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40],豈有是事反增貪。”】
像白拂般吉祥圓滿的事,哪裏有自己不曾值遇過的呢?但其結果卻是,貪欲不僅沒有得滿足,反而增長了。
如果依靠享樂能使貪欲飽足,那麼我們都是輪回中的常客,已經反複嘗試過所有受用,爲什麼今天見到種種妙欲時,仍然情不自禁呢?因此,我們應當覺悟:以受離貪,永無可能。唯有修解脫道,才能出離輪回苦海。應當堅定自己出離輪回的志願。
【“豈有昔未多經苦?”】
哪裏有往昔自己未曾多次受過的憂苦呢?
衆生遭受憂苦時異常可憐,但過後就好了傷疤忘了疼,轉而又去追逐貪欲了。
【“衆生無欲能飽滿。”】
沒有一個衆生是通過受用妙欲而使貪欲滿足的。
各位可以觀察,以縱欲的方式能否降低貪欲。總是達到了要求後,還想追求更好更多,休息不下來。
【“無有情腹未曾臥。”】
沒有一個有情的腹中自己不曾住過。
衆生從無始至今已受生無數次,只要是胎生,每一次受生都要入母胎,而任何一位有情都曾做過自己的母親,所以說“無有情腹未曾臥”。
以下總結:
【“然何生死不離貪。”】
雖然往昔輪回的苦樂都曾一一經曆過,但是在經過了那麼多的生死之後,仍然沒有遠離貪愛。
“何生死”指任何一種生死,“不離貪”是不離開貪愛,這就指出了生死最大的特征是一個“貪”字。
【應如是思。】
應當先牢記這些文句,然後心中按句義反複認真思惟。
戌五、須感受極爲難忍的無邊業苦
【又如《除憂經》說而思極能厭離。】
再按照《除憂經》所說的內容來思惟,能令心對輪回極生厭離。
“極能厭離”是指按照以下句義思惟的效果。
【如雲:“數于地獄中,所飲諸烊銅,雖大海中水,非有爾許量。”】
如《除憂經》所說:多次受生在地獄時所喝過的沸騰的烊銅水,即使大海裏的水也沒有如此大的量。
如果爲了治病而需要喝一年苦澀的中藥,我們都會生起厭離,不願接受,更何況是喝超過太平洋水量的烊銅水,後者所須感受的痛苦遠勝前者。爲什麼還不出離這樣的輪回呢?
各位可以觀想:一個山谷當中充滿烊銅水,這個量有多少?再往外擴展,整個四川、整個中國都充滿烊銅水,這個量又有多大?而這些都是自己過去世所受用過的。由此可見,輪回有多麼漫長,其中所須感受的痛苦確實沒有盡頭。
【“生諸犬豕中,所食諸不淨,其量極超過,須彌山王量。”】
在輪回中投生爲狗、豬時所吃過的不淨物,堆積起來已遠遠超過須彌山王。
我們都靜下心來問一問自己:輪回有何安樂可言,難道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嗎?爲什麼還沒受夠,還想繼續在生死當中這樣受用下去呢?
【“又于生死中,由離諸親友,所泣諸淚滴,非海能爲器。”】
此外,在無始輪回中,我們每一生都曾有過自己的親友,而且最終都要生離死別。每一生中因離別而流下的淚水若彙聚起來,即便大海也難以容納。
我們都希望和親友永遠團聚,不願分離。但是,如果輪回當中真有永恒的安樂,爲什麼最終要生離死別呢?由此可見輪回無常的苦相。輪回本來毫無實義可言,這是令人深感悲哀的。今後若仍不學解脫道,往後不知又要流下多少離別淚。
【“由互相鬥诤,積所截頭首,如是高聳量,出過梵世間。”】
從無始至今的無量生世中,爲了爭奪財富、權勢、女人,我們參加過無數次的鬥爭,在每一生中,因鬥爭而被割截的頭顱堆積起來的高度,可以超過梵天。
想一想,如果我們連被切斷一根手指的痛苦都難以忍受,更何況是斷頭的痛苦。想像有這麼一座輪回的曆史紀念館,裏面堆積的是自己前世被砍斷的頭顱,臉上還殘留著慘死時的表情,而這些頭顱堆得比天還高。既然我們已曾反複經受如此難忍的無邊業苦,爲何還這樣癡迷而不願出離呢?
【“爲蟲極饑虛,所啖諸土糞,于大乳海中,充滿極高盛。”】
墮爲小蟲時,因極度饑餓所吃的泥土與糞便,若收集起來,倒入大海中,可以填滿整個大乳海[41],而且比海面還要高出許多。
如果我們仍然癡迷不悟、貪著生死,恐怕萬劫千生中還要吃更多的土糞。
《新婆沙論》中說:有一比丘能回憶自己過去五百生中墮在餓鬼道時的情景。這位比丘回憶當時所受的饑渴病苦時,渾身流汗,深心恐怖憂惱。于是,他放下一切輪回中的事業,長時精進修學,後來證得預流果。又有一位比丘,能回憶自己過去五百世中墮入地獄的情景。每當他一回想起所受的地獄痛苦時,全身毛孔便會流血,以致身體、衣服臭穢不堪,每天都要沐浴、洗衣。
《五母子經》中也有一則公案:往昔有一位沙彌,七歲時出家得道,他能知道前世的事情。因此,他很感歎地說:我這個身體,連累了五位母親爲我悲傷苦惱。當我做第一位母親的兒子時,鄰居家也生了兒子,唯獨我短命,母親見鄰家的孩子長大,想到自己的孩子若還健在,也該有這麼大了,就異常傷心;做第二位母親的孩子時,我又是早年夭折。母親一見別人給孩子喂奶,內心就很痛苦;做第叁位母親的兒子時,我十歲便死了。母親見到別人家小孩吃飯的模樣很像我,心裏就難受;做第四位母親的孩子時,我還未娶妻就死了,母親見到和我同齡的人娶妻,心裏也悲傷;現在是第五世,我七歲便出家了,每當母親想起我不在家時,心裏就悲傷。我一想起生死輪回是如此痛苦,就鞭策自己精進修道。
歸納:生死之中一切極其難忍的無邊業苦,都是基于輪回輾轉投胎的緣故。認識輪轉生死的苦惱之後,就應當發心出離輪回苦海,精勤修習解脫道。
戌六、憶念往昔無量好壞之身悉皆虛耗而精勤于菩提道
【如是又如《華嚴經》雲:“汝應憶念爲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諸欲。”】
這又如《華嚴經》所說:你應當憶念爲了輪回中的小安樂,已經白白浪費了曾經得到過的所有身體。現在應當一心尋求菩提,通過止惡行善來摧滅種種貪欲。
“汝應憶念爲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諸欲”是指色聲香味觸五欲,即輪回中的小安樂,包括名位、財富、受用、異性等。“徒耗”是無意義地虛耗。“諸身前邊際”,即從今生一直往前推到無始,也就是今生之前的所有身。
“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諸欲”:“今求菩提”是指人生目標的改變,即以往愚癡,一切所作所爲都是爲了求得五欲而努力,現在則一心尋求菩提,這是智慧的抉擇。“具禁戒”是具足禁行[42]。“由禁摧諸欲”的“欲”是指貪欲,貪欲是生死流轉的根源。
我們應當觀察,是否從前的所有生命全都浪費了?我們的精力是否用在追求和享受五欲上?比如,今生爲了追求飲食、財富、功名、異性等受用,晝夜不斷地努力。爲什麼我們會把身心虛耗在這上面呢?就是因爲認爲這裏有自己想求得的安樂。但是果真有安樂嗎?實際上,貪愛只會引起後後的痛苦,並無實義。所以,曾經付出的努力都沒有得到過任何大義,一切身都是被無意義地浪費了。這樣一衡量,就能明白以往的路都是歧途。以前是隨順貪欲、放縱貪欲,而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盡自心最大的能力,通過禁行摧伏貪欲這一生死流轉的根源,而解脫輪回的結生相續。因此,生命的目的和行爲,從此將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汝應憶念爲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未能承事恒沙佛,未從佛聞如是語。”】
你應當憶念:爲了追求五欲,從前的一切身都已白白浪費了。在如此漫長的時間當中,自己也曾值遇過恒河沙數的諸佛出世,但是由于貪著五欲而未曾承事,也未能在諸佛面前聽聞這樣的法語。
追求五欲就是這樣障礙我們的菩提道。我們可以反觀自己的一生,是不是爲了享受五欲而浪費了今生大好的時光。由于貪執五欲而障礙自己在善知識前聽聞正法,不能以依教奉行來承事師長。這就是無義虛耗人身。依此類推,是否往昔無數的身都已虛耗?在這多生累世中,我們從來沒有爲求菩提、求解脫而努力過,而是在長夜生死當中,追逐五欲,枉受辛苦,如今爲何還不醒悟呢?
因此,如果不能辨明生死道與解脫道,人心便無法尋求、攝取真實的解脫義利,所以這一念出離心確實是解脫道的命根。如果不能真實生起出離心,我們整個身心就會被卷入五欲的狂瀾中,那麼,即便再活數億生也沒有意義。所以不如當下發起求解脫心,在解脫道上修一分法行,人生才有實義。
【謂盡所得叁有盛事,悉皆欺诳,領受無量無義大苦。如前唐捐無量色身,皆當憶念,若後仍不策勵勤修,更當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厭離。】
應當常常思惟:叁有中的一切盛事都具有欺騙的性質,爲此我們往昔已經領受了無數無意義的大苦。此生之前已浪費了無量色身,今後若仍不改變這種追求叁有盛事的動機與行爲方式,而努力勤修解脫,那麼往後無量生中必定還是老戲重演。思惟這個道理之後,使自心生起猛利的厭離。
“盡所得叁有盛事”:包括叁有中一切圓滿興盛的事,即周遭看似繁華美麗的輪回世界、你心目中所羨慕的那些美好的事物。
“悉皆欺诳”:一切都是欺騙人的虛妄之法。因爲如果本質符合外表,這是真實;相反,外現的是安樂之相,而本質卻是苦,這就是欺诳。對此各位當以智慧看破,即應…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