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還包括與舍受相應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緣的諸有漏境,都是行苦。
以下再說明行苦之相。觀察的對象是有漏五取蘊,觀察的角度有二:一、五取蘊隨惑業力而轉,以遷流爲苦相;二、由五取蘊能生衆苦,以粗重所隨爲苦相。
【此由先業、煩惱自在而轉,故名爲苦。】
由于五取蘊是全無自在地唯一隨著先前業和煩惱的力量而轉,所以稱爲苦。
《叁藏法數》說:“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遷流,常不安穩故也。”有漏法隨業惑而轉,因此必定有生、住、異、滅四相遷流,不得刹那安穩,故爲苦。比如,射出去的箭,在飛行過程中,由于被動能推動,每一刹那都不由自主地向前飛行,這就是行苦。
一切由業和煩惱所引生的五取蘊,在它的自體中,能生起一切煩惱和苦,因此“一切是遍行粗重所攝”。
【及爲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名爲遍行粗重所隨。】
而且,五取蘊每一刹那都被能發後來諸苦和煩惱的種子隨逐不離,所以稱爲遍行粗重所隨。
“遍行”即遍在五取蘊相續的每一個刹那。叁界六道,上到有頂下至地獄,每一有情的五取蘊,刹那刹那都爲粗重隨逐。或者,無論是苦受、樂受還是舍受,都不離粗重性,所以稱爲“遍行粗重所隨”。
歸納行苦:
體相:與能生煩惱及苦的粗重相應的有漏法。
釋詞:由惑業力造作的五蘊,遍在一切內外諸有漏法中,因此稱爲遍行苦。
差別:有漏舍受,以及與舍受相應的心王、心所,還有所緣的諸有漏境。
舉例:總的一切有漏舍受都是行苦。比如,癰沒有遇到冷、熱兩種觸時的狀態。
由于凡夫一切時不離苦、樂、舍叁受,而這叁種受,與受相應的一切心、心所,以及當時所緣的諸有漏境(如自己內在的根和根依、外在的色法等五境),都是苦的自性,因此總的就說“有漏皆苦”。
再看“爲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此句的涵義。五取蘊是由業和煩惱所造,一直是隨著先業和煩惱的力量而運轉。另一方面,五取蘊中安住有能發後來煩惱和苦的種子或功能,所以一觸及到相應的外緣,就立即引發貪、嗔、癡等煩惱,而隨著煩惱就造有漏業,造成後來的衆苦。因此,後來的一切惑、業、苦,都是由五取蘊中隨逐有煩惱種子而引發的。
申四、從叁種受中生煩惱之理
【如是若起樂受,貪欲增長;若起苦受,嗔恚增長;苦樂俱非,隨粗重身,則于無常執爲常等,愚癡增長。】
由于五取蘊被煩惱種子所跟隨,因此如果生起樂受,以樂受爲緣,貪欲便會增長;如果生起苦受,以苦受爲緣,嗔恚就會增長;如果是不苦不樂的平庸舍受,那麼隨著這個粗重身,就會對無常性執爲常等,而增長愚癡。
“等”字包括對苦執爲樂、對不淨執爲淨、對無我執爲我,加上對無常執爲常,就是常、樂、我、淨四種顛倒。
由此可見凡夫平日的狀態,不是歡喜就是憂,要麼就是愚癡。不修解脫道,決定逃不出煩惱,毫無清淨可言。身心稍得樂受,便立即生起貪欲。比如,一嘗到味道鮮美的菜,馬上就生起貪欲,筷子不停地往盤子裏伸。又比如一受到別人吹捧,就心花怒放,露出幸福的笑臉。凡夫就是如此地不自在。在悅意境現前時,根、境接觸時,便生起樂受,由樂受馬上就引起貪欲,心裏便生希求之心。這就是因樂受而隨增貪欲。
相反,在不悅意境現前時,稍有苦受,便心生惱怒。所以,要讓凡夫發脾氣非常簡單,因爲他的心粗重隨逐,早就埋好了炸彈,只要製造一點不悅意的境界,作爲導火線,馬上就會勃然大怒。比如,罵他兩句,瞪他一眼,或者在他家門口潑點髒水,不懂對治的人決定會由苦受而立即隨增嗔恚。
有人想:我在不苦不樂時,沒有貪也沒有嗔,這時會有什麼煩惱呢?實際上,雖然沒有現行貪嗔,但卻落在愚癡的狀態中。比如,對自己有漏的五蘊身,認爲它可以常存,認爲它好看、幹淨,認爲不苦不樂的狀態是安樂,或者認爲存在實有的我。這些都是緣五取蘊而生起顛倒執著,所以由舍受便會增長愚癡。可見,凡夫就是一天到晚煩煩惱惱。
申五、從煩惱中生苦之理
【其中貪欲能感當來于五趣中生等衆苦。嗔于現法起憂戚等,于後法中感惡趣苦。癡于前二所感二苦隨逐不舍。】
其中以貪欲叁門造作有漏業,能感將來在五趣中受生等衆多苦惱。以嗔心能感現前心生憂惱、口中愁歎等,由此因緣造作叁門惡行,在來世中感受惡趣衆苦。又在不苦不樂的舍受當中,生起四種顛倒想的癡心,由這四種癡心致使貪嗔所生的苦惱隨逐不舍,沒辦法擺脫。
有人問:爲什麼以貪能感五趣中苦,而以嗔唯感惡趣苦呢?
答:這是由因上煩惱所起作用的差別,而導致果的差別。在貪的攝持下,可以造有漏善業和有漏惡業兩種,由此分別感得善惡趣的苦惱。比如,貪求後世人天福報而作布施等,就以這一貪愛引生後世在善趣中受生、死亡等苦果;而貪求現世八法造諸惡業,就會在惡趣當中受苦。嗔恚則是損害他人的惡心,只造惡業,所以只感惡趣苦果。
又問:爲什麼以愚癡會致使貪嗔所感的二苦隨逐不舍呢?
答:“愚癡”的特色是非理作意,是由這非理作意才引生並增長了貪嗔,可見愚癡是貪嗔之源,只要有愚癡存在,就舍除不了貪嗔二惑,也就舍除不掉貪嗔所感的二苦。所以說,以愚癡致使貪嗔所感二苦隨逐不舍。
舉例來說,美女只是外面包了一層皮膚的活動廁所,但凡夫依靠非理作意,會把這種不淨相作意成美麗潔淨的假相。由此,內心就耽著在這一美麗的假相上,促使貪欲增長,這樣就免不了要隨這份業,感得叁有生等諸苦。由這個道理,《寶性論》中說:“依于非理之作意,生起諸業及煩惱,依于業及煩惱水,生起有漏蘊處界。”
以上兩科的內容,要歸攝在五取蘊的行苦性上,才能把握關要。叁有中的無量諸苦,總的就是五取蘊苦。只要還存在五取蘊,再加上非理作意,就斷定要源源不斷地出生苦和煩惱。
那麼,現在該怎麼辦呢?只有一條出路,就是如理作意。《淨心法要》當中說:“所有叁有諸過患,自心煩惱力所生,非理作意煩惱因,如理作意能除彼。”因此,下面就宣說對治的方法。
申六、須從叁受中以叁觀遮止之理
“叁種觀”就是觀樂受是苦,觀苦受如毒癰,觀舍受自性是無常壞滅法。
【故于樂受,應觀爲苦,滅除貪欲。】
因此,要把樂受觀爲苦,滅除貪欲。
【于諸苦受,應作是思:此蘊即是衆苦因緣,苦從此生,猶如毒癰[55],滅除嗔恚。】
對于苦受,要這樣思惟:像這樣的五取蘊本是衆苦的因緣,苦從它生,就如同疼痛從毒癰生一樣,由此而滅除嗔恚。
就是要想到五取蘊本來就是生苦的法,不必要爲此而生嗔,就像“是毒癰,就會出疼痛”,這是自然規律,不必要生嗔。
【于諸舍受,應觀無常、銷滅爲性,滅除愚癡。】
對于舍受,要觀五蘊是無常性,而且是由修無我而能滅盡的自性。按這樣思惟,就能滅除執五蘊是常樂我淨的愚癡。
【不于叁受爲叁毒因。】
總之,要通過如理思惟,不讓叁受成爲叁毒之因。
申七、標明出處
【此如《瑜伽師地》即[56]《攝抉擇》意趣而說。】
以上是按《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第61卷)的意趣而宣說的。
未二、依甚深見派分二:一、以遍行苦造作而周遍之相 二、有漏受沒有自性安樂的自體
申一、以遍行苦造作而周遍之相
【如負重擔,隨其重擔當負幾久,便有爾許不樂。取蘊重擔亦爾,乃至執持,爾時受苦。】
如同擔負重擔,隨著重擔要擔負多久,就有那麼久的不安樂。取蘊重擔也是如此,從最初取五取蘊開始,乃至執持五取蘊還沒有舍離的期間,就一直領受苦惱。
這是以身負重擔來顯示行苦的相狀。
【以此蘊中有苦、煩惱粗重安住,故爲行苦。】
因爲在這五取蘊中有果苦和因煩惱的無數種子安住,因此是行苦性。
《披尋記》說:“即于其中,所有諸行,性有漏故,能隨順生現在一切煩惱,及與當來生等衆苦,是故安立名粗重性。(從這有漏蘊中能隨順生起現在的一切貪嗔等煩惱,以及當來的生死病等衆多苦惱,因此叫做“粗重性”。)”
【既有此已,雖于現在苦受未生,然其無間由種種門能起衆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故應于此多修厭離。】
既然已經存在了五取蘊,那麼雖然現在還沒有生起苦苦和壞苦,但是遇緣當即就能由種種門徑引發衆苦,因此行苦遍在一切苦中,而且是其余二苦(苦苦和壞苦)的根本。所以應當對此多修厭離。
比如,身上已經長了癰,不管是澆冷水而感到舒服,還是由烤火而疼痛,或者不苦不樂,都沒有舍離癰的自性。只要還存在這種自性,就會在遇到緣時,立即引發苦苦和壞苦。只有息滅癰的自性,才能不引生苦苦和壞苦。同理,有漏蘊的行苦性是其余二苦的根本。只有息滅取蘊,才能截斷苦流。因此,要對五取蘊的行苦性多修厭離。
有人問:行苦既然遍在一切苦中,爲什麼只說是舍受呢?
答:《攝抉擇分》中說:雖然行苦遍行在一切樂受、苦受和舍受中,但相比而言,在舍受中,這種粗重性尤爲明顯,因此只說:“舍受由行苦故苦”。在樂受和苦受當中,由于貪、嗔二法擾亂內心,會使得粗重苦不易明了…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