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P7

  ..续本文上一页的时候,在东门见到老苦,在南门见到病苦,在西门见到死苦,他便向随行的人询问原因,随从回答:老病死苦无人能逃避,不论是谁,都要一一领受。太子走到北门,又见到一位罗汉形象的比丘行者,他心想:此人是否有解脱苦的方法呢?于是用上面的话向行者阐明诸苦,向他请教出离诸苦的方法。

  【“诸男女众由老枯,如猛风摧娑罗林,老夺精进及勇势,譬如士夫陷淤泥。”

  悉达多太子继续说:世上众多男女由于年老而个个衰枯,就像一阵大风将娑罗树林刮得只剩枯枝败叶一样,老会夺走精进以及身体的勇健和心的势力,犹如勇士陷入淤泥一般。

  人年老时身心衰败,六根功能衰退,年轻时的勇猛气势全被夺走,会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

  【“老令妙色成丑陋,老夺威德夺势力,老夺安乐作毁訾,老夺光泽而令死。”

  老使容颜尽失,变成丑陋不堪;老会夺走威德和势力,使人变得怯弱无能;老会夺走身心的安乐,倍受他人欺负;老会夺走光泽,最后将人送往死路。

  以下是语录。

  【慬哦瓦云:“死苦虽重,而时短促。此老最重。”

  慬哦瓦说:死亡的痛苦虽然严重,但是断命根的时间短促,而此老苦最为深重。

  这是以老苦漫长来显示老苦的深重。

  【迦玛瓦云:“老渐渐至,故稍可忍,若一时顿至,实无能忍之方便。”

  迦玛瓦说:老渐渐来到,因为它是渐渐来到,让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慢慢地适应,所以稍微还能忍受。假如老苦在一时之间顿然来到,实在是没有办法承受。

  申三、思惟病苦

  【思惟病苦分五。

  思惟病苦分五个方面:一、身性变坏故;二、忧苦增长多住故;三、于可意境不能受用故;四、于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强受用故;五、能令命根速离坏故。

  【身性变坏者,谓身肉销瘦、皮肤干枯等。

  第一,病后身性变坏:生病时身体消瘦憔悴、皮肤干枯、脸色腊黄等。

  【增长忧苦、多住忧苦者,谓身中水等诸界,分不平均、增减错乱,身生逼恼、心起忧痛,而度昼夜。

  第二,病后增长了忧苦、多处在忧苦之中:身体内部地水火风四大界势力不均衡、发生增减错乱时,致使身体产生了逼恼、内心忧虑痛苦,昼夜都在身心忧苦的状态中度过。

  【不能受用悦意境界者,谓若有云,诸可意境于病有损,虽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诸威仪道,亦多不能随欲。

  第三,不能享用喜欢的境界:如果某些喜欢的东西对治病有损害,那么虽然想要享受也不得自在,而且行住坐卧的各种威仪,也多不能随心所欲了。

  【诸非可意境界受用,虽非所欲须强受用者,谓诸非悦饮食药等,须强食用。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诸粗苦事,皆须习近。

  第四,对于不称心的境界虽然心里不愿意而必须勉强受用:为了治病,必须勉强服用自己不喜欢的饮食、药物等,被迫感受药味的苦、涩、酸等痛苦;而且为了治病,必须承受火烤、开刀、扎针、放疗、化疗等痛苦的治疗。

  【速离命根者,谓见病难治,便生痛苦。

  第五,速离命根:见到疾病难以治愈,便忧心忡忡,害怕马上死去。

  由于以上这五种原因,所以说病是苦恼。

  【当于此等审细思惟。

  对于以上五种病苦之相应当详细思惟。

  【《广大游戏经》云:“多百种病及病苦,如人逐鹿逼众生,当观老病坏众生,惟愿速说苦出离。”

  《广大游戏经》说:数百种疾病以及由病痛所引生的身心忧苦,如猎人追逐鹿群一般,逼恼众生。应当观察衰老和疾病是如何损坏众生,唯愿能仁尽快宣说出离痛苦之法。

  【“譬如冬季大风雪,草木林药夺光荣,如是病夺众生荣,衰损诸根及色力。”

  犹如寒冷冬季的大风雪,夺走青草、树木、园林、药草的繁茂。同样,疾病夺走了众生的健康,令众生的六根、容貌、气力衰损。

  【“令尽财谷及大藏,病常轻蔑诸众生,作诸损恼嗔诸爱,周遍炎热如空日。”

  疾病会耗尽病人的财产、谷物和积蓄,常常轻蔑侮辱众生,不断损恼众生的身心,破坏悦意的境界,此疾病如同空中烈日般炎热难耐。

  申四、思惟死苦

  【思惟死苦分五,谓舍离圆满可爱财位,舍离圆满可爱亲族,舍离圆满可爱朋翼,舍离圆满可爱身体,死时当受猛利忧苦。

  思惟死苦分五个方面:一、由于要舍离所爱的圆满财位,而导致忧苦;二、由于要舍离所爱的圆满亲属,而导致忧苦;三、由于要舍离所爱的朋友,而导致忧苦;四、由于要舍离所爱的身体,而导致忧苦;五、命终时备受种种强烈的忧苦。前面四者都是由舍离所爱而导致的忧苦。

  【乃至意未厌此诸苦,当数思惟。

  乃至没有对这些苦相心生厌离之间,应当数数思惟。

  【前四为苦之理者,谓见当离此四圆满而发忧苦。

  前四种是苦的理由是,见到死时要舍离生时贪执的此四圆满而生忧愁故。

  【《广大游戏经》云:“若死若没死没时,永离亲爱诸众生,不还非可重会遇,如树落叶同逝水。”

  《广大游戏经》说:当已死、正死或将要死的时候,死者必然要和亲爱的人永远别离,从此不可能再相遇,就像落叶飘落,不再复生,又似江水流逝,不可返回。

  【“死令王者无自在,死劫犹如水漂木,独去无伴无二人,自业具果无自在。”

  死亡令国王也没有自在,死亡劫走一切生时的圆满,就像大水冲走木头一样,只有一人独去,没有同伴,唯有随自己的业力决定未来的果报,而没有自在。

  “水漂木”:“水”比喻死亡,“木”比喻生时的自在、力量等。死亡完全夺走了自在、力量等,就如大水冲走木头一样。

  【“死擒多百诸含灵,如海鲸吞诸众生,犹龙金翅象遇狮,同草木聚遭猛火。”

  死主抓走成百上千的有情,就像大海中的鲸鱼吞食众生一般。众生遇见死主,就像龙遇到金翅鸟、大象遇到狮子、草木遇到烈火一样,必定遭受毁灭。

  “如海鲸吞诸众生”:海中的鲸鱼一口可以吞尽大量的海水、大小鱼类以及人类。死魔就如同大鲸鱼一般,以它的力量可以吞食大大小小各类的有情。

  申五、思惟怨憎会苦

  【思惟怨憎会苦分五。

  怨憎会苦分五个方面:一、与怨敌相遇而生忧苦;二、害怕怨敌报复;三、害怕怨敌散布自己的恶名;四、害怕被怨敌伤害悲惨死去;五、因怨敌而违越正法,恐堕恶趣。其中包括一种忧恼苦相与四种怖畏苦相。四种怖畏,即:治罚畏、恶名畏、命终畏、恶趣畏。

  “怨憎”从广义而言,包括自己所不喜爱的色声香味触五境。但此处主要是就有情来说。

  【谓如遇怨敌,便生忧苦。

  第一,如果遇见怨敌,心中便会生起忧恼之苦。

  俗语说:“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见到怨家对头,自心就恼乱不安定,眼神、表情、动作都变得很紧张。

  【畏其制罚。

  第二,害怕怨敌以种种方式制罚自己,比如,拳打、脚踢、枪杀,或者暗中使绊、诬陷贬官,或者对自己的亲人报复等等,所以整天提心吊胆、惴惴不安。

  【怖畏恶名,遭非赞颂。

  第三,害怕怨敌散布自己的恶名,揭露自己的恶行或者散布谣言、大肆毁谤等,使自己名誉扫地,受到别人的非议。

  【畏苦恼死。

  第四,害怕自己被怨敌伤害等,在痛苦中悲惨地死去。

  【违正法故,畏惧死后,堕诸恶趣。

  第五,由于嗔恨怨敌而一时冲动,造下身语意的恶行,违越正法戒律,因此害怕死后堕入恶趣。

  由于以上这五种原因,所以说怨憎会是苦。

  【当思此等。

  应当思惟以上五种怨憎会的苦相。

  申六、思惟爱别离苦

  【思惟爱别离苦分五,谓若舍离最爱亲等,由此令心发生忧戚、语生愁叹、身生扰恼,念彼功德、思恋因缘,令意热恼,应受用等有所缺乏。

  思惟爱别离苦分五种苦相。“若舍离最爱亲等”是五种苦相的总前提。“舍离”即暂时的分离、永久的告别等。“亲等”之“等”字,包括朋友、亲人,所爱的财富、名声、地位等。广义是指所喜爱的色声香味触等。

  由舍离所爱而造成的五种痛苦:

  第一,“心生忧戚”,即内心忧伤。

  第二,“语生愁叹”,即言语中透出哀愁叹息。

  第三,“身生扰恼”,即顿足、捶胸、拔扯头发,或者呆坐不动、饮酒解愁等。

  第四,“念彼功德、思恋因缘,令意热恼”,即忆念所爱的功德,比如,忆念对方的音容笑貌、对自己的关怀体贴,或者想起孩子的聪明可爱等。在心前浮现这些可爱相时,由此思恋的因缘而令心热恼、无法安定,甚至茶饭不思、难以成眠。一想起来就伤心难过,泪流不止。

  第五,“应受用等有所缺乏”,即本来觉得应该享受到的东西,由于因缘不具足,而导致缺乏。所谓“受用”,比如,共处戏笑、歌舞、饮食、欢娱而住,或者互相受用色声香味触的境界等种种生活中的欢乐。在受用等缺少时,就会有凄凉哀伤的忧愁。

  《大涅槃经》说:“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因为爱而引生忧恼,因为爱而引生恐怖,所以爱得越深,别离的忧苦也越深,害怕失去所爱的怖畏也越深。如果远离贪爱,哪里会有忧…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