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P20

  ..续本文上一页境后,内心与所缘境难以分离。

  因此贪是以染著为相。比如,贪执某人时,几天不见,就开始耽著,一心盼望相聚,无法平静;见面之后,又恋恋不舍,不愿分离。诸如此类,便是贪烦恼之相。

  【嗔者,谓缘诸有情及苦苦具——谓刀杖荆刺等,发恚恼心,发粗猛心,于彼诸境思作无义[72]

  嗔的所缘是有情、苦受以及能生苦受的器具——刀杖荆棘等。

  嗔的体相是对有情、苦受或者造成苦受的器具生起恚恼之心,生起粗猛之心,对这些与自己意愿相违的所缘境,内心想作损害。

  比如,心里想着仇敌如何损害自己,而生起了嗔恚心与粗猛心,想报复仇敌;或者荆棘刺伤脚时,对荆棘生起了恚恼心,想铲除荆棘。我们平时身心稍有苦受,或者外境稍有干扰时,马上就会发脾气,这是缘苦受生起的恚恼之心。

  【慢者,谓依止萨迦耶见,缘内外之高下好恶,令心高举,高相随转。

  慢的所依是萨迦耶见,慢的所缘是内有情法、外色法的高下好恶,慢的体相是高举。总之,慢是依止萨迦耶见,心缘内外法的高下好坏,令内心高举,外露高傲之相。

  平常,如果自身的相貌、智慧、种姓、口才或者外在资具、眷属等超胜别人时,自己的心就会抬得很高,眼神、动作、语言等也流露出高傲之相,这就是我慢。而在自己与对方平等以及不如对方时,内心仍然高举,不能低下,也是慢烦恼现行。起我慢的原因就是执著我、我所,如果没有我见,就不会有自他的对比,也就不会令心高举,因此慢的所依是萨迦耶见。

  【无明者,谓于四谛业果三宝自性,心不明了,染污无知。

  无明就是对四谛、业果以及三宝的自性,心里不明了,是以染污、无知为体相。

  《俱舍论颂疏》说:“无明为体,烦恼不净,名为染污。于境不悟,故曰无知。”

  本论在共下士、共中士道中,是依据唯识以下的观点安立无明的体相,所以上文也是按照大小乘共同教法的意义,安立无明之相。当然,上上中观宗等安立无明是内心不知无我空性。

  【疑者,谓缘谛等三法,念其有耶无耶,是耶非耶。

  疑就是缘四谛、业果和三宝自性等三法,犹豫到底有或没有、是对还是不对。

  疑的所缘,广义而言,即一切所知,此处特指谛等三法——四谛、业果和三宝自性。

  疑的体相是犹豫,即无法确定是有是无或者是对是错,心想:四谛是有,还是无?四谛是真实成立,还是不成立?

  【坏聚见者,谓缘取蕴计我、我所,染慧为性,我、我所见。

  坏聚见是计五取蕴为我和我所的我见与我所见。坏聚见的体相是一种染污慧。

  坏聚见的所缘是我和我所,而我又是缘五取蕴所起的一种妄相。就, 像在, 黄昏时,把花绳(五蕴)当作了是蛇(我)一样。

  以下解释坏、聚的意义。

  【其中坏是无常,聚是众多。为欲显此所见之事惟是无常、非一之法,全无常一补特伽罗,故为立名曰坏聚见。

  其中“坏”是指五蕴刹那生灭的无常,“聚”是指由色、受、想、行、识等众多法组成,说明非一。为了显示所见到的其实只是无常、非一的法,完全没有常一的补特伽罗,所以立名为“坏聚见”。

  顾名思义,坏聚见就是妄计坏灭、集聚之法为常一之我的见。

  【边执见者,谓缘萨迦耶见所执之我,计为常恒,或见断灭,无从此没,结生当来,染慧为性。

  边执见有二种:把萨迦耶见所执的“我”,当作是常恒不变的,这是常见;或者见“我”是断灭,认为从此世死亡后没有结生,这是断见。这两种见都是以染污慧为体性。

  比如,有的外道认为:虽然今生的五蕴会灭,转成下一世新的五蕴,但“我”始终不会变易,一直从前世到今生,又从今生到后世,如人换房,房子可以换,但人不会变,这是常见。相反,现代的断灭论者认为:人死如灯灭,呼吸一停止,“我”就消灭,这是断见。总之,执著“我”是常、是断,都是落在一边,称为边执见。

  以下见取见和戒禁取见都是把某种法执为最殊胜的见,见取见是执著某种邪见为最殊胜,戒禁取见是执著某种邪的戒禁为最殊胜,它们都是以染污慧为体性。

  【见取者,谓缘萨迦耶见、边见、邪见,三中随一,及彼所依——见者之蕴,执为最胜,染慧为性。

  见取见是把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三者之中任何一种,以及此见的所依——见者的五蕴,执取为最殊胜,以染污慧为体性。

  “彼见所依——见者之蕴”:“见者”即执这种见的人,比如,执著常我边见的人就是执常见者,此常见的所依就是此人的五蕴。如果我们崇奉某种见,就会将此见持有者的五蕴,也视为最高尚、最殊胜。比如,有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满足自我、张扬自我”,如果认为这种萨迦耶见以及此见解所依的五蕴很殊胜,这就是见取见的烦恼相。

  【戒禁取者,谓缘坏戒可舍之戒,及诸行状轨则、身语定转所有邪禁,及缘彼等所依之蕴,见为能净罪恶、能解烦恼、能出生死,染慧为性。

  此段分二层分析:一、戒禁取见是取什么为殊胜?二、什么是取殊胜?

  一、戒禁取见是取什么为殊胜?

  戒禁取见的所缘有三种,即戒、禁行和所依蕴。

   “禁行”:“诸行状轨则、身语定转所有邪禁”,包括禁止与行持二者,即对外在身语的行为,什么应当舍、什么应当取,如是抉择而行持。“行状”指外在身体的服饰姿势,比如,印度有些外道,身披兽皮,颈戴人骨鬘,单足独立;“轨则”指效仿猪、狗等行为轨则,比如学猪叫、学猪走、学猪的行为;“身语定转”指规定身体和语言必须如是而行;“邪”是不正确。

  “所依之蕴”:戒和禁行所依的五蕴。

  二、什么是取殊胜?

  随计为清净、解脱、出离,认为以这种戒禁能够清净罪恶、解脱烦恼、出离生死。比如,裸形外道认为通过全身赤裸涂灰、禁语等苦行可以获得涅槃。

  又比如,在上世纪末,曾经流行一种气功,认为每天演练一套类似体操的动作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超出三界、解脱轮回。这种执著特定动作能解脱轮回,是至高无上清净之法,认为练功者清净了罪恶,最为殊胜,就是戒禁取见。

  【邪见者,谓谤无前世后世及业果等,或计自在及胜性[73]等为众生因,染慧为性。

  邪见可分为增益见与损减见二种,损减见即有见为无的见解,增益见即无见为有的见解。损减见是诽谤没有前后世、业果等(包括四谛、三宝等),增益见是认为自在天、自性等(包括上帝、真主、四大等)是众生之因,以染污慧为自性。

  自在天派认为常法自然遍知的大自在天思惟之后,创造了一切世间。数论外道安立二十五谛,承许常法自性是产生其余二十三种变异现象的因,这些都不符合实际状况,只是增益的邪见。

  【此十烦恼,是如《集论》、《瑜伽师地》、《释五蕴论》[74]所出而说。

  标明出处:这十种烦恼的体相,是按照《集论》、《瑜伽师地论》、《释五蕴论》而宣说。

  以下根据《成唯识论》宣说二十种随烦恼。

  申二、二十种随烦恼分三:一、十种小随烦恼 二、二种中随烦恼 三、八种大随烦恼

  二十种随烦恼当中,前十种是小随烦恼,中间二种是中随烦恼,后八种是大随烦恼。

  前面忿等十种烦恼纯粹是恶性,独自生起,范围很小,所以名小随烦恼;无惭、无愧二种随烦恼通于一切恶性,范围比较宽泛,所以名中随烦恼;掉举等八种心所通于不善、无记,遍于一切染心,所以名大随烦恼。

  酉一、十种小随烦恼

  1、云何为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

  什么是忿?所缘是现前不饶益境,即对自己不作饶益或者作损害的对境。缘此不饶益境怒不可遏、激愤而发,是忿的体相。

  以下宣说忿的作用:

  能障不忿,执杖为业。

  因为忿与不忿相违,两者不可能同时现前,故忿会障碍不忿,而且不对治忿烦恼,任它生起,会坚固随眠,导致以后会进一步现行同类烦恼。

  “执杖”:在忿烦恼的驱使下,不由自主地拿刀枪、棍棒等武器伤害对方。以下再进一步解释“执杖”。

  谓怀忿者,多发暴恶,身表业故。

  心怀忿怒的人大多数会发起暴恶的身表业,身体会表现出暴恶的表情、动作、行为等。《瑜伽师地论》说:“若嗔恚缠,能令面貌惨烈奋发,说名为忿。”

  2、云何为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

  什么是恨?首先生起忿怒,在忿发作以后,一直心怀旧恶,不肯舍弃,由于一直记着旧恶不能宽容对方,导致无法解开彼此怨结。《瑜伽师地论》说:“内怀怨结,故名为恨。”

  能障不恨,热恼为业。

  以现前作用而言,一生起恨就障碍了不恨;以后续作用而言,如果对恨不加以对治,一忆起对境或者一遇境缘,就无法不现起怨恨。生起恨时,内心燥热恼怒。

  谓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

  心怀怨恨之人被仇恨的情绪左右,不能容忍对方,由此内心恒时生起热恼。所以,恨别人对自己毫无利益,心怀怨恨,首先伤害自己,烧坏自己的身心,所以不对治相续中的烦恼,又怎能得到安乐?

  3、云何为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

  什么是覆?唯恐暴露…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