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P14

  ..续本文上一页调伏阿笈摩》[48]云:“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此颂有一段缘起。往昔,舍卫城有四位商人,各有所好。一位好积财,一位好建房屋,一位喜欢与亲友聚会,一位沉迷于养生术。世尊对应他们所求的轮回盛事,宣说了以下四句:积聚的最后际是消散,崇高的最后际是堕落,聚会的最后际是别离,有生的最后际是死亡。

  世尊宣说这四类有为法的边际,是表示一切有为法都同以坏灭为结局,全无坚固自性。因此,在三有中本无真正的安乐。世人执著三有盛事而不肯放下,就是因为没有见到苦的真谛。

  总结第五不断从高处堕下之苦:

  理证:有情(有法)将不断升沉,由惑业力必须在三有中不自在地流转故。

  比喻:如同水车。

  酉六、无伴过患

  【无伴过患者。

  第六,无伴过患,就是生来死去无依无怙的忧苦。

  【如云:“若能了知如是过,愿取三福灯光明,独自当趣虽日月,难破无边黑暗中。”

  如同《亲友书》所说:假如你能认识生死的过患,那么愿你尽有生之年,努力摄取三种福德的光明,不然在死亡来临时,便须独自走入连日月光明也难以照亮的无明黑暗中。

  这是劝诫世人,应当趁现在得人身、具有思惟能力的这一段时间,依靠教法精勤思惟,尽快破除内心存在的无明黑暗,否则,将来必定还要陷在无明黑暗中。

  以下解释此颂的相关词句。

  【了知过者,谓当了知如前所说,须如是死,愿取福光。

  “了知过患”,就是应当了知如前文所说必须如是而死,而愿摄取三福光明。

  【三种福者,谓三门善事,或施所生等三种善事。

  “三种福”有两种解释:一是身善、口善、意善;二是施所生福、戒所生福、修所生福。

  以六度而言,前二度对应前两种福,后四度——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可以归摄在修所生福当中。这些是生死路上真正的光明,没有这些光明,生死之际将一片漆黑。

  【无边黑暗者,谓无明黑暗。

  “无边黑暗”是指内心的无明。由于茫然不见所知法的真相,因此是黑暗。

  【无伴而趣者,如《入行论》云:“独生此一身,俱生诸骨肉,坏时尚各散,何况余亲友。生时独自生,死时还独死,他不取苦分,何须作障亲。”

  “无伴而趣往后世”,即如《入行论》所说:独自一身漂零,俱生的骨肉身躯,死时尚且要散离,何况是身外的亲友眷属。生时是独自生,死时还独自死,他人并不能取受自己的一分苦。既然如此,何需对解脱作障碍的亲友呢?

  这是说在生死之际别无依恃,只有靠自己努力修法,才能度过。《无量寿经》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凡夫在生死之际,孤身来、孤身去,苦乐都要自己承受,无人替代得了。生死路上是各自随业漂流,所以执著亲友相伴,对解脱没有任何利益。为何不趁强健时努力修行,除此之外还能依靠什么呢?

  总结第六无伴过患:

  理证:有漏蕴身(有法)注定是无伴而死,因为为业所牵各奔东西的缘故。

  比喻:如同各自搭乘开往东方和西方的火车。

  未二、六苦归摄为三种之理

  【如是六苦总摄为三,谓于生死中无保信处,受彼安乐终无饱期,无始而转。初中有四:一、于所得身不可保信[49]者,谓身数数舍;二、作诸损益[50]不可保信者,谓无决定;三、于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谓高下变易;四、于诸共住不可保信者,谓无伴而往。

  如是六苦可归纳为三:一、生死之中无保信处;二、受用生死中的快乐,终究没有饱足之时;三、从无始而流转。

  第一,“于生死中无保信处”又有四种:一、所得的身不可保信,也就是身数数舍。从今生往前看,无数世的身体都弃舍不见了,可见身是靠不住的;二、作损害作利益不可保信,也就是怨亲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三、得到盛事不可保信,也就是高下变易,任何盛事都终成衰败;四、共住不可保信,也就是终归无伴而往赴后世。我们虽然暂时依靠因缘能和亲友共住,但最终由别离的法性,需要孤独地趣往后世。

  综合以上四方面就能看到,在轮回里没有任何可信赖的法。我们以前一直都把安乐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身体、世间盛事、亲友的共住和扶亲除怨上,实际上这些本不可信赖。只要是属于轮回的现象,就都像浮云一样不可靠,这是有漏法本身的性相。

  《随念三宝经释》说:“一般,依止此种彼种的诸有漏有为法,最终无不灭尽,所以虽然获得转轮王、帝释、梵天的王政,却没有依止,纵然获得者自己没有放弃对它的希求,但从所得角度而言,必定成为无有依止或不可取。圣法并非如此,如果依止者自己不舍弃圣法,圣法不能作为依止或依赖之处,何时何处也不可能。”知道这个真相之后,应当皈依四谛法,从自己内心中寻找真正的实义。

  【第三者,谓数数结生,展转受生不见边际。

  第三,“无始而转”,是说众生从无始以来由无明力辗转结生,从今生往前追溯,见不到最初受生的边际。

  或者往未来看,只要不认识轮回受生的根源而修法对治,就不会息灭受生,而见不到受生的后边际。

  【如是总摄亦当思惟。

  对于以上把六苦总摄为三种的义理,也应当多作思惟。

  午三、思惟三苦分二:一、依广大行派 二、依甚深见派

  【第三,修三苦者。

  “修三苦”,即思惟三苦之理。

  未一、依广大行派分七:一、坏苦 二、苦苦 三、行苦 四、从三种受中生烦恼之理 五、从烦恼中生苦之理 六、须从三受中以三观遮止之理 七、标明出处

  申一、坏苦

  【谓譬如极热或疮或痈[51],若于其上洒以冷水,似为安乐,于生死中所有乐受,若坏灭时,还起众苦,故名坏苦。

  如同在严重发炎的热疮或热痈上洒上冷水时,所生起似为安乐的感受,生死中的所有乐受就像这样,一旦坏灭时,还会生起众多痛苦,因此称为坏苦。

  【此复非惟其受,即此相应余心、心所及为所缘诸有漏境,皆是坏苦。

  而且,不但是乐受本身,包括与乐受相应的其余心王、心所,以及所缘的诸有漏境等,都是坏苦。

  比如:嚼口香糖时,会有香甜、清新的乐受。这个乐受不可能独立出现,它需要由众多因缘和合才能产生。其中,色法方面,包括能引起乐受的所缘有漏境——口香糖,又有身根、舌根,还有根依的舌头、牙齿等;心法方面,除了受心所之外,还有和它同时相应的四种遍行心所——思心所、触心所、想心所、作意心所,以及心王——舌识和意识等。这些都是坏苦。

  归纳坏苦:

  体相:流转生死者所有的有漏乐受,在坏灭时将引起其它众苦。

  释词:产生和安住时似乎安乐,而坏灭时能产生痛苦,所以叫坏苦。

  差别[52]:在某时能产生痛苦的乐受,以及与此乐受相应的心王、心所,还有生起乐受之因的所缘有漏法。

  举例:总的来说就是一切有漏乐受。比如,天热时吃西瓜、吹凉风,身体劳累时躺下来休息。

  须知,此中所说的坏苦不是指变坏时的苦受,而是指乐受和相应的心王、心所及所缘境。

  申二、苦苦

  【又如热痈逼切,触[53]热水等变异触[54]时,起极楚痛。如是当知,苦受随才生起,便能触恼或身或心,故名苦苦。譬如肾痛。

  又比如热痈发炎痛苦逼切难忍,又遇到热水等能变异触时,便会生起剧烈的疼痛。由此应当知道,苦受才一生起,就能触恼身心,所以叫苦苦。比如肾痛。

  【此复如前,非惟其受。

  和前面的坏苦一样,不但是苦受本身,还包括与苦受相应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缘的诸有漏境,都是苦苦。

  归纳苦苦:

  体相:刚产生时,就对身心作逼恼的受。

  释词:这种受刚产生以及安住时,就对身心产生逼恼(苦的作用),而且体性是苦,所以叫苦苦,也就是以苦为苦的意思。

  差别:刚一产生便能生苦的苦受,以及与此苦受相应的心王、心所,还有生受之因的所缘有漏法。

  举例:总的就是一切苦受。比如,死亡、遭遇车祸。

  申三、行苦

  【又如热痈,俱未触会二触之时,有漏舍受,为诸粗重之所随逐,故名行苦。

  又像热痈在没有触到冷水和热水等时,没有明显的苦、乐受那样,有漏的舍受为诸粗重所随逐的缘故,称为行苦。

  舍受有善、恶、无记三种,善的舍受中又分有漏和无漏。此处所说的舍受排除了无漏舍受,因为无漏舍受不属于苦谛。

  【此亦如前,非惟其受。

  和前面两者一样,不但是舍受本…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