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三品 积菩提资▪P2

  ..续本文上一页"center">诸方虚空地,水火风无边,

  如是许苦难,有情无边际。

  菩萨以慈悲,于彼无边众,

  救离诸痛苦,决定置佛位。

  如《普贤行愿品》中所说:“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不可估量的所有十方,虚空无量无边,如是地水火风都是无边无际,同样承许,苦难重重的轮回有情也无边无际。大王,诸位大尊主菩萨以慈悲心驱使(发心),付诸行动(加行),将所缘境不可思议、茫茫无边的有情从轮回与恶趣的痛苦中解救出来,直接、间接必定安置到佛陀的果位。

  从发殊胜菩提心开始就要披上坚忍不拔的盔甲,再这样去身体力行。此外,关于菩萨的擐甲精进至高无上,《无尽慧经》中云:“不以“于此数劫中披上盔甲,于此数劫中不披盔甲”劫数计算希求菩提,而披上不可思议之盔甲,仅此轮回之如此多前际成为一日,如是十五日为半月,三十日为一月,二十月为一年,以此年数计算,于十万年间,发一菩提心,见一善逝阿罗汉真实圆满正等觉,以此数计算发恒河沙数菩提心,见善逝,而了知一众生之心行;以此数计算亦为一切众生发心,见一切善逝纵成了知一切众生之心行,然不怯而披盔甲乃菩萨无尽之铠甲。”《经庄严论》中云:“佛子以大勤,成熟有情众,为他一善心,百亿劫不厌。[ 唐译为:久劫行上勤,利物心无退,令生一念善,况欲善无量。] ”菩萨的甚深密行不是他众的行境,以这样的誓愿而行。《华严经》中云:“宁愿唯我受痛苦,而我不愿令一切众生堕入恶趣,纵然我于此自投罗网,也应从地狱、旁生处、阎罗主手中赎回一切众生。我为一切有情,愿将一切痛苦受蕴自身感受。我于有情说正直真实语,愿为众所信赖,真实不欺。我不舍一切有情,何以故?我缘一切有情发菩提心,如是为一切众生悉皆解脱,非贪自乐而真实趋入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其中(对菩萨大愿)作了广述。

    庚二、以彼因而易得佛果:

  

如是坚定者,无论醒或眠,

  自真实受起,纵有放逸时,

  有情无边故,常积无边福。

  由彼无边因,不难证佛果。

  我们要清楚,立下誓愿的菩萨如此坚定不移,无论醒觉还是睡眠,从真实受此誓愿起,纵然有心不专注善法而放逸的情况,但由于轮回的一切有情无边无际的缘故,如同众生无边一样,菩萨也成了恒时积累无边福德。因为具有无边的因,所以具无边功德的佛果不难获得。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尽心尽力立下不舍发心的誓愿。《吉祥鬘狮吼经》中云:“谁为菩提而精进,彼等犹如山王般,高耸极坚不动摇,切莫舍弃所立誓。”关于发菩提心的功德,《吉祥施请问经》中云:“菩提心福德,设若有形色,遍满虚空界,较彼更超过。”详细内容当从《华严经》等中了知。菩提心誓言坚定者所作的善根相续不断,《华严经》中云:“我若为利乐无边群生而披上盔甲,则缘利乐一切有情无边的善根无边,纵放逸或沉眠,然于昼夜中心之刹那始终增长至圆满。”这是因为菩提心的习气存留在意识中而不间断随从的缘故。此论和《入行论》第一品中所说的一切内容都来源于此。

    庚三、因具四无量故易成佛:

  

谁住无量时,为无量有情,

  求无量菩提,欲无量善法。

  菩提虽无量,以四无量资,

  无需长久时,何故不获得?

  任何菩萨在轮回不间断期间安住无量劫,为了无量有情脱离痛苦,而欲求获得具无量功德的大菩提果,想成办二资粮所摄的无量善法。尽管大菩提果不可估量,但以上述的四种无量的无边资粮,不历经长久时间为什么不能获得呢?必定能获得,为此不应该畏惧经劫漫长与众生无边而要生起欢喜心。《未生怨王除悔经》中记载:“从前,威严佛及二位大弟子化缘途经路边,有三个孩童在玩耍,他们对佛生起信心而供养各自的装饰品,两个小孩缘二大弟子而发愿说“愿我们变成他们这样”,一个小孩缘佛而发愿说“愿我变成他这样”,结果这个小孩先成佛而成为释迦佛,另两个小孩成为他的二大弟子,依靠佛陀讲经说法才获得阿罗汉果位。当时,世尊说:“倘若欲求迅速涅槃,当为遍知佛果而发心,快速之乘即是大乘。”这说明,供养对境与供品虽然相同,但是由发大乘心所牵引导致果有着天壤之别。亲睹佛陀的身色后起信心而发菩提心也是如此。《般若摄颂》中云:“菩萨欲求久流转,勤众生利修刹土,厌心尘许亦不生,彼精进度无懈怠。”

    己二(教诫于积二资粮不应懈怠)分五:一、总说以二资能消除身心痛苦;二、以福德消除身苦;三、以智慧消除意苦;四、无有于积资生厌之因;五、宣说大悲之威力。

    庚一、总说以二资能消除身心痛苦:

  

依于无边福,以及无边智,

  迅速能消除,身心之痛苦。

  对于修行大菩提懈怠实不合理,原因是,从无始以来迄今为止,只是为自利而乐于成办轮回的琐事,才给自己带来无边的痛苦,而成办二利的方便丝毫也不具备。虽然没有迅速获得佛果而在资粮道、加行道,尽管也会因以前的业力以及眼前所犯的堕罪而导致痛苦,但菩提心的威力非同寻常,正如以劫末火的比喻以及英勇护送者的比喻等宣说利益的那样。作为证悟诸法无生的圣者来说,不存在由业力牵引等情况,因为具有无边福德资粮与智慧无边资粮的对治力,能无余快速消除菩萨的身心痛苦,所以要万分喜悦而精勤。

    庚二、以福德消除身苦:

  

罪感恶趣身,遭饥渴等苦,

  彼止恶修福,他世无苦楚。

  积累资粮不会感受身苦的道理是这样的,造罪而投生恶趣,身体遭受饥渴、寒热等无量痛苦,菩萨不造罪业而以积资的福德如果投生其他世间,则唯一享受安乐,而丝毫不会遭受恶趣等苦。经中云:“福德能得解脱胜,福德世间得美名,杜绝恶趣获善趣,是故无上寻福德。”

    庚三、以智慧消除意苦:

  

由痴生意苦,贪嗔怖欲等,

  彼依无依慧,迅速得消除。

  积累二资也无有意苦的忧恼,对一切万法远离有无边见离戏实相之义愚昧不知而导致意苦,追求对境的贪心及对魔障等的恐怖、希望获得他财的欲望等无有止境地萌生而心烦意乱,菩萨积累资粮而无有迷现的痛苦,他凭着通达诸法之根本、基、所依无有自性之实相义的智慧而遣除愚痴,再以获得稳固之力也就能快速断除意苦。如同了知幻化的军队一样。正如《般若摄颂》中所说:“知众迷如兽入网,智者如鸟翔空中。”菩萨尚且对灭谛的安乐也不贪著,更何况说轮回的快乐呢?由于了达苦乐的事物无实,也不会对痛苦心惊胆战。《月灯经》中云:“不应贪安乐,不应拒痛苦。”

    庚四、无有于积资生厌之因:

  

若以身心苦,全然损无害,

  乃至世间际,引世何厌离?

  苦短尚难忍,何况时久长?

  无苦安乐时,无边有何妨?

  无有痛苦所恼者,正像刚刚所说的那样,根本无有身心痛苦的损害,也就不存在丝毫心生厌离的原因。假设菩萨乃至世间流转期间一直安住,而引导所有世人脱离轮回苦海,怎么会生起厌离心呢?绝不会厌离。《经庄严论》中云:“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例如,对于被身心痛苦所折磨的人们来说,即便时间很短暂,尚且也觉得漫长而难以忍受,那么长期受逼迫就更不言而喻了,就像重病缠身者的昼夜一般。菩萨无有身心痛苦,始终享受安乐,纵然在遥遥无期的时间里安住又有何妨呢?完全心甘情愿而无有一丝一毫的不情愿,因而不容置疑,理所应当兢兢业业积资而不应懈怠。如同健康之人的昼夜一样。为什么呢?一旦由修成一劫显为一刹那并能接受痛苦的同类因可以获得苦转为乐的等持。《父子相会经》中说:“世尊,具有于诸法转乐之等持,何者获得此等持,彼菩萨于所缘之诸法皆感乐受,亦不曾感受非苦非乐之等舍,虽遭有情地狱折磨,也安住在乐想之中……”其中有广说。

    庚五、宣说大悲之威力:

  

既无身之苦,岂有意之苦?

  彼悯世间苦,长久而安住。

  如果有人问:那么,菩萨丝毫也无有内心的苦恼吗?

  自利的痛苦丝毫也无有, 既然不存在身体的痛苦,又怎么会有内心的痛苦呢?少许也无有,理由前文中已经说明。然而,菩萨以大悲力悯念世间不离痛苦而伤怀,这是殊胜善举而不是不情愿之义。菩萨是以大悲而长久住于轮回中,《入行论》中云:“恶断则无苦,智巧故无忧,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为众处生死,菩萨岂疲厌?”菩萨为利益他众而安住轮回的原因仅是怜爱可悲的有情而已。

    戊三、摄义:

  

故成佛经久,智者不懈怠,

  为尽罪功德,恒常当勤此。

  由于远离身心二苦的缘故,希望遣除众生痛苦的异生位者虽说获得成佛时间经久,但所有具有智慧的人应该坚持不懈,为灭尽罪恶、获得功德,要恒常精勤积累二资,得地之后便具有一刹那也能积累多劫资粮的方便,因此获得“若想则七天即可成佛;若想则可获得累劫安住”的自在。如果证悟轮涅等性的见解,那么轮回就成了寂灭的安乐,以大悲心安住在如梦有情为迷乱显现的痛苦所逼迫的轮回中毫不费力地积累资粮。关于此理,《经庄严论》中云:“自德利众喜,故意幻化生,(自严及自食,园地与戏喜,如是四事业,)悲者非余乘。”此外,如果不喜大乘的见行并惧怕轮回于是背道而驰,则尽管仅仅舍弃轮回的因果也将堕入寂灭之边。彼论又云:“舍发心之士,得利他心法,见胜大密义,弃乐趋寂灭。[ 唐译为:思利及得方,解义亦证实,如是四时乐,趣…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三品 积菩提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