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情。比如,誤入大火熾燃的火宅,或被押入死牢,面臨殺身之禍,此時內心會生起多強的求解脫心,即是此處所要求的出離心之量。
子二、雖已生起然須進修
【次後更須令漸增長。】
即使生起了真實出離心,也不應得少爲足,而須使它漸次增長。
無量劫中已串習成極深重的樂著生死習氣,只有使出離心漸次地增長,才能徹底勝伏它。那麼,需要增長到何種程度呢?就是只需稍提一下就能生起。進一步要修成非造作的出離心(不必造作而任運能起的出離心)。比如,凡夫見可意境不必勤作就任運生起的貪心,是非造作的貪心。既然能由串習的力量生起非造作的貪心,那麼也一樣能由串習的力量生起非造作的出離心。這對普通人來說有一定難度,因爲輪回得太久,貪著世間的習氣太深,對苦的認識又很膚淺,所以不精勤地串習,所謂的出離心就只會停留在表面上。
有注解上說:應當增長到這樣的心態,就是對“取後有”要像囚犯見到劊子手正舉起利刀砍截自己一樣。
子叁、以膚淺的出離心無法真正投入修解脫道
【又此意樂,如霞惹瓦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面,則于集谛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
而且,此出離意樂,如霞惹瓦所說:如果僅僅在口頭上漂浮少許,那麼就像在青稞酒上撒糌粑粉,全部浮于表面。由此對生死之因的集谛(煩惱和業)見不可欲也只有這麼一點。
意思是說,如果不經由思惟而逐漸地引發出離心並一再地加深,那麼所謂的出離心就始終浮在表面上。換言之,如果對苦谛只有膚淺的認識,那麼所謂厭患煩惱、欣求解脫、悲愍衆生乃至發菩提心都將成爲表面文章。
對苦的厭離只有少許,對煩惱的不願生起也就只有少許。就像得膽病的人有感受膽病苦的經驗,因此對膽病的誘因——油食極生厭離。而沒有經驗過膽病之苦的人,就不會厭患油食。又像如果有人殺害自己的父母,又殘害自己的孩子,在知道冤家是誰時,就會對他無法容忍。而沒有這樣深的厭惡,就發不起甯死也要報仇的心。
【若如是者,則于滅除苦集之滅求解脫心,亦複同爾,故欲正修解脫道心,亦惟虛言。】
如果對集——煩惱沒有發起誓欲誅滅的心,則誓求寂滅苦集之滅的求解脫心也只浮于表面。由此,欲求修解脫正道的心也只會是口頭虛言。
【見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衆苦不忍之悲亦無從起,亦不能生有大勢力策發心意無上真菩提心,故雲大乘亦唯隨言知名而已。】
再者,“見其他有情漂流生死、受諸苦惱而心生不忍的悲愍”也無從生起,也不能生起具大勢力策發心意的無上真實菩提心。因此所謂的大乘也只是隨語言知道了一個名詞。
意思是說,自己並沒有真實生起出離心,沒有不能容忍輪回和煩惱的心,因此就無以發起不忍心衆生無止境漂流生死而受苦的悲愍。而沒有悲愍,就無由發起爲拔濟盡虛空界衆生的生死大苦而誓欲成佛的菩提心。因此說大乘,也只是說一個名詞,並沒有真實的內涵。
子四、應取爲上、中士道教授心要
【故當取此中士法類,以爲教授[109]之中心而善修習。】
因此,應當攝取這些中士法類作爲教授心要而善加修習。
附錄:
成唯識論·二十種隨煩惱
如《成唯識論》所說:
“雲何爲忿?依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爲性。能障不忿,執杖爲業,謂懷忿者,多發暴惡,身表業故。
雲何爲恨?由忿爲先,懷惡不舍,結怨爲性。能障不恨,熱惱爲業,謂結恨者不能含忍,恒熱惱故。
雲何爲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譽,隱藏爲性。能障不覆,悔惱爲業,謂覆罪者,後必悔惱,不安隱故。
雲何爲惱?忿恨爲先,追觸暴熱,狠戾爲性。能障不惱,蛆螫爲業,謂追往惡,觸現違緣,心便狠戾,多發囂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
雲何爲嫉?徇自名利,不耐他榮,妬忌爲性。能障不嫉,憂戚爲業,謂嫉妬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戚,不安隱故。
雲何爲悭?耽著財法,不能惠舍,秘悋爲性。能障不悭,鄙畜爲業,謂悭悋者,心多鄙澀,畜積財法,不能舍故。
雲何爲诳?爲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爲性。能障不诳,邪命爲業,謂矯诳者,心懷異謀,多現不實,邪命事故。
雲何爲谄?爲罔他故,矯設異儀,險曲爲性。能障不谄,教誨爲業,謂谄曲者,爲網帽他,曲順時宜,矯設方便,爲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師友,正教誨故。
雲何爲害?于諸有情,心無悲愍,損惱爲性。能障不害,逼惱爲業,謂有害者,逼惱他故。
雲何爲驕?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爲性。能障不驕,染依爲業,謂驕醉者,生長一切,雜染法故。
雲何無慚?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爲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爲業,謂于自法,無所顧者,輕拒賢善,不恥過惡,障慚生長,諸惡行故。
雲何無愧?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爲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爲業,謂于世間,無所顧者,崇重暴惡,不恥過罪,障愧生長,諸惡行故。
雲何掉舉?令心于境不寂靜爲性。能障行舍、奢摩他爲業。
雲何昏沈?令心于境無堪任爲性。能障輕安,毘缽舍那爲業。
雲何不信?于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爲性。能障淨信,惰依爲業,謂不信者,多懈怠故。
雲何懈怠?于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爲性。能障精進,增染爲業,謂懈怠者,滋長染故。
雲何放逸?于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爲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爲業,謂由懈怠,及貪瞋癡,不能防修,染淨品法,總名放逸,非別有體。
雲何失念?于諸所緣,不能明記爲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爲業,謂失念者,心散亂故。
雲何散亂?于諸所緣,令心流蕩爲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爲業,謂散亂者,發惡慧故。
雲何不正知?于所觀境,謬解爲性,能障正知,毀犯爲業,謂不正知者,多所毀犯故。”
希求解脫
1、爲什麼對善趣也應當如對惡趣一般厭患?
2、解釋頌義:
諸常轉入生死輪,而于暫憩思爲樂,
彼定無主漸百返,漂流等非等諸趣。
3、修習苦性和不淨相有何必要?
4、什麼是系縛的體性?
5、如果把解脫定義爲生已息滅,有什麼過失?解脫真正的涵義是什麼?求解脫之心是何種心?
思惟苦谛
1、解釋頌義:
誰于此無厭,彼豈敬寂靜,
如貪著自家,難出此叁有。
2、爲什麼在集谛前宣說苦谛?
3、爲什麼不在苦谛後而在集谛後宣說滅谛?
4、解釋頌義:
如病應知斷病因,當得樂住應依藥,
苦因彼滅如是道,應知…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