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P7

  ..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在東門見到老苦,在南門見到病苦,在西門見到死苦,他便向隨行的人詢問原因,隨從回答:老病死苦無人能逃避,不論是誰,都要一一領受。太子走到北門,又見到一位羅漢形象的比丘行者,他心想:此人是否有解脫苦的方法呢?于是用上面的話向行者闡明諸苦,向他請教出離諸苦的方法。

  【“諸男女衆由老枯,如猛風摧娑羅林,老奪精進及勇勢,譬如士夫陷淤泥。”

  悉達多太子繼續說:世上衆多男女由于年老而個個衰枯,就像一陣大風將娑羅樹林刮得只剩枯枝敗葉一樣,老會奪走精進以及身體的勇健和心的勢力,猶如勇士陷入淤泥一般。

  人年老時身心衰敗,六根功能衰退,年輕時的勇猛氣勢全被奪走,會陷入一種無能爲力的狀態。

  【“老令妙色成醜陋,老奪威德奪勢力,老奪安樂作毀訾,老奪光澤而令死。”

  老使容顔盡失,變成醜陋不堪;老會奪走威德和勢力,使人變得怯弱無能;老會奪走身心的安樂,倍受他人欺負;老會奪走光澤,最後將人送往死路。

  以下是語錄。

  【慬哦瓦雲:“死苦雖重,而時短促。此老最重。”

  慬哦瓦說:死亡的痛苦雖然嚴重,但是斷命根的時間短促,而此老苦最爲深重。

  這是以老苦漫長來顯示老苦的深重。

  【迦瑪瓦雲:“老漸漸至,故稍可忍,若一時頓至,實無能忍之方便。”

  迦瑪瓦說:老漸漸來到,因爲它是漸漸來到,讓人在不知不覺之中慢慢地適應,所以稍微還能忍受。假如老苦在一時之間頓然來到,實在是沒有辦法承受。

  申叁、思惟病苦

  【思惟病苦分五。

  思惟病苦分五個方面:一、身性變壞故;二、憂苦增長多住故;叁、于可意境不能受用故;四、于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強受用故;五、能令命根速離壞故。

  【身性變壞者,謂身肉銷瘦、皮膚幹枯等。

  第一,病後身性變壞:生病時身體消瘦憔悴、皮膚幹枯、臉色臘黃等。

  【增長憂苦、多住憂苦者,謂身中水等諸界,分不平均、增減錯亂,身生逼惱、心起憂痛,而度晝夜。

  第二,病後增長了憂苦、多處在憂苦之中:身體內部地水火風四大界勢力不均衡、發生增減錯亂時,致使身體産生了逼惱、內心憂慮痛苦,晝夜都在身心憂苦的狀態中度過。

  【不能受用悅意境界者,謂若有雲,諸可意境于病有損,雖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諸威儀道,亦多不能隨欲。

  第叁,不能享用喜歡的境界:如果某些喜歡的東西對治病有損害,那麼雖然想要享受也不得自在,而且行住坐臥的各種威儀,也多不能隨心所欲了。

  【諸非可意境界受用,雖非所欲須強受用者,謂諸非悅飲食藥等,須強食用。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諸粗苦事,皆須習近。

  第四,對于不稱心的境界雖然心裏不願意而必須勉強受用:爲了治病,必須勉強服用自己不喜歡的飲食、藥物等,被迫感受藥味的苦、澀、酸等痛苦;而且爲了治病,必須承受火烤、開刀、紮針、放療、化療等痛苦的治療。

  【速離命根者,謂見病難治,便生痛苦。

  第五,速離命根:見到疾病難以治愈,便憂心忡忡,害怕馬上死去。

  由于以上這五種原因,所以說病是苦惱。

  【當于此等審細思惟。

  對于以上五種病苦之相應當詳細思惟。

  【《廣大遊戲經》雲:“多百種病及病苦,如人逐鹿逼衆生,當觀老病壞衆生,惟願速說苦出離。”

  《廣大遊戲經》說:數百種疾病以及由病痛所引生的身心憂苦,如獵人追逐鹿群一般,逼惱衆生。應當觀察衰老和疾病是如何損壞衆生,唯願能仁盡快宣說出離痛苦之法。

  【“譬如冬季大風雪,草木林藥奪光榮,如是病奪衆生榮,衰損諸根及色力。”

  猶如寒冷冬季的大風雪,奪走青草、樹木、園林、藥草的繁茂。同樣,疾病奪走了衆生的健康,令衆生的六根、容貌、氣力衰損。

  【“令盡財谷及大藏,病常輕蔑諸衆生,作諸損惱嗔諸愛,周遍炎熱如空日。”

  疾病會耗盡病人的財産、谷物和積蓄,常常輕蔑侮辱衆生,不斷損惱衆生的身心,破壞悅意的境界,此疾病如同空中烈日般炎熱難耐。

  申四、思惟死苦

  【思惟死苦分五,謂舍離圓滿可愛財位,舍離圓滿可愛親族,舍離圓滿可愛朋翼,舍離圓滿可愛身體,死時當受猛利憂苦。

  思惟死苦分五個方面:一、由于要舍離所愛的圓滿財位,而導致憂苦;二、由于要舍離所愛的圓滿親屬,而導致憂苦;叁、由于要舍離所愛的朋友,而導致憂苦;四、由于要舍離所愛的身體,而導致憂苦;五、命終時備受種種強烈的憂苦。前面四者都是由舍離所愛而導致的憂苦。

  【乃至意未厭此諸苦,當數思惟。

  乃至沒有對這些苦相心生厭離之間,應當數數思惟。

  【前四爲苦之理者,謂見當離此四圓滿而發憂苦。

  前四種是苦的理由是,見到死時要舍離生時貪執的此四圓滿而生憂愁故。

  【《廣大遊戲經》雲:“若死若沒死沒時,永離親愛諸衆生,不還非可重會遇,如樹落葉同逝水。”

  《廣大遊戲經》說:當已死、正死或將要死的時候,死者必然要和親愛的人永遠別離,從此不可能再相遇,就像落葉飄落,不再複生,又似江水流逝,不可返回。

  【“死令王者無自在,死劫猶如水漂木,獨去無伴無二人,自業具果無自在。”

  死亡令國王也沒有自在,死亡劫走一切生時的圓滿,就像大水沖走木頭一樣,只有一人獨去,沒有同伴,唯有隨自己的業力決定未來的果報,而沒有自在。

  “水漂木”:“水”比喻死亡,“木”比喻生時的自在、力量等。死亡完全奪走了自在、力量等,就如大水沖走木頭一樣。

  【“死擒多百諸含靈,如海鯨吞諸衆生,猶龍金翅象遇獅,同草木聚遭猛火。”

  死主抓走成百上千的有情,就像大海中的鯨魚吞食衆生一般。衆生遇見死主,就像龍遇到金翅鳥、大象遇到獅子、草木遇到烈火一樣,必定遭受毀滅。

  “如海鯨吞諸衆生”:海中的鯨魚一口可以吞盡大量的海水、大小魚類以及人類。死魔就如同大鯨魚一般,以它的力量可以吞食大大小小各類的有情。

  申五、思惟怨憎會苦

  【思惟怨憎會苦分五。

  怨憎會苦分五個方面:一、與怨敵相遇而生憂苦;二、害怕怨敵報複;叁、害怕怨敵散布自己的惡名;四、害怕被怨敵傷害悲慘死去;五、因怨敵而違越正法,恐墮惡趣。其中包括一種憂惱苦相與四種怖畏苦相。四種怖畏,即:治罰畏、惡名畏、命終畏、惡趣畏。

  “怨憎”從廣義而言,包括自己所不喜愛的色聲香味觸五境。但此處主要是就有情來說。

  【謂如遇怨敵,便生憂苦。

  第一,如果遇見怨敵,心中便會生起憂惱之苦。

  俗語說:“仇人見面,分外眼紅”,見到怨家對頭,自心就惱亂不安定,眼神、表情、動作都變得很緊張。

  【畏其製罰。

  第二,害怕怨敵以種種方式製罰自己,比如,拳打、腳踢、槍殺,或者暗中使絆、誣陷貶官,或者對自己的親人報複等等,所以整天提心吊膽、惴惴不安。

  【怖畏惡名,遭非贊頌。

  第叁,害怕怨敵散布自己的惡名,揭露自己的惡行或者散布謠言、大肆毀謗等,使自己名譽掃地,受到別人的非議。

  【畏苦惱死。

  第四,害怕自己被怨敵傷害等,在痛苦中悲慘地死去。

  【違正法故,畏懼死後,墮諸惡趣。

  第五,由于嗔恨怨敵而一時沖動,造下身語意的惡行,違越正法戒律,因此害怕死後墮入惡趣。

  由于以上這五種原因,所以說怨憎會是苦。

  【當思此等。

  應當思惟以上五種怨憎會的苦相。

  申六、思惟愛別離苦

  【思惟愛別離苦分五,謂若舍離最愛親等,由此令心發生憂戚、語生愁歎、身生擾惱,念彼功德、思戀因緣,令意熱惱,應受用等有所缺乏。

  思惟愛別離苦分五種苦相。“若舍離最愛親等”是五種苦相的總前提。“舍離”即暫時的分離、永久的告別等。“親等”之“等”字,包括朋友、親人,所愛的財富、名聲、地位等。廣義是指所喜愛的色聲香味觸等。

  由舍離所愛而造成的五種痛苦:

  第一,“心生憂戚”,即內心憂傷。

  第二,“語生愁歎”,即言語中透出哀愁歎息。

  第叁,“身生擾惱”,即頓足、捶胸、拔扯頭發,或者呆坐不動、飲酒解愁等。

  第四,“念彼功德、思戀因緣,令意熱惱”,即憶念所愛的功德,比如,憶念對方的音容笑貌、對自己的關懷體貼,或者想起孩子的聰明可愛等。在心前浮現這些可愛相時,由此思戀的因緣而令心熱惱、無法安定,甚至茶飯不思、難以成眠。一想起來就傷心難過,淚流不止。

  第五,“應受用等有所缺乏”,即本來覺得應該享受到的東西,由于因緣不具足,而導致缺乏。所謂“受用”,比如,共處戲笑、歌舞、飲食、歡娛而住,或者互相受用色聲香味觸的境界等種種生活中的歡樂。在受用等缺少時,就會有淒涼哀傷的憂愁。

  《大涅槃經》說:“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于愛,何憂何怖。”因爲愛而引生憂惱,因爲愛而引生恐怖,所以愛得越深,別離的憂苦也越深,害怕失去所愛的怖畏也越深。如果遠離貪愛,哪裏會有憂…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