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察思惟:輪回中看似圓滿、歡樂之法,是否真實呢?自己認爲世間有永遠的幸福,但真能永恒嗎?自以爲具有很大意義的事,是否真有實義呢?對此如果不能辨別清楚,就必定會被假相欺騙,身心會被貪欲牽引,而將精力用在追求叁有盛事上,結果便是“領受無量無義大苦”。也就是由于貪愛、求取而將引生無數無意義的大苦。如果受苦能有真實利益,那麼這個苦也受得還有意義。但是,爲追求五欲而受苦,不但得不到絲毫善果,而且還似飛蛾撲火,只是枉受焚身之苦。因此,萬萬不可一錯再錯,應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再誤入歧途。
戌七、以如是修行感受生起之量以及依古德教言行持之理
【慬哦瓦雲:“覺沃敦巴[43],從無始來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猶如今日,故須策勵。”】
慬哦瓦尊者說:覺沃敦巴!無始以來不論我們曾經受過何種身,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修過大乘正法。這確實是千載難逢的良機,因此要鞭策自己呀!
比如,世尊本生[44]做薩埵王子時,見到母虎饑餓逼切,要吃小虎崽充饑。當時,只有新鮮溫熱的血肉才能救母虎。薩埵王子決定舍身飼虎,心想:“我在久遠以來的生死當中,雖曾無數次舍過身體,但都是無意義地虛耗,或者是爲貪欲,或者是爲嗔恚,或者是爲愚癡,從不曾爲法捐軀。今天遇到福田,爲何不能舍身救濟饑苦呢?”以如此思惟,而使王子的生命獲得了大義。
我們應當在這樣辨清有意義與無意義的人生後,鞭策自己一心投入正法。比如,心中思惟:無始以來,爲求五欲曾虛耗過無數生命,從來不曾聽聞過像《入行論》這樣殊勝的菩提心法,現在有機會聽聞,就應當珍惜努力。或者放生時,心裏憶念:無始以來,爲了貪嗔癡虛耗過無數生命,現在雖然寒冷,但是能以自己的身體救護一條生命,這是最有意義的。所以,應當盡自己的力量來完成放生。應當像這樣思惟,來激發自己行善的動力。
【又如桑樸瓦雲:“此生死中須多仰覆[45],此于心中實覺不安。”】
又如桑樸瓦所說:不能再墮入生死中了,一旦墮入,就要無數次地受生善惡趣,上下浮沈,一想起此事,心中就覺得不安。
只要還沒有出離生死,今後必定還要無數次地受生善惡趣,因此一想起流轉的大苦,心裏就應該有危機感,不能放逸、逍遙。
【乃至未能起心如此,須勤思惟,縱起亦當恒常修習。】
只要還沒有真實生起厭離輪回一切快樂的心,就必須精勤地思惟。縱然已經生起,也應當持續不斷地修習,在此處不能放松,因爲它是解脫道之命根的緣故。
總結第二無飽足過患:
理證:貪欲(有法)以享受無法滿足,因爲是一種遇緣而增長的性質。
比喻:大海以水無法滿足,明鏡以影像無法滿足,虛空以風無法滿足,烈火以薪柴無法滿足,谷響以聲音無法滿足,幹渴以鹽水無法滿足。
這些都是描述不滿足而增長的相。換句話說,往大海裏灌水,海水只會越來越增長,不可能使海面不動、降低乃至使大海幹涸。或者在烈火中投入薪柴,投得越多,火勢只會越旺。其它依此類推。《毗奈耶經》說:整個大地的高山、大海都變成珍寶,凡夫的貪欲也沒有滿足之時。如果能以智慧觀察到貪欲是遇緣增長的自性,就會覺悟:通過縱欲絕不可能滿足貪欲,反而只會越來越滋長欲渴之苦。
酉叁、數數舍身過患
【數數舍身過患者,如雲:“一一身體諸骨聚,超過幾多須彌峰。”謂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爛壞,多于須彌。】
第叁,數數舍身的過患,就像《親友書》所說:每一位有情每一次受身的骨骸,如果不腐爛壞散,堆積起來可以超過多少座的須彌山。
我們每一次舍身轉世時,都給世界留下了一具屍體。如果將這些屍體保存下來,一具具排列開來,可以充滿整個中國。如此思惟生死之相,就會覺得輪回毫無安樂可言。
總結第叁數數舍身過患:
理證:五蘊身(有法)已舍過無數次,因爲輪回無始,蘊身沒有初際的緣故。
比喻:就像果樹的果實不斷掉落。
酉四、數數結生過患分叁:一、標明出處 二、以教理遮除錯解 叁、明彼修行之理
戌一、標明出處
【數數結生過患者,如雲:“雖將地丸如柏子,數母邊際未能盡。”】
第四,數數結生的過患,就像《親友書》所說:雖然取大地土做成像柏子那樣小的泥丸,以一粒泥丸代表一位母親,這樣大地泥土可以全部取盡,但是母親的數量卻無法數盡。
戌二、以教理遮除錯解
先說錯解:
【昔諸先覺解釋此義,謂一有情爲母之量,此非正義。】
往昔先覺將“母邊際”的意義解釋爲:一位有情累世曾經做過自己母親的數量。比如,某甲在我的前五世、前七十世等做過我的母親,這樣一直往前數,此人曾無數次做過我母親。但是,這樣解釋並非論文的本義。
再以教證遮除:
【即此釋中引經文雲:“諸苾刍,譬如有人,從此大地執取諸丸,量如柏子,作是數雲: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諸苾刍,此大地泥速可窮盡,然諸人母展轉非爾。”是顯自母及彼母等母轉次第。】
《親友書釋》當中引用了一段經文說:諸比丘,比如有人取大地土搓成像柏子那樣大的泥丸。每搓一粒泥丸時,都說:“這是我母親”,放下後又取另一粒說:“這是我母親的母親”,又取一粒說:“這是我母親母親的母親”,這樣一直數下去,大地的泥土可以窮盡,但是諸人母親往前的相續卻不能窮盡。這段經文明顯是在顯示:自己的母親以及母親的母親等輾轉的次第,而不是一位有情曾做過自己母親的數量。
下面是以理破斥:
【此論亦說母邊際故。】
而且《親友書》原文是說“母邊際”。所謂“邊際”是對相續而安立的,即某一相續的起點和終點叫做初際和後際,所以應當這樣解釋。
戌叁、明彼修行之理
有人問:思惟這個道理爲什麼就會厭患輪回呢?
【此成厭患因之理者,如《四百論》雲:“若時雖一果,初因非可見,見一亦增多,爾時何不畏。”】
這個道理之所以成爲厭離輪回之因,理由就像《四百論》所說:就算是一個果,它最初的因也無法見到。如果把一個果的因追溯上去,可以增多至于無量,想到這裏,爲何還不畏懼呢?
比如,對于現前的身體,若去推求它的因,就知道它是自己的識依托父精母血,經過孕育而有的。也就是以母親的一點血爲種子,漸漸孕育後才有了現在的身體。所以這個身體的因,有一分是來自母親。而母親的血又是從何而來呢?推求其因,是從母親的身體所出,而母親的身體又源自外祖母的血,外祖母的血又是依靠曾外祖母的血孕育長大而有。這樣一直往前觀察,追溯這個身體的根源,根本找不到盡頭。由此可見,這個身體確實是無始相續而來,有著和輪回同等年齡的演變曆史,而輪回當中任何一法都是如此。就如同不知從遠古何時開始,由種子變成西瓜,西瓜又出瓜子,瓜子又發芽長成西瓜,西瓜又孕有瓜子,這樣相續不斷而有了今天的一個西瓜,所以推求其因,確實找不到最初的起點。
再來推究衆生的結生相續:現在這個五蘊是果,它不可能無因而生,否則就有常有和常無的過失,也不可能是不隨順因生,所以必定是心識脫離前面的蘊身之後,和父精母血結合,才有這一個蘊身。既然有前一世蘊身最後的滅,也就有前一世蘊身最初的生,因爲無生的法是不可能有滅的。由此再推前一世蘊身的出生,同樣必定是前二世的蘊身與識分離之後,和父精母血結合而有,這樣就推出有前二世的蘊身存在。如此一直往前推,便可知道我們這個蘊身是由前前的蘊身數數輾轉而來。
【其《釋》亦雲:“此顯由諸難可度量稠林相續,令極難行生死大野,常應厭患,隨順于此,當如理修。”如此當知。】
月稱菩薩的《四百論釋》也說:“這一頌是顯示,由有情以難以計算的、密集的無明相續,導致其奔走于極其難行的生死大曠野中。對此生死總體的苦相,應當常常厭患出離,隨順于此出離心,應當如理修習。”所以應該這樣理解。
“令極難行”,是說明生死曆程一刹那也沒有離開過苦。無始以來輾轉至今,這一路走來,充滿了苦惱、艱辛和血汗,爲何會是這樣曠劫的苦難呢?根子就是以無明爲因,由它相續不斷地引起叁苦、八苦等無量苦惱。應從這裏看到“無明”爲害之大。
《辨中邊論》說:“覆障及安立,將導攝圓滿,叁分別受用,引起並連縛,現前苦果故,唯此惱世間,叁二七雜染,由虛妄分別。”從無始無明開始,衆生便相續不斷地被無明覆障,以種種行安立受生後世的種子,又以業識牽引而不自在地入胎,再由名色攝持叁有的五蘊身,又由六處使名色的分位圓滿,再由觸分別所境之後,由受受用種種苦樂果報,再由愛引起後有,又由取連結後世,再由有使後有現前,又由生死現前苦果,如此周而複始相續不斷地逼惱衆生,使衆生在生死曠野中一步步艱難地行走。這個五蘊的相續是衆苦的依處,始終和叁苦相連,即每一刹那不是…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