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P15

  ..续本文上一页身,还包括与舍受相应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缘的诸有漏境,都是行苦。

  以下再说明行苦之相。观察的对象是有漏五取蕴,观察的角度有二:一、五取蕴随惑业力而转,以迁流为苦相;二、由五取蕴能生众苦,以粗重所随为苦相。

  【此由先业、烦恼自在而转,故名为苦。

  由于五取蕴是全无自在地唯一随着先前业和烦恼的力量而转,所以称为苦。

  《三藏法数》说:“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常不安稳故也。”有漏法随业惑而转,因此必定有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得刹那安稳,故为苦。比如,射出去的箭,在飞行过程中,由于被动能推动,每一刹那都不由自主地向前飞行,这就是行苦。

  一切由业和烦恼所引生的五取蕴,在它的自体中,能生起一切烦恼和苦,因此“一切是遍行粗重所摄”。

  【及为能发后烦恼种所随逐故,名为遍行粗重所随。

  而且,五取蕴每一刹那都被能发后来诸苦和烦恼的种子随逐不离,所以称为遍行粗重所随。

  “遍行”即遍在五取蕴相续的每一个刹那。三界六道,上到有顶下至地狱,每一有情的五取蕴,刹那刹那都为粗重随逐。或者,无论是苦受、乐受还是舍受,都不离粗重性,所以称为“遍行粗重所随”。

  归纳行苦:

  体相:与能生烦恼及苦的粗重相应的有漏法。

  释词:由惑业力造作的五蕴,遍在一切内外诸有漏法中,因此称为遍行苦。

  差别:有漏舍受,以及与舍受相应的心王、心所,还有所缘的诸有漏境。

  举例:总的一切有漏舍受都是行苦。比如,痈没有遇到冷、热两种触时的状态。

  由于凡夫一切时不离苦、乐、舍三受,而这三种受,与受相应的一切心、心所,以及当时所缘的诸有漏境(如自己内在的根和根依、外在的色法等五境),都是苦的自性,因此总的就说“有漏皆苦”。

  再看“为能发后烦恼种所随逐故”此句的涵义。五取蕴是由业和烦恼所造,一直是随着先业和烦恼的力量而运转。另一方面,五取蕴中安住有能发后来烦恼和苦的种子或功能,所以一触及到相应的外缘,就立即引发贪、嗔、痴等烦恼,而随着烦恼就造有漏业,造成后来的众苦。因此,后来的一切惑、业、苦,都是由五取蕴中随逐有烦恼种子而引发的。

  申四、从三种受中生烦恼之理

  【如是若起乐受,贪欲增长;若起苦受,嗔恚增长;苦乐俱非,随粗重身,则于无常执为常等,愚痴增长。

  由于五取蕴被烦恼种子所跟随,因此如果生起乐受,以乐受为缘,贪欲便会增长;如果生起苦受,以苦受为缘,嗔恚就会增长;如果是不苦不乐的平庸舍受,那么随着这个粗重身,就会对无常性执为常等,而增长愚痴。

  “等”字包括对苦执为乐、对不净执为净、对无我执为我,加上对无常执为常,就是常、乐、我、净四种颠倒。

  由此可见凡夫平日的状态,不是欢喜就是忧,要么就是愚痴。不修解脱道,决定逃不出烦恼,毫无清净可言。身心稍得乐受,便立即生起贪欲。比如,一尝到味道鲜美的菜,马上就生起贪欲,筷子不停地往盘子里伸。又比如一受到别人吹捧,就心花怒放,露出幸福的笑脸。凡夫就是如此地不自在。在悦意境现前时,根、境接触时,便生起乐受,由乐受马上就引起贪欲,心里便生希求之心。这就是因乐受而随增贪欲。

  相反,在不悦意境现前时,稍有苦受,便心生恼怒。所以,要让凡夫发脾气非常简单,因为他的心粗重随逐,早就埋好了炸弹,只要制造一点不悦意的境界,作为导火线,马上就会勃然大怒。比如,骂他两句,瞪他一眼,或者在他家门口泼点脏水,不懂对治的人决定会由苦受而立即随增嗔恚。

  有人想:我在不苦不乐时,没有贪也没有嗔,这时会有什么烦恼呢?实际上,虽然没有现行贪嗔,但却落在愚痴的状态中。比如,对自己有漏的五蕴身,认为它可以常存,认为它好看、干净,认为不苦不乐的状态是安乐,或者认为存在实有的我。这些都是缘五取蕴而生起颠倒执著,所以由舍受便会增长愚痴。可见,凡夫就是一天到晚烦烦恼恼。

  申五、从烦恼中生苦之理

  【其中贪欲能感当来于五趣中生等众苦。嗔于现法起忧戚等,于后法中感恶趣苦。痴于前二所感二苦随逐不舍。

  其中以贪欲三门造作有漏业,能感将来在五趣中受生等众多苦恼。以嗔心能感现前心生忧恼、口中愁叹等,由此因缘造作三门恶行,在来世中感受恶趣众苦。又在不苦不乐的舍受当中,生起四种颠倒想的痴心,由这四种痴心致使贪嗔所生的苦恼随逐不舍,没办法摆脱。

  有人问:为什么以贪能感五趣中苦,而以嗔唯感恶趣苦呢?

  答:这是由因上烦恼所起作用的差别,而导致果的差别。在贪的摄持下,可以造有漏善业和有漏恶业两种,由此分别感得善恶趣的苦恼。比如,贪求后世人天福报而作布施等,就以这一贪爱引生后世在善趣中受生、死亡等苦果;而贪求现世八法造诸恶业,就会在恶趣当中受苦。嗔恚则是损害他人的恶心,只造恶业,所以只感恶趣苦果。

  又问:为什么以愚痴会致使贪嗔所感的二苦随逐不舍呢?

  答:“愚痴”的特色是非理作意,是由这非理作意才引生并增长了贪嗔,可见愚痴是贪嗔之源,只要有愚痴存在,就舍除不了贪嗔二惑,也就舍除不掉贪嗔所感的二苦。所以说,以愚痴致使贪嗔所感二苦随逐不舍。

  举例来说,美女只是外面包了一层皮肤的活动厕所,但凡夫依靠非理作意,会把这种不净相作意成美丽洁净的假相。由此,内心就耽著在这一美丽的假相上,促使贪欲增长,这样就免不了要随这份业,感得三有生等诸苦。由这个道理,《宝性论》中说:“依于非理之作意,生起诸业及烦恼,依于业及烦恼水,生起有漏蕴处界。”

  以上两科的内容,要归摄在五取蕴的行苦性上,才能把握关要。三有中的无量诸苦,总的就是五取蕴苦。只要还存在五取蕴,再加上非理作意,就断定要源源不断地出生苦和烦恼。

  那么,现在该怎么办呢?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如理作意。《净心法要》当中说:“所有三有诸过患,自心烦恼力所生,非理作意烦恼因,如理作意能除彼。”因此,下面就宣说对治的方法。

  申六、须从三受中以三观遮止之理

  “三种观”就是观乐受是苦,观苦受如毒痈,观舍受自性是无常坏灭法。

  【故于乐受,应观为苦,灭除贪欲。

  因此,要把乐受观为苦,灭除贪欲。

  【于诸苦受,应作是思:此蕴即是众苦因缘,苦从此生,犹如毒痈[55],灭除嗔恚。

  对于苦受,要这样思惟:像这样的五取蕴本是众苦的因缘,苦从它生,就如同疼痛从毒痈生一样,由此而灭除嗔恚。

  就是要想到五取蕴本来就是生苦的法,不必要为此而生嗔,就像“是毒痈,就会出疼痛”,这是自然规律,不必要生嗔。

  【于诸舍受,应观无常、销灭为性,灭除愚痴。

  对于舍受,要观五蕴是无常性,而且是由修无我而能灭尽的自性。按这样思惟,就能灭除执五蕴是常乐我净的愚痴。

  【不于三受为三毒因。

  总之,要通过如理思惟,不让三受成为三毒之因。

  申七、标明出处

  【此如《瑜伽师地》即[56]《摄抉择》意趣而说。

  以上是按《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第61卷)的意趣而宣说的。

  未二、依甚深见派分二:一、以遍行苦造作而周遍之相 二、有漏受没有自性安乐的自体

  申一、以遍行苦造作而周遍之相

  【如负重担,随其重担当负几久,便有尔许不乐。取蕴重担亦尔,乃至执持,尔时受苦。

  如同担负重担,随着重担要担负多久,就有那么久的不安乐。取蕴重担也是如此,从最初取五取蕴开始,乃至执持五取蕴还没有舍离的期间,就一直领受苦恼。

  这是以身负重担来显示行苦的相状。

  【以此蕴中有苦、烦恼粗重安住,故为行苦。

  因为在这五取蕴中有果苦和因烦恼的无数种子安住,因此是行苦性。

  《披寻记》说:“即于其中,所有诸行,性有漏故,能随顺生现在一切烦恼,及与当来生等众苦,是故安立名粗重性。(从这有漏蕴中能随顺生起现在的一切贪嗔等烦恼,以及当来的生死病等众多苦恼,因此叫做“粗重性”。)”

  【既有此已,虽于现在苦受未生,然其无间由种种门能起众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故应于此多修厌离。

  既然已经存在了五取蕴,那么虽然现在还没有生起苦苦和坏苦,但是遇缘当即就能由种种门径引发众苦,因此行苦遍在一切苦中,而且是其余二苦(苦苦和坏苦)的根本。所以应当对此多修厌离。

  比如,身上已经长了痈,不管是浇冷水而感到舒服,还是由烤火而疼痛,或者不苦不乐,都没有舍离痈的自性。只要还存在这种自性,就会在遇到缘时,立即引发苦苦和坏苦。只有息灭痈的自性,才能不引生苦苦和坏苦。同理,有漏蕴的行苦性是其余二苦的根本。只有息灭取蕴,才能截断苦流。因此,要对五取蕴的行苦性多修厌离。

  有人问:行苦既然遍在一切苦中,为什么只说是舍受呢?

  答:《摄抉择分》中说:虽然行苦遍行在一切乐受、苦受和舍受中,但相比而言,在舍受中,这种粗重性尤为明显,因此只说:“舍受由行苦故苦”。在乐受和苦受当中,由于贪、嗔二法扰乱内心,会使得粗重苦不易明了…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