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P44

  ..续本文上一页心情。比如,误入大火炽燃的火宅,或被押入死牢,面临杀身之祸,此时内心会生起多强的求解脱心,即是此处所要求的出离心之量。

  子二、虽已生起然须进修

  【次后更须令渐增长。

  即使生起了真实出离心,也不应得少为足,而须使它渐次增长。

  无量劫中已串习成极深重的乐著生死习气,只有使出离心渐次地增长,才能彻底胜伏它。那么,需要增长到何种程度呢?就是只需稍提一下就能生起。进一步要修成非造作的出离心(不必造作而任运能起的出离心)。比如,凡夫见可意境不必勤作就任运生起的贪心,是非造作的贪心。既然能由串习的力量生起非造作的贪心,那么也一样能由串习的力量生起非造作的出离心。这对普通人来说有一定难度,因为轮回得太久,贪著世间的习气太深,对苦的认识又很肤浅,所以不精勤地串习,所谓的出离心就只会停留在表面上。

  有注解上说:应当增长到这样的心态,就是对“取后有”要像囚犯见到刽子手正举起利刀砍截自己一样。

  子三、以肤浅的出离心无法真正投入修解脱道

  【又此意乐,如霞惹瓦说:若仅口面漂浮少许,如酸酒上所掷粉面,则于集谛生死之因,见不可欲亦仅尔许。

  而且,此出离意乐,如霞惹瓦所说:如果仅仅在口头上漂浮少许,那么就像在青稞酒上撒糌粑粉,全部浮于表面。由此对生死之因的集谛(烦恼和业)见不可欲也只有这么一点。

  意思是说,如果不经由思惟而逐渐地引发出离心并一再地加深,那么所谓的出离心就始终浮在表面上。换言之,如果对苦谛只有肤浅的认识,那么所谓厌患烦恼、欣求解脱、悲愍众生乃至发菩提心都将成为表面文章。

  对苦的厌离只有少许,对烦恼的不愿生起也就只有少许。就像得胆病的人有感受胆病苦的经验,因此对胆病的诱因——油食极生厌离。而没有经验过胆病之苦的人,就不会厌患油食。又像如果有人杀害自己的父母,又残害自己的孩子,在知道冤家是谁时,就会对他无法容忍。而没有这样深的厌恶,就发不起宁死也要报仇的心。

  【若如是者,则于灭除苦集之灭求解脱心,亦复同尔,故欲正修解脱道心,亦惟虚言。

  如果对集——烦恼没有发起誓欲诛灭的心,则誓求寂灭苦集之灭的求解脱心也只浮于表面。由此,欲求修解脱正道的心也只会是口头虚言。

  【见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众苦不忍之悲亦无从起,亦不能生有大势力策发心意无上真菩提心,故云大乘亦唯随言知名而已。

  再者,“见其他有情漂流生死、受诸苦恼而心生不忍的悲愍”也无从生起,也不能生起具大势力策发心意的无上真实菩提心。因此所谓的大乘也只是随语言知道了一个名词。

  意思是说,自己并没有真实生起出离心,没有不能容忍轮回和烦恼的心,因此就无以发起不忍心众生无止境漂流生死而受苦的悲愍。而没有悲愍,就无由发起为拔济尽虚空界众生的生死大苦而誓欲成佛的菩提心。因此说大乘,也只是说一个名词,并没有真实的内涵。

  子四、应取为上、中士道教授心要

  【故当取此中士法类,以为教授[109]之中心而善修习。

  因此,应当摄取这些中士法类作为教授心要而善加修习。

  

  

  附录:

  

成唯识论·二十种随烦恼

  

  

如《成唯识论》所说:

  

“云何为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杖为业,谓怀忿者,多发暴恶,身表业故。

  

云何为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谓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

  

云何为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谓覆罪者,后必悔恼,不安隐故。

  

云何为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谓追往恶,触现违缘,心便狠戾,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

  

云何为嫉徇自名利,不耐他荣,妬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谓嫉妬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不安隐故。

  云何为悭耽着财法,不能惠舍,秘悋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谓悭悋者,心多鄙涩,畜积财法,不能舍故。

  

云何为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谓矫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事故。

  

云何为谄为罔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谓谄曲者,为网帽他,曲顺时宜,矫设方便,为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师友,正教诲故。

  

云何为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谓有害者,逼恼他故。

  

云何为骄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能障不骄,染依为业,谓骄醉者,生长一切,杂染法故。

  

云何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谓于自法,无所顾者,轻拒贤善,不耻过恶,障惭生长,诸恶行故。

  

云何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谓于世间,无所顾者,崇重暴恶,不耻过罪,障愧生长,诸恶行故。

  

云何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云何昏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毘钵舍那为业。

  

云何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惰依为业,谓不信者,多懈怠故。

  

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谓懈怠者,滋长染故。

  

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谓由懈怠,及贪瞋痴,不能防修,染净品法,总名放逸,非别有体。

  

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谓失念者,心散乱故。

  

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谓散乱者,发恶慧故。

  

云何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谓不正知者,多所毁犯故。”

  

  

  

  

  

希求解脱

  

  1、为什么对善趣也应当如对恶趣一般厌患?

  2、解释颂义:

  

诸常转入生死轮,而于暂憩思为乐,

  

彼定无主渐百返,漂流等非等诸趣。

  3、修习苦性和不净相有何必要?

  4、什么是系缚的体性?

  5、如果把解脱定义为生已息灭,有什么过失?解脱真正的涵义是什么?求解脱之心是何种心?

  

思惟苦谛

  

  1、解释颂义:

  

谁于此无厌,彼岂敬寂静,

  

如贪著自家,难出此三有。

  2、为什么在集谛前宣说苦谛?

  3、为什么不在苦谛后而在集谛后宣说灭谛?

  4、解释颂义:

  

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

  

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