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叁品 積菩提資▪P2

  ..續本文上一頁"center">諸方虛空地,水火風無邊,

  如是許苦難,有情無邊際。

  菩薩以慈悲,于彼無邊衆,

  救離諸痛苦,決定置佛位。

  如《普賢行願品》中所說:“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不可估量的所有十方,虛空無量無邊,如是地水火風都是無邊無際,同樣承許,苦難重重的輪回有情也無邊無際。大王,諸位大尊主菩薩以慈悲心驅使(發心),付諸行動(加行),將所緣境不可思議、茫茫無邊的有情從輪回與惡趣的痛苦中解救出來,直接、間接必定安置到佛陀的果位。

  從發殊勝菩提心開始就要披上堅忍不拔的盔甲,再這樣去身體力行。此外,關于菩薩的擐甲精進至高無上,《無盡慧經》中雲:“不以“于此數劫中披上盔甲,于此數劫中不披盔甲”劫數計算希求菩提,而披上不可思議之盔甲,僅此輪回之如此多前際成爲一日,如是十五日爲半月,叁十日爲一月,二十月爲一年,以此年數計算,于十萬年間,發一菩提心,見一善逝阿羅漢真實圓滿正等覺,以此數計算發恒河沙數菩提心,見善逝,而了知一衆生之心行;以此數計算亦爲一切衆生發心,見一切善逝縱成了知一切衆生之心行,然不怯而披盔甲乃菩薩無盡之铠甲。”《經莊嚴論》中雲:“佛子以大勤,成熟有情衆,爲他一善心,百億劫不厭。[ 唐譯爲:久劫行上勤,利物心無退,令生一念善,況欲善無量。] ”菩薩的甚深密行不是他衆的行境,以這樣的誓願而行。《華嚴經》中雲:“甯願唯我受痛苦,而我不願令一切衆生墮入惡趣,縱然我于此自投羅網,也應從地獄、旁生處、閻羅主手中贖回一切衆生。我爲一切有情,願將一切痛苦受蘊自身感受。我于有情說正直真實語,願爲衆所信賴,真實不欺。我不舍一切有情,何以故?我緣一切有情發菩提心,如是爲一切衆生悉皆解脫,非貪自樂而真實趨入無上真實圓滿菩提……”其中(對菩薩大願)作了廣述。

    庚二、以彼因而易得佛果:

  

如是堅定者,無論醒或眠,

  自真實受起,縱有放逸時,

  有情無邊故,常積無邊福。

  由彼無邊因,不難證佛果。

  我們要清楚,立下誓願的菩薩如此堅定不移,無論醒覺還是睡眠,從真實受此誓願起,縱然有心不專注善法而放逸的情況,但由于輪回的一切有情無邊無際的緣故,如同衆生無邊一樣,菩薩也成了恒時積累無邊福德。因爲具有無邊的因,所以具無邊功德的佛果不難獲得。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盡心盡力立下不舍發心的誓願。《吉祥鬘獅吼經》中雲:“誰爲菩提而精進,彼等猶如山王般,高聳極堅不動搖,切莫舍棄所立誓。”關于發菩提心的功德,《吉祥施請問經》中雲:“菩提心福德,設若有形色,遍滿虛空界,較彼更超過。”詳細內容當從《華嚴經》等中了知。菩提心誓言堅定者所作的善根相續不斷,《華嚴經》中雲:“我若爲利樂無邊群生而披上盔甲,則緣利樂一切有情無邊的善根無邊,縱放逸或沈眠,然于晝夜中心之刹那始終增長至圓滿。”這是因爲菩提心的習氣存留在意識中而不間斷隨從的緣故。此論和《入行論》第一品中所說的一切內容都來源于此。

    庚叁、因具四無量故易成佛:

  

誰住無量時,爲無量有情,

  求無量菩提,欲無量善法。

  菩提雖無量,以四無量資,

  無需長久時,何故不獲得?

  任何菩薩在輪回不間斷期間安住無量劫,爲了無量有情脫離痛苦,而欲求獲得具無量功德的大菩提果,想成辦二資糧所攝的無量善法。盡管大菩提果不可估量,但以上述的四種無量的無邊資糧,不曆經長久時間爲什麼不能獲得呢?必定能獲得,爲此不應該畏懼經劫漫長與衆生無邊而要生起歡喜心。《未生怨王除悔經》中記載:“從前,威嚴佛及二位大弟子化緣途經路邊,有叁個孩童在玩耍,他們對佛生起信心而供養各自的裝飾品,兩個小孩緣二大弟子而發願說“願我們變成他們這樣”,一個小孩緣佛而發願說“願我變成他這樣”,結果這個小孩先成佛而成爲釋迦佛,另兩個小孩成爲他的二大弟子,依靠佛陀講經說法才獲得阿羅漢果位。當時,世尊說:“倘若欲求迅速涅槃,當爲遍知佛果而發心,快速之乘即是大乘。”這說明,供養對境與供品雖然相同,但是由發大乘心所牽引導致果有著天壤之別。親睹佛陀的身色後起信心而發菩提心也是如此。《般若攝頌》中雲:“菩薩欲求久流轉,勤衆生利修刹土,厭心塵許亦不生,彼精進度無懈怠。”

    己二(教誡于積二資糧不應懈怠)分五:一、總說以二資能消除身心痛苦;二、以福德消除身苦;叁、以智慧消除意苦;四、無有于積資生厭之因;五、宣說大悲之威力。

    庚一、總說以二資能消除身心痛苦:

  

依于無邊福,以及無邊智,

  迅速能消除,身心之痛苦。

  對于修行大菩提懈怠實不合理,原因是,從無始以來迄今爲止,只是爲自利而樂于成辦輪回的瑣事,才給自己帶來無邊的痛苦,而成辦二利的方便絲毫也不具備。雖然沒有迅速獲得佛果而在資糧道、加行道,盡管也會因以前的業力以及眼前所犯的墮罪而導致痛苦,但菩提心的威力非同尋常,正如以劫末火的比喻以及英勇護送者的比喻等宣說利益的那樣。作爲證悟諸法無生的聖者來說,不存在由業力牽引等情況,因爲具有無邊福德資糧與智慧無邊資糧的對治力,能無余快速消除菩薩的身心痛苦,所以要萬分喜悅而精勤。

    庚二、以福德消除身苦:

  

罪感惡趣身,遭饑渴等苦,

  彼止惡修福,他世無苦楚。

  積累資糧不會感受身苦的道理是這樣的,造罪而投生惡趣,身體遭受饑渴、寒熱等無量痛苦,菩薩不造罪業而以積資的福德如果投生其他世間,則唯一享受安樂,而絲毫不會遭受惡趣等苦。經中雲:“福德能得解脫勝,福德世間得美名,杜絕惡趣獲善趣,是故無上尋福德。”

    庚叁、以智慧消除意苦:

  

由癡生意苦,貪嗔怖欲等,

  彼依無依慧,迅速得消除。

  積累二資也無有意苦的憂惱,對一切萬法遠離有無邊見離戲實相之義愚昧不知而導致意苦,追求對境的貪心及對魔障等的恐怖、希望獲得他財的欲望等無有止境地萌生而心煩意亂,菩薩積累資糧而無有迷現的痛苦,他憑著通達諸法之根本、基、所依無有自性之實相義的智慧而遣除愚癡,再以獲得穩固之力也就能快速斷除意苦。如同了知幻化的軍隊一樣。正如《般若攝頌》中所說:“知衆迷如獸入網,智者如鳥翔空中。”菩薩尚且對滅谛的安樂也不貪著,更何況說輪回的快樂呢?由于了達苦樂的事物無實,也不會對痛苦心驚膽戰。《月燈經》中雲:“不應貪安樂,不應拒痛苦。”

    庚四、無有于積資生厭之因:

  

若以身心苦,全然損無害,

  乃至世間際,引世何厭離?

  苦短尚難忍,何況時久長?

  無苦安樂時,無邊有何妨?

  無有痛苦所惱者,正像剛剛所說的那樣,根本無有身心痛苦的損害,也就不存在絲毫心生厭離的原因。假設菩薩乃至世間流轉期間一直安住,而引導所有世人脫離輪回苦海,怎麼會生起厭離心呢?絕不會厭離。《經莊嚴論》中雲:“觀法如知幻,觀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無怖。”例如,對于被身心痛苦所折磨的人們來說,即便時間很短暫,尚且也覺得漫長而難以忍受,那麼長期受逼迫就更不言而喻了,就像重病纏身者的晝夜一般。菩薩無有身心痛苦,始終享受安樂,縱然在遙遙無期的時間裏安住又有何妨呢?完全心甘情願而無有一絲一毫的不情願,因而不容置疑,理所應當兢兢業業積資而不應懈怠。如同健康之人的晝夜一樣。爲什麼呢?一旦由修成一劫顯爲一刹那並能接受痛苦的同類因可以獲得苦轉爲樂的等持。《父子相會經》中說:“世尊,具有于諸法轉樂之等持,何者獲得此等持,彼菩薩于所緣之諸法皆感樂受,亦不曾感受非苦非樂之等舍,雖遭有情地獄折磨,也安住在樂想之中……”其中有廣說。

    庚五、宣說大悲之威力:

  

既無身之苦,豈有意之苦?

  彼憫世間苦,長久而安住。

  如果有人問:那麼,菩薩絲毫也無有內心的苦惱嗎?

  自利的痛苦絲毫也無有, 既然不存在身體的痛苦,又怎麼會有內心的痛苦呢?少許也無有,理由前文中已經說明。然而,菩薩以大悲力憫念世間不離痛苦而傷懷,這是殊勝善舉而不是不情願之義。菩薩是以大悲而長久住于輪回中,《入行論》中雲:“惡斷則無苦,智巧故無憂,福德引身適,智巧令心安,爲衆處生死,菩薩豈疲厭?”菩薩爲利益他衆而安住輪回的原因僅是憐愛可悲的有情而已。

    戊叁、攝義:

  

故成佛經久,智者不懈怠,

  爲盡罪功德,恒常當勤此。

  由于遠離身心二苦的緣故,希望遣除衆生痛苦的異生位者雖說獲得成佛時間經久,但所有具有智慧的人應該堅持不懈,爲滅盡罪惡、獲得功德,要恒常精勤積累二資,得地之後便具有一刹那也能積累多劫資糧的方便,因此獲得“若想則七天即可成佛;若想則可獲得累劫安住”的自在。如果證悟輪涅等性的見解,那麼輪回就成了寂滅的安樂,以大悲心安住在如夢有情爲迷亂顯現的痛苦所逼迫的輪回中毫不費力地積累資糧。關于此理,《經莊嚴論》中雲:“自德利衆喜,故意幻化生,(自嚴及自食,園地與戲喜,如是四事業,)悲者非余乘。”此外,如果不喜大乘的見行並懼怕輪回于是背道而馳,則盡管僅僅舍棄輪回的因果也將墮入寂滅之邊。彼論又雲:“舍發心之士,得利他心法,見勝大密義,棄樂趨寂滅。[ 唐譯爲:思利及得方,解義亦證實,如是四時樂,趣…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叁品 積菩提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