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P11

  ..续本文上一页[40],岂有是事反增贪。”

  像白拂般吉祥圆满的事,哪里有自己不曾值遇过的呢?但其结果却是,贪欲不仅没有得满足,反而增长了。

  如果依靠享乐能使贪欲饱足,那么我们都是轮回中的常客,已经反复尝试过所有受用,为什么今天见到种种妙欲时,仍然情不自禁呢?因此,我们应当觉悟:以受离贪,永无可能。唯有修解脱道,才能出离轮回苦海。应当坚定自己出离轮回的志愿。

  【“岂有昔未多经苦?”

  哪里有往昔自己未曾多次受过的忧苦呢?

  众生遭受忧苦时异常可怜,但过后就好了伤疤忘了疼,转而又去追逐贪欲了。

  【“众生无欲能饱满。”

  没有一个众生是通过受用妙欲而使贪欲满足的。

  各位可以观察,以纵欲的方式能否降低贪欲。总是达到了要求后,还想追求更好更多,休息不下来。

  【“无有情腹未曾卧。”

  没有一个有情的腹中自己不曾住过。

  众生从无始至今已受生无数次,只要是胎生,每一次受生都要入母胎,而任何一位有情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所以说“无有情腹未曾卧”。

  以下总结:

  【“然何生死不离贪。”

  虽然往昔轮回的苦乐都曾一一经历过,但是在经过了那么多的生死之后,仍然没有远离贪爱。

  “何生死”指任何一种生死,“不离贪”是不离开贪爱,这就指出了生死最大的特征是一个“贪”字。

  【应如是思。

  应当先牢记这些文句,然后心中按句义反复认真思惟。

  戌五、须感受极为难忍的无边业苦

  【又如《除忧经》说而思极能厌离。

  再按照《除忧经》所说的内容来思惟,能令心对轮回极生厌离。

  “极能厌离”是指按照以下句义思惟的效果。

  【如云:“数于地狱中,所饮诸烊铜,虽大海中水,非有尔许量。”

  如《除忧经》所说:多次受生在地狱时所喝过的沸腾的烊铜水,即使大海里的水也没有如此大的量。

  如果为了治病而需要喝一年苦涩的中药,我们都会生起厌离,不愿接受,更何况是喝超过太平洋水量的烊铜水,后者所须感受的痛苦远胜前者。为什么还不出离这样的轮回呢?

  各位可以观想:一个山谷当中充满烊铜水,这个量有多少?再往外扩展,整个四川、整个中国都充满烊铜水,这个量又有多大?而这些都是自己过去世所受用过的。由此可见,轮回有多么漫长,其中所须感受的痛苦确实没有尽头。

  【“生诸犬豕中,所食诸不净,其量极超过,须弥山王量。”

  在轮回中投生为狗、猪时所吃过的不净物,堆积起来已远远超过须弥山王。

  我们都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轮回有何安乐可言,难道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吗?为什么还没受够,还想继续在生死当中这样受用下去呢?

  【“又于生死中,由离诸亲友,所泣诸泪滴,非海能为器。”

  此外,在无始轮回中,我们每一生都曾有过自己的亲友,而且最终都要生离死别。每一生中因离别而流下的泪水若汇聚起来,即便大海也难以容纳。

  我们都希望和亲友永远团聚,不愿分离。但是,如果轮回当中真有永恒的安乐,为什么最终要生离死别呢?由此可见轮回无常的苦相。轮回本来毫无实义可言,这是令人深感悲哀的。今后若仍不学解脱道,往后不知又要流下多少离别泪。

  【“由互相斗诤,积所截头首,如是高耸量,出过梵世间。”

  从无始至今的无量生世中,为了争夺财富、权势、女人,我们参加过无数次的斗争,在每一生中,因斗争而被割截的头颅堆积起来的高度,可以超过梵天。

  想一想,如果我们连被切断一根手指的痛苦都难以忍受,更何况是断头的痛苦。想像有这么一座轮回的历史纪念馆,里面堆积的是自己前世被砍断的头颅,脸上还残留着惨死时的表情,而这些头颅堆得比天还高。既然我们已曾反复经受如此难忍的无边业苦,为何还这样痴迷而不愿出离呢?

  【“为虫极饥虚,所啖诸土粪,于大乳海中,充满极高盛。”

  堕为小虫时,因极度饥饿所吃的泥土与粪便,若收集起来,倒入大海中,可以填满整个大乳海[41],而且比海面还要高出许多。

  如果我们仍然痴迷不悟、贪著生死,恐怕万劫千生中还要吃更多的土粪。

  《新婆沙论》中说:有一比丘能回忆自己过去五百生中堕在饿鬼道时的情景。这位比丘回忆当时所受的饥渴病苦时,浑身流汗,深心恐怖忧恼。于是,他放下一切轮回中的事业,长时精进修学,后来证得预流果。又有一位比丘,能回忆自己过去五百世中堕入地狱的情景。每当他一回想起所受的地狱痛苦时,全身毛孔便会流血,以致身体、衣服臭秽不堪,每天都要沐浴、洗衣。

  《五母子经》中也有一则公案:往昔有一位沙弥,七岁时出家得道,他能知道前世的事情。因此,他很感叹地说:我这个身体,连累了五位母亲为我悲伤苦恼。当我做第一位母亲的儿子时,邻居家也生了儿子,唯独我短命,母亲见邻家的孩子长大,想到自己的孩子若还健在,也该有这么大了,就异常伤心;做第二位母亲的孩子时,我又是早年夭折。母亲一见别人给孩子喂奶,内心就很痛苦;做第三位母亲的儿子时,我十岁便死了。母亲见到别人家小孩吃饭的模样很像我,心里就难受;做第四位母亲的孩子时,我还未娶妻就死了,母亲见到和我同龄的人娶妻,心里也悲伤;现在是第五世,我七岁便出家了,每当母亲想起我不在家时,心里就悲伤。我一想起生死轮回是如此痛苦,就鞭策自己精进修道。

  归纳:生死之中一切极其难忍的无边业苦,都是基于轮回辗转投胎的缘故。认识轮转生死的苦恼之后,就应当发心出离轮回苦海,精勤修习解脱道。

  戌六、忆念往昔无量好坏之身悉皆虚耗而精勤于菩提道

  【如是又如《华严经》云:“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诸欲。”

  这又如《华严经》所说:你应当忆念为了轮回中的小安乐,已经白白浪费了曾经得到过的所有身体。现在应当一心寻求菩提,通过止恶行善来摧灭种种贪欲。

  “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诸欲”是指色声香味触五欲,即轮回中的小安乐,包括名位、财富、受用、异性等。“徒耗”是无意义地虚耗。“诸身前边际”,即从今生一直往前推到无始,也就是今生之前的所有身。

  “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诸欲”:“今求菩提”是指人生目标的改变,即以往愚痴,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求得五欲而努力,现在则一心寻求菩提,这是智慧的抉择。“具禁戒”是具足禁行[42]。“由禁摧诸欲”的“欲”是指贪欲,贪欲是生死流转的根源。

  我们应当观察,是否从前的所有生命全都浪费了?我们的精力是否用在追求和享受五欲上?比如,今生为了追求饮食、财富、功名、异性等受用,昼夜不断地努力。为什么我们会把身心虚耗在这上面呢?就是因为认为这里有自己想求得的安乐。但是果真有安乐吗?实际上,贪爱只会引起后后的痛苦,并无实义。所以,曾经付出的努力都没有得到过任何大义,一切身都是被无意义地浪费了。这样一衡量,就能明白以往的路都是歧途。以前是随顺贪欲、放纵贪欲,而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尽自心最大的能力,通过禁行摧伏贪欲这一生死流转的根源,而解脱轮回的结生相续。因此,生命的目的和行为,从此将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未能承事恒沙佛,未从佛闻如是语。”

  你应当忆念:为了追求五欲,从前的一切身都已白白浪费了。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当中,自己也曾值遇过恒河沙数的诸佛出世,但是由于贪著五欲而未曾承事,也未能在诸佛面前听闻这样的法语。

  追求五欲就是这样障碍我们的菩提道。我们可以反观自己的一生,是不是为了享受五欲而浪费了今生大好的时光。由于贪执五欲而障碍自己在善知识前听闻正法,不能以依教奉行来承事师长。这就是无义虚耗人身。依此类推,是否往昔无数的身都已虚耗?在这多生累世中,我们从来没有为求菩提、求解脱而努力过,而是在长夜生死当中,追逐五欲,枉受辛苦,如今为何还不醒悟呢?

  因此,如果不能辨明生死道与解脱道,人心便无法寻求、摄取真实的解脱义利,所以这一念出离心确实是解脱道的命根。如果不能真实生起出离心,我们整个身心就会被卷入五欲的狂澜中,那么,即便再活数亿生也没有意义。所以不如当下发起求解脱心,在解脱道上修一分法行,人生才有实义。

  【谓尽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诳,领受无量无义大苦。如前唐捐无量色身,皆当忆念,若后仍不策励勤修,更当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厌离。

  应当常常思惟:三有中的一切盛事都具有欺骗的性质,为此我们往昔已经领受了无数无意义的大苦。此生之前已浪费了无量色身,今后若仍不改变这种追求三有盛事的动机与行为方式,而努力勤修解脱,那么往后无量生中必定还是老戏重演。思惟这个道理之后,使自心生起猛利的厌离。

  “尽所得三有盛事”:包括三有中一切圆满兴盛的事,即周遭看似繁华美丽的轮回世界、你心目中所羡慕的那些美好的事物。

  “悉皆欺诳”:一切都是欺骗人的虚妄之法。因为如果本质符合外表,这是真实;相反,外现的是安乐之相,而本质却是苦,这就是欺诳。对此各位当以智慧看破,即应…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