求一己解脱生死而趣入小乘道;二、观照诸母有情的生死大苦,发起大悲,趣入大乘。

  丑八、金刚乘也以出离心为基础

  【无上密咒亦须此理,如圣天《摄行炬论》[2]云:“以此次第,应当趣入极无戏论行。其次第者,谓修行者最初当念无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乐,遍舍一切猥杂,下至王位自在,亦当修苦想。”

  不但大乘显教,无上密乘也必须以此出离心作为基础的情形,如圣天菩萨《摄行炬论》中所说:应当以如是次第趣入密宗正行——极无戏论行。其次第为:修行者最初当念无始生死的所有大苦,欣求涅槃之乐,舍离一切轮回杂染,乃至王位自在也应修作苦想。

  以上由诸多教理破除了计执“大乘人不应厌患生死”的邪分别。

  癸四、此等摄义分五:一、烦恼 二、以烦恼集业 三、十二缘起 四、出离心之量 五、往生净土与思惟苦集二谛的关系

  子一、烦恼分四:一、烦恼之总相及差别 二、烦恼生起之次第 三、能生烦恼之因缘 四、烦恼之过患

  业与烦恼是产生轮回诸苦的因缘,其中以烦恼为主要,因为:只有业而没有烦恼,就不会由爱结生;而乃至有烦恼期间,即使消尽了宿业,也会集起新业而受生。因此必须断除烦恼,这又依赖于认识烦恼的体相。

  丑一、烦恼之总相及差别

  烦恼的总相:当其产生之时便使心极不寂静。

  烦恼的类别有六根本烦恼和二十随烦恼等。本论则宣说了十根本烦恼。

  一、贪:心缘可意境随逐耽著,与所缘难以分离。

  二、嗔:于不可意境生恚恼心、粗猛心,于所缘境思作无义。

  三、慢:缘内外法的高下好恶使心高举,高相随转。

  四、无明:心中不明了四谛、业果、三宝的自性。

  五、疑:对四谛、业果、三宝等犹豫不定。

  六、坏聚见:缘五蕴执为我及我所的恶见。坏是无常,聚是众多。将多体、无常的五蕴计为常、一、自在之我的恶见,称为坏聚见。

  七、边执见:执著“我”是常或断的恶见。

  八、见取见:将坏聚见、边执见、邪见中的任何一种以及执持此见的五蕴视为殊胜的恶见。

  九、戒取见:将戒禁和戒禁所依的五蕴视为能净罪恶、能脱烦恼、能离生死的恶见。

  十、邪见:有增益和损减二类,包括执著无前后世、无业果、无三宝等,以及执著自在天、自性等是众生之因等的恶见。

  丑二、烦恼生起之次第

  以无明不知五蕴真实体相,而妄执五蕴是“我”,又由我执生起贪著自方、嗔恚他方等一切烦恼。《释量论》云:“有我知有他,执嗔自他分,与此等系属,生一切过失。”

  

  丑三、能生烦恼之因缘

  《本地分》中讲述了能生烦恼的六种因缘:所依、所缘、猥杂、言教、串习及作意。

  一、所依:八识田中的烦恼随眠或种子。

  二、所缘:能随顺引生烦恼的境界已经现前。

  三、猥杂:与恶友交往,受其恶习、恶见感染。

  四、言教:听闻种种世间不正言教。

  五、串习:数数串习不断。

  六、作意:心中虚妄增益可爱相、不可爱相等。

  其中,烦恼种子、对境现前、非理作意这三者是引生烦恼不可缺少的条件。

  丑四、烦恼之过患

  一、令心杂染,颠倒执取所缘。

  二、坚固随眠,令同类烦恼相续不断。

  三、于自、于他、于现生来世均造成损害。

  四、来世感得三苦、八苦等无量诸苦。

  五、远离涅槃,退失善法,衰损受用。

  六、在大众中怖畏、怯弱,心不安然。

  七、恶名流布,大师、护法、圣者呵责。

  八、临终忧悔,堕落恶趣。

  子二、以烦恼集业分二:认定所集之业 二、集业方式

  丑一、认定所集之业

  所集之业有思业与思已业二种。思业是指意业,思已业包括身语二业。依经部的观点来说,这二种业的体性是与身语有表同时而转的思。

  按照善、不善、无记三种业来说,此处所集的业是不善业和凡夫相续中存在的有漏善业。用非福业、福业、不动业三者来对应,非福业是不善业,福业是欲界所摄有漏善业,不动业是上二界所摄有漏善业。

  丑二、集业方式

  一、造集能引生死业的作者: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位以下一切凡夫。

  二、造集能引生死业的条件:乃至随我执而转,便会造集能引生死之业。

  三、造集引生死业有三种情况:(一)随萨迦…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