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P12

  ..续本文上一页观察思惟:轮回中看似圆满、欢乐之法,是否真实呢?自己认为世间有永远的幸福,但真能永恒吗?自以为具有很大意义的事,是否真有实义呢?对此如果不能辨别清楚,就必定会被假相欺骗,身心会被贪欲牵引,而将精力用在追求三有盛事上,结果便是“领受无量无义大苦”。也就是由于贪爱、求取而将引生无数无意义的大苦。如果受苦能有真实利益,那么这个苦也受得还有意义。但是,为追求五欲而受苦,不但得不到丝毫善果,而且还似飞蛾扑火,只是枉受焚身之苦。因此,万万不可一错再错,应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再误入歧途。

  戌七、以如是修行感受生起之量以及依古德教言行持之理

  【慬哦瓦云:“觉沃敦巴[43],从无始来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犹如今日,故须策励。”

  慬哦瓦尊者说:觉沃敦巴!无始以来不论我们曾经受过何种身,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修过大乘正法。这确实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因此要鞭策自己呀!

  比如,世尊本生[44]做萨埵王子时,见到母虎饥饿逼切,要吃小虎崽充饥。当时,只有新鲜温热的血肉才能救母虎。萨埵王子决定舍身饲虎,心想:“我在久远以来的生死当中,虽曾无数次舍过身体,但都是无意义地虚耗,或者是为贪欲,或者是为嗔恚,或者是为愚痴,从不曾为法捐躯。今天遇到福田,为何不能舍身救济饥苦呢?”以如此思惟,而使王子的生命获得了大义。

  我们应当在这样辨清有意义与无意义的人生后,鞭策自己一心投入正法。比如,心中思惟:无始以来,为求五欲曾虚耗过无数生命,从来不曾听闻过像《入行论》这样殊胜的菩提心法,现在有机会听闻,就应当珍惜努力。或者放生时,心里忆念:无始以来,为了贪嗔痴虚耗过无数生命,现在虽然寒冷,但是能以自己的身体救护一条生命,这是最有意义的。所以,应当尽自己的力量来完成放生。应当像这样思惟,来激发自己行善的动力。

  【又如桑朴瓦云:“此生死中须多仰覆[45],此于心中实觉不安。”

  又如桑朴瓦所说:不能再堕入生死中了,一旦堕入,就要无数次地受生善恶趣,上下浮沉,一想起此事,心中就觉得不安。

  只要还没有出离生死,今后必定还要无数次地受生善恶趣,因此一想起流转的大苦,心里就应该有危机感,不能放逸、逍遥。

  【乃至未能起心如此,须勤思惟,纵起亦当恒常修习。

  只要还没有真实生起厌离轮回一切快乐的心,就必须精勤地思惟。纵然已经生起,也应当持续不断地修习,在此处不能放松,因为它是解脱道之命根的缘故。

  总结第二无饱足过患:

  理证:贪欲(有法)以享受无法满足,因为是一种遇缘而增长的性质。

  比喻:大海以水无法满足,明镜以影像无法满足,虚空以风无法满足,烈火以薪柴无法满足,谷响以声音无法满足,干渴以盐水无法满足。

  这些都是描述不满足而增长的相。换句话说,往大海里灌水,海水只会越来越增长,不可能使海面不动、降低乃至使大海干涸。或者在烈火中投入薪柴,投得越多,火势只会越旺。其它依此类推。《毗奈耶经》说:整个大地的高山、大海都变成珍宝,凡夫的贪欲也没有满足之时。如果能以智慧观察到贪欲是遇缘增长的自性,就会觉悟:通过纵欲绝不可能满足贪欲,反而只会越来越滋长欲渴之苦。

  酉三、数数舍身过患

  【数数舍身过患者,如云:“一一身体诸骨聚,超过几多须弥峰。”谓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烂坏,多于须弥。

  第三,数数舍身的过患,就像《亲友书》所说:每一位有情每一次受身的骨骸,如果不腐烂坏散,堆积起来可以超过多少座的须弥山。

  我们每一次舍身转世时,都给世界留下了一具尸体。如果将这些尸体保存下来,一具具排列开来,可以充满整个中国。如此思惟生死之相,就会觉得轮回毫无安乐可言。

  总结第三数数舍身过患:

  理证:五蕴身(有法)已舍过无数次,因为轮回无始,蕴身没有初际的缘故。

  比喻:就像果树的果实不断掉落。

  酉四、数数结生过患分三:一、标明出处 二、以教理遮除错解 三、明彼修行之理

  戌一、标明出处

  【数数结生过患者,如云:“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

  第四,数数结生的过患,就像《亲友书》所说:虽然取大地土做成像柏子那样小的泥丸,以一粒泥丸代表一位母亲,这样大地泥土可以全部取尽,但是母亲的数量却无法数尽。

  戌二、以教理遮除错解

  先说错解:

  【昔诸先觉解释此义,谓一有情为母之量,此非正义。

  往昔先觉将“母边际”的意义解释为:一位有情累世曾经做过自己母亲的数量。比如,某甲在我的前五世、前七十世等做过我的母亲,这样一直往前数,此人曾无数次做过我母亲。但是,这样解释并非论文的本义。

  再以教证遮除:

  【即此释中引经文云:“诸苾刍,譬如有人,从此大地执取诸丸,量如柏子,作是数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诸苾刍,此大地泥速可穷尽,然诸人母展转非尔。”是显自母及彼母等母转次第。

  《亲友书释》当中引用了一段经文说:诸比丘,比如有人取大地土搓成像柏子那样大的泥丸。每搓一粒泥丸时,都说:“这是我母亲”,放下后又取另一粒说:“这是我母亲的母亲”,又取一粒说:“这是我母亲母亲的母亲”,这样一直数下去,大地的泥土可以穷尽,但是诸人母亲往前的相续却不能穷尽。这段经文明显是在显示:自己的母亲以及母亲的母亲等辗转的次第,而不是一位有情曾做过自己母亲的数量。

  下面是以理破斥:

  【此论亦说母边际故。

  而且《亲友书》原文是说“母边际”。所谓“边际”是对相续而安立的,即某一相续的起点和终点叫做初际和后际,所以应当这样解释。

  戌三、明彼修行之理

  有人问:思惟这个道理为什么就会厌患轮回呢?

  【此成厌患因之理者,如《四百论》云:“若时虽一果,初因非可见,见一亦增多,尔时何不畏。”

  这个道理之所以成为厌离轮回之因,理由就像《四百论》所说:就算是一个果,它最初的因也无法见到。如果把一个果的因追溯上去,可以增多至于无量,想到这里,为何还不畏惧呢?

  比如,对于现前的身体,若去推求它的因,就知道它是自己的识依托父精母血,经过孕育而有的。也就是以母亲的一点血为种子,渐渐孕育后才有了现在的身体。所以这个身体的因,有一分是来自母亲。而母亲的血又是从何而来呢?推求其因,是从母亲的身体所出,而母亲的身体又源自外祖母的血,外祖母的血又是依靠曾外祖母的血孕育长大而有。这样一直往前观察,追溯这个身体的根源,根本找不到尽头。由此可见,这个身体确实是无始相续而来,有着和轮回同等年龄的演变历史,而轮回当中任何一法都是如此。就如同不知从远古何时开始,由种子变成西瓜,西瓜又出瓜子,瓜子又发芽长成西瓜,西瓜又孕有瓜子,这样相续不断而有了今天的一个西瓜,所以推求其因,确实找不到最初的起点。

  再来推究众生的结生相续:现在这个五蕴是果,它不可能无因而生,否则就有常有和常无的过失,也不可能是不随顺因生,所以必定是心识脱离前面的蕴身之后,和父精母血结合,才有这一个蕴身。既然有前一世蕴身最后的灭,也就有前一世蕴身最初的生,因为无生的法是不可能有灭的。由此再推前一世蕴身的出生,同样必定是前二世的蕴身与识分离之后,和父精母血结合而有,这样就推出有前二世的蕴身存在。如此一直往前推,便可知道我们这个蕴身是由前前的蕴身数数辗转而来。

  【其《释》亦云:“此显由诸难可度量稠林相续,令极难行生死大野,常应厌患,随顺于此,当如理修。”如此当知。

  月称菩萨的《四百论释》也说:“这一颂是显示,由有情以难以计算的、密集的无明相续,导致其奔走于极其难行的生死大旷野中。对此生死总体的苦相,应当常常厌患出离,随顺于此出离心,应当如理修习。”所以应该这样理解。

  “令极难行”,是说明生死历程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过苦。无始以来辗转至今,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苦恼、艰辛和血汗,为何会是这样旷劫的苦难呢?根子就是以无明为因,由它相续不断地引起三苦、八苦等无量苦恼。应从这里看到“无明”为害之大。

  《辨中边论》说:“覆障及安立,将导摄圆满,三分别受用,引起并连缚,现前苦果故,唯此恼世间,三二七杂染,由虚妄分别。”从无始无明开始,众生便相续不断地被无明覆障,以种种安立受生后世的种子,又以业牵引而不自在地入胎,再由名色摄持三有的五蕴身,又由六处使名色的分位圆满,再由分别所境之后,由受用种种苦乐果报,再由引起后有,又由连结后世,再由使后有现前,又由生死现前苦果,如此周而复始相续不断地逼恼众生,使众生在生死旷野中一步步艰难地行走。这个五蕴的相续是众苦的依处,始终和三苦相连,即每一刹那不是…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