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傷、恐怖?《法華經》說:“諸苦所因,貪欲爲本。”《淨名經》說:“從癡有愛,則我病生。”因此,憂苦的根源就是貪欲。
【當思此等。】
應當結合自身的經驗來思惟這五種苦相。
申七、思惟所欲求不得苦
【思惟所欲求不得苦分五。如愛別離。】
求不得苦分五種苦相,和愛別離相同。
對于所欲求不得時,便因此心生憂戚、語生愁歎、身生擾惱,因爲念彼功德、思戀因緣而令意熱惱,由受用等有所缺乏而生憂苦。求不得苦和愛別離苦相同,都是因貪愛引起。
【求不得者,謂務農業秋實不成,及營商賈未獲利等,由于所欲勵力追求而未得故,灰心憂苦。】
求不得苦:比如務農,從春天開始播種,經過半年的辛苦勞作,到了秋天卻沒有好的收成;又如經商,苦心投資經營,卻得不到利潤等。這都是因爲努力追求所欲,卻不能如願以償,所以心灰意冷,憂愁苦惱。
《宗鏡錄》中說:“故求不得苦者,有其二種。一者,所希望處,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報。(求不得苦有兩種:第一種是對所希望之處,追求而不能得到;第二種是費盡功夫,卻得不到結果,前功盡棄。所以內心失落痛苦。)”
申八、思惟五取蘊苦分二:一、廣說 二、教誡珍惜心要修行之理
酉一、廣說
【思惟宣說五種取蘊總爲苦義分五,謂是當成衆苦之器,及依已成衆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壞苦器,是行苦器。于此諸苦當數思惟。】
五取蘊有五種苦義:一、是生苦器(五蘊能産生衆苦)故;二、是依生苦器(依靠已形成的五蘊而有衆多苦惱)故;叁、是苦苦器故;四、是壞苦器故;五、是行苦性故。對這些苦應當數數思惟。
【其中初者,謂依受此取蘊,能引來生以後衆苦。】
第一,五蘊是生苦之器:依靠受此五取蘊身而起煩惱造業,由造集有漏業便能引生後世衆多苦惱。
比如,人類依靠取蘊身而起貪欲、造殺業,由此能引生後世地獄之苦;起競爭心與人爭鬥,能引後世修羅之苦。依此類推,此身日日不斷起貪嗔癡、造有漏業,而成爲能生苦惱的容器。
【第二,謂依已成之蘊,爲老病等之所依止。】
第二,依生苦器:依于現在已經形成的五取蘊,又成爲衰老、疾病等苦惱的依托之處。
如果沒有這一生的五蘊身,此生的衰老疾病從何處産生呢?老子也曾說:“吾所以有大患者,唯吾有身,假吾無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有大過患,就是因爲有這個身,假如沒有此身,我有什麼憂患呢?)
身是苦本,老病死等苦惱依五取蘊而有,所以五取蘊是苦器。
【第叁、第四,謂彼二苦粗重隨逐,能生彼二。】
第叁苦苦器和第四壞苦器:因苦苦與壞苦的粗重種子隨逐不離的緣故,而能産生苦苦與壞苦。
【第五,謂初成取蘊,即便生爲行苦自性,以一切行爲宿惑業他自在轉,是行苦故。于叁苦時,此當詳說。】
第五,行苦性:五取蘊一經生成,便成爲行苦的自性。因爲一切行都是隨著先前所造煩惱和業的力量而運轉的,所以是行苦。下文講述叁苦時,將詳細說明行苦的自性。
酉二、教誡珍惜心要修行之理
【若于生死取蘊自性,未能發起真實厭離,則其真實求解脫心,無發生處。于諸有情流轉生死,亦無方便能起大悲。故隨轉趣大小何乘,然此意樂極爲切要。】
如果對生死取蘊的苦性不能發起真實厭離,那麼,真實的從取蘊中求解脫的心便沒有發生之處,而且于諸有情流轉生死,也沒有方便能引起大悲。因此,不論轉趣大小哪一乘,此厭離意樂都是極爲關鍵的。
這一段教誡我們,對五取蘊的自性發起厭離非常重要,理由是:如果不能真實厭離生死五取蘊的苦性,則無法引起希求從中解脫的心以及悲愍有情流轉生死的心。
雖然我們自诩爲大乘修行者,但是如果沒有通達苦谛,則希求解脫的真實願欲就無從生起,而且,面對從無間地獄直至有頂之間的衆生,也不可能真正産生誓欲救拔他們脫離苦海的大悲心。如此一來,“大乘修行人”的名稱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所謂修學佛法,也只是流于形相而已,和世間人的想法並無實質性的差別。
那麼,依靠哪種方法才能生起真實的求解脫心呢?
【發生此者,亦隨當從無垢聖語[32]、如量解釋[33],先正尋求清淨了解,次須長時觀擇修習,引發其心猛利變動。故薄伽梵令知苦谛生死過患、宣說八苦所有密意,如聖無著極善抉擇而爲宣釋。】
如果要對五取蘊的自性發生厭離,也應當依從經論,首先尋求無誤的了解,然後必須長期不斷地觀察修,引發自心猛利的變動。因此,這裏對佛陀爲了讓衆生了知苦谛生死過患而宣說八苦的所有密意,按照無著菩薩在《瑜伽師地論》[34]中所作的極其圓滿的抉擇,作了宣說和解釋。
前文曾說在八苦當中,特別對于生苦和五取蘊苦須認真修習。其中有兩層道理:
第一,對生苦和取蘊苦,必須在了達經論的意義後,反複串習,才有能力思惟。而對其它六種苦,即使不了解經論內涵的人,依靠自身的經曆也能理解、思惟。
第二,其它六苦,都是因爲生苦和取蘊苦而生起的,所以生苦和取蘊苦是苦源,是一切輪回苦的根本。知道這一道理後,應當把解脫道修行的重點放在止息結蘊相續上,如果能截斷這一根本,也就同時滅除了輪回無量的支分苦。否則,有了生苦和取蘊苦之後,依靠業和煩惱爲因,隨著煩惱品粗重,其它老病死等苦惱必然隨之生起而無法遮止,決定是一苦未息、一苦又起。
總之,特別須認真修習生苦與取蘊苦的理由有二:第一,必須努力思惟此二苦,才能引起思慧;第二,此二苦是諸苦的根本。
未六、其感受生起之量
【如博朵瓦雲:“于六趣中,隨生何趣,其後發生病痛死等衆苦惱者[35],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應,忽爾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時,必不能越。”】
就如博朵瓦尊者所說:在六趣當中,不論轉生在哪一趣中,此後會産生的病痛、死亡等衆多苦惱,該病的病,該死的死,不是本來不應如此而忽然憑空産生的。這是生死本來的相狀,或者生死本來的體性,住在生死期間,必定不能超越。
我們應當從這段話中,去體會生死的自性和不斷發生的種種苦惱之間的關系,即:由于生死本性是苦,所以在生死中必定會顯現無量的苦惱相,這是法爾如是的規律。就像糞坑自性不清淨,所以在糞坑中就只有衆多的汙穢相,不可能有絲毫潔淨。
【“我等于此若起厭離,須斷其生,此須斷因。”】
我們如果對此生起了厭離,就必須斷除輪回受生,而要斷除受生,就必須斷除受生的因——業和煩惱。
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說:“如是一切人世間,苦因果故無安樂,爲脫此苦思善道,當求解脫輪回法。”一旦了解到生死唯一是苦因苦果,便知生死之中不可能有真正的安樂,這時內心會有所轉變,而開始真正步入尋求解脫的修行之路。
【當于前說生老病死等已生衆苦,如是思惟。】
對于上述生老病死等已經産生的衆多苦惱,應當按照這樣來思惟。
午二、思惟六苦分二:一、真實義 二、六苦歸攝爲叁種之理
未一、真實義分二:一、略說 二、廣說
申一、略說
【第二,思惟六苦者,《親友書釋》[36]宣說七苦,其最後者是別過患,故于此中當思六種。】
第二,思惟六苦,即思惟《親友書釋》所說七苦中的前六苦。此六苦分別是:無定過患、無飽足過患、數數舍身過患、數數結生過患、數數高下過患、無伴過患。七苦中最後一苦是宣說各苦分別的過患,已包括在六苦之中,所以沒有單獨列出。
申二、廣說分六:一、無定過患 二、無飽足過患 叁、數數舍身過患 四、數數結生過患 五、數數高下過患 六、無伴過患
酉一、無定過患分二:一、他世無定 二、現法無定
戌一、他世無定
【其中無定過患者,謂于生死流轉之時,父母等親,于他生中轉爲怨敵,諸怨敵等轉成親屬。如是父轉爲子,子轉爲父,母轉爲妻,妻轉爲母等,惟是次第展轉流轉,是故全無可憑信處。】
所謂無定過患,就是在生死流轉中,今生的父母、夫妻、兒女等親屬,到了後世便會轉成不共戴天的怨敵;今生的怨敵或者無利害關系的陌生人,下一世又會轉成相親相愛的親屬。依此類推,衆生在輪回中轉生就像演戲一樣,不斷變換角色,毫無實義。父親可以轉爲兒子,兒子可以變成父親。這一世是母親,下一世卻成了與自己共枕的妻子;這一世是妻子,下一世又變成自己的母親。怨親只是像這樣次第輾轉流轉,所以,生死中根本無法找到可以依靠、信任之處。
【《親友書》雲:“父轉爲子母爲妻,怨仇衆生轉爲親,及其返此而死殁,故于生死全無定…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