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P19

  ..续本文上一页楞严经》上讲到的第四禅无闻比丘,妄称自己已证圣果。在天报穷尽,衰相现前时,谤阿罗汉,由此身遭后有,直堕阿鼻。

  因此,要思考:只修习有漏禅定能否避免堕落呢?有漏定不同于证空慧,并不能对治苦因烦恼,息灭五取蕴,因此仍然要随惑业而转,无力遮止生死迁流。

  可是不了解这一真相的人,总是想维持住轮回的安定与美好。其实,有漏法本是不坚固注定变坏的法,任你如何维持也不可能转变成坚固的自性。因此,为维持世间盛事所付出的努力,都只是付诸东流,毫无实义。

  巳三、摄义

  学人思惟轮回苦时,要在通达苦苦和坏苦之后,进一步致力于思惟行苦。如果只停留在苦苦和坏苦的认识上,就难以发起普厌三有的心。因此本论特别强调说:如果对于生死取蕴的自性,没有生起真实厌离,那么真实的求解脱心就没有发生之处。

  行苦的相状用比喻来描述,就像大海中即将沉溺的商主;又像被大水无情冲走的孩子;又像手脚被缚将堕悬崖的人;又像注定要被敌人杀害的俘虏;又像刹车失灵随时会车毁人亡的车辆。

  观察轮回中的一切法,就像一辆辆刹车失灵的小车,无法自控地随业迁流,而终归毁灭。凡夫俗子不修解脱道,都无力掌握自己的身心,完全只是随着烦恼和业而转。像世上的男女老少都是刹车失灵的“车子”,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最终就变成了一具具的尸体。不但是人,连天上的星星最终也要一颗颗地殒灭。事实上,任何受烦恼和业力支配的法,不论外在多么清净、安乐,实际上只是苦性的法,结局只有坏灭,堕入苦中。

  兰仁巴大师曾经说:就像污秽制成的物品,不论外在的形色多么漂亮,其性质仍然是污秽之物,所以不能以表面形状的美丑作为理由,而对它产生好丑之心。同样的道理,烦恼和业造就的法,不论是好或坏,自性都是无常。因此,对这类法要生起厌离。

  只要还处在轮回的状况中,行苦就遍在流转的每一个刹那上。行苦本是五取蕴的体性。受其控制,辗转地起惑造业,由惑业力而受生诸趣,这就是生生死死的轮回。在思惟认识之后,就像对传染病患者和他的衣服都会恐惧一样,对轮回中的任何好坏之法,上至梵天和无色界都同生畏惧。《四百论》说:“诸智畏善趣,等同那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遍皆无。”

  总之不论在轮回的高低何处,都同等以苦为性,是苦的轮转,无法脱离。所以,轮回并不是什么安乐洲,而只是火坑、罗刹洲、牢狱,完全没有得乐的机会。《正法念住经》说:“地狱以烈火逼恼,饿鬼以饥渴逼恼,旁生以互相啖食逼恼,人类以寿命短促逼恼,非天以斗诤逼恼,诸天以放逸逼恼。轮回犹如针尖,何时也不得安乐。”《宝性论》中说:“轮回生死无始际,众生流转于五道,犹如粪秽无香气,五道之中无安乐。”莲花生大士说:“轮回中如针尖许的安乐也没有,即使有一点,也只是变苦而已。”《瑜伽师地论》说:“又无漏界中,一切粗重诸苦永断,是故唯此是胜义乐,当知所余一切是苦。”

  

  中士道•发起求解脱心的方便

  ◎思惟集谛

  

  

  卯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分四:一、连结文 二、烦恼发生之理 三、彼集业之理 四、死殁及结生之理

  【第二由集谛门思惟流转生死次第分三:一、烦恼发生之理;二、彼集业之理;三、死殁及结生之理。

  从集谛来思惟流转生死分三个步骤:一、烦恼产生的方式;二、以烦恼造集种种有漏业的道理;三、死没以及结生的道理。

  辰一、连结文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总别诸苦,厌患生死意欲出离,便当观察其因,念云如是生死以何为因。

  思苦就是一一思惟五趣或六趣总的三苦、六苦、八苦,以及每一趣特别的苦;思惟到量时,认识到生死唯是苦性,法尔就会引发厌患,一心想出离生死;这时就会观察生死诸苦的因,寻思究竟什么是生死之因。

  若以“思苦”、“厌离”、“察因”六个字归摄此句,前后关系便可一目了然,即前前是因,后后是果。由思苦生起厌离,有了厌离心,自然就会观察苦因。以此为动机就会转入由集谛思惟流转生死的前后次第。

  辰二、烦恼发生之理分三:一、生死之因,以烦恼为主 二、应当善巧了知烦恼 三、抉择烦恼发生之理

  【今初

  巳一、生死之因,以烦恼为主

  【成办生死之因,虽俱须惑业,然以烦恼而为上首[62]

  导致生死的因,虽然必须具备烦恼和业两个条件,但二者之中,又以烦恼为主要。

  从反面观察。

  【若无烦恼,虽有宿业超诸量数[63],然如种子,若无润泽及其土等,定不发芽。如是诸业缺俱有缘[64],亦定不能发苦芽故。

  如果没有烦恼,虽然具有不可计数的宿业,但没有能力感果,如同种子如果没有水的润泽以及土壤、阳光等助缘,决定不能发芽。同样,诸业如果缺少俱有缘,也决定不能发起苦芽。

  从正面观察。

  【又若有烦恼,纵无宿业,无间新集,取后有故。

  又如果具有烦恼,纵然没有宿业,也可以由烦恼立即积集起新的有漏业而取后有。

  以下引教证成立。

  【如是亦如《释量论》云:“超度诸有[65][66],非余业[67]能引[68],灭尽俱有[69]故。”

  如是,就如《释量论》所说:阿罗汉断尽了三有烦恼,其相续中所余的宿业不会引生后有,因为已灭尽了俱有缘——烦恼。

  【又云:“若有爱,仍当出生故。”

  《释量论》又说:“如果相续中还有爱取,仍然会出生能引后有的业。”因此会由造集新的有漏业而取后有。

  小结:生死之因,以烦恼为主,因为如果没有烦恼,纵然有业也不可能引苦,相反只要有烦恼,纵然没有宿业,也能集新业而取后有。

  如此便明了,断集与了脱生死的重点唯一是对治烦恼。只要断除烦恼,也就灭尽了引发生死苦报的功能。

  巳二、应当善巧了知烦恼

  【是故开示烦恼对治极为重要。此复赖于先知烦恼,故于烦恼应当善巧。

  因此,开示烦恼的对治极为重要。而这又需要先了解烦恼,所以对烦恼的体相、生起次第、因和过患等,应当完全了解。

  “于烦恼应当善巧”,即内心现起烦恼时,能清晰地认识到“这是贪”、“这是慢”、“这是邪见”等等。由此可见,是以在自心上认识为善巧,而不是以词句上能记能说为善巧。

  巳三、抉择烦恼发生之理分四:一、正明烦恼 二、如何生起之次第 三、能生烦恼之因 四、烦恼的过患

  【此中分四:一、正明[70]烦恼;二、如何生起之次第;三、烦恼之因;四、烦恼过患。

  午一、正明烦恼分二:一、烦恼总相 二、烦恼别相

  【今初

  未一、烦恼总相

  【烦恼总相[71]者,如《集论》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极不静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续极不静起,是烦恼相。”谓若何生,令心相续,极不寂静。

  烦恼的共同特征,如无著菩萨的《集论》所说:“如果心中有一法生起,当下就生起极不寂静之相,由于它的产生,而令心相续现起极不寂静,这就是烦恼之相。”意即,凡是心中产生某法时,能令心相续极不寂静,这就是烦恼的总相。

  以上说明烦恼的总相是不寂静性。

  未二、烦恼别相分二:一、十种烦恼 二、二十种随烦恼

  申一、十种烦恼

  【各别相中有十烦恼。

  烦恼的各别相中,有十种烦恼。

  十种烦恼:五种非见——贪、嗔、慢、无明、疑,五种见——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

  以下从所缘与体相两方面解释十种烦恼。

  【贪者,谓缘内外可意净境,随逐耽著。如油著布难以洗除,此亦耽恋自所缘境,与彼所缘难以分离。

  贪的所缘是悦意的内有情五蕴或外色声香味触等五欲。

  贪的体相是缘内外悦意的境界随逐耽著。如同油沾在布上难以洗净,如是耽著贪恋自所缘…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