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三品 积菩提资▪P6

  ..续本文上一页如果能让那些没有发菩提心的有情发起殊胜菩提心,并且想法设法令他们坚定不移,那么依此等流自己将在今生与后世中恒常获得稳如山王般的菩提心。经中说:于装有佛身舍利之藏、七种珍宝所造、面积等同三千世界之佛塔,每日广作种种供养,远远比不上将一位所化众生安置于大菩提道的福德。这是月称菩萨在《四百论释》中引用的。

  

由信离无暇,依戒生善趣。

  凭依修空性,不执一切法。

  四、资粮之中以信心对业果诚信不疑而奉行取舍,结果永远不会转生到无暇之处。

  五、依靠持戒转生到人天诸善趣中。

  六、凭着修习所通达的甚深空性而感得具有减少功德之违品、不失对治的不放逸,并对一切诸法无执无著的智慧。

  

正直具正念,思维得智慧。

  恭敬证法义,护法具智慧。

  七、以信心十足的清净意乐在闻受正法等时,无有狡猾的心里而保持正直的心态,由此可获得内心正直、具有正念的聪明才智。

  八、平时思维正法,可获得智慧藏或大智慧。

  九、对于妙法与说法者恭恭敬敬行事可感得通达法义。

  十、为使所闻受的一切正法不失去而加以护持,将成为具有敏锐智慧者。

  

依凭闻正法,施法无障碍,

  感得伴诸佛,迅速成所欲。

  十一、依靠在闻受正法与平等进行法施的过程中,无有吝惜秘诀等过患的障碍,可感得恒常依止诸佛,承蒙摄受,并且一切所求之事无有阻碍迅速得以实现。关于此等的教证,《迦叶品》中云:“恭敬说法者,不求利养也,不思唯偈颂,所闻法示他。”《念住经》中说:“听闻演扬妙法已,尽力弘扬之智者,趋至断除老与死,至高无上之果位。”与财施相比,法施更为殊胜,《弥勒狮吼经》中云:“三千世界遍黄金,以此布施一切众,讲说四句一偈颂,如是饶益非如是。”关于不忘而受持所闻之一切法的功德,《善逝秘密经》中云:“受持妙法之福德,一切佛陀极郑重,俱胝劫中作宣说,然而不能说究竟。”

  

无贪成法利,无吝增受用,

  无慢成主尊,法忍获总持。

  十二、不贪著妙欲可成就一切法利,因贪执而破戒后忘失所闻,并以积累妙欲而导致一事无成。

  十三、串习舍心而毫不吝啬能使受用增之不尽,这是自然规律。

  十四、无有我慢的相续中一切功德自然而然生起,因而成为上上下下众所敬仰的主尊。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傲慢的山岗上存不住功德水。其依据,在《宝箧经》中说:“文殊,譬如大海初存时,首先存于一切大地内之低处,尔后水流将无勤而流淌。同理,无有我慢之菩萨无勤而现前佛陀之一切法。”

  十五、以对空性法门无所惧怕而全然接纳的法忍可获得不忘陀罗尼。

  

以授五精华,及作无畏施,

  诸魔不能侵,成大威力最。

  十六、将糖、酥、蜂蜜、芝麻油、盐等五种精华恭敬授予他众,作为受到怨敌恐吓者的护送者,解救他们于危难之中而作无畏施,依此可使一切魔众无机可乘,具足无爱子力等成为大力之最的佛陀。

  

佛塔供灯鬘,暗处置灯盏,

  油灯加油汁,依此得天眼。

  十七、在佛塔上供酥油灯、花鬘等,在漆黑一片的暗室内放置灯盏,为油灯加油,依此可获得天眼,如阿那律尊者的传记[ 阿那律尊者的传记:阿那律尊者往昔成为盗贼首领,一次因鞋破烂而到佛堂里去补鞋,将供佛的油灯加油,依此感得“天眼第一”。关于详细内容,当参阅《极乐愿文大疏》。]一样。

  

供养佛塔时,敬献妙乐器,

  铃铛螺及鼓,依此得天耳。

  十八、在对佛塔作供养时,有条件则献上乐器、铃铛、声音动听的海螺以及妙鼓,依此将获得天耳通。

  

不举他过失,不说诸残疾,

  随护他心故,获得他心通。

  十九、在无有必要的情况下,不揭露他者三门的过失,当面背后从不谈论说瞎子等残疾缺陷,随从护持他心,想方设法不伤别人心,由此可获得了知他众种种心的他心通。律藏等中说,甚至说一般人或旁生的过失,过患也相当严重,经中说尤其是如果评说菩萨的过失,则过患无量无边。《宝积经》中云:“何者分别菩萨行,当知彼等乃疯人。”

  

施履及车乘,服侍羸弱者,

  乘骑奉上师,智者得神变。

  二十、对一切贫穷者施予鞋、车乘,搀扶无法行走的羸弱者,以乘骑侍奉上师或者供养车辆,侍奉上师得以休息,了知修行如此之因的智者可获得一变多、多变一等神境通。

  

为法而行事,忆念法句义,

  法施无有垢,故得宿命通。

  二十一、为了正法而苦行兴建经堂,如是念念不忘而铭记正法的一切句义,对以前听闻的所有法要再三回忆,不图回报的法施无有颠倒宣说等罪垢,依此将获得回忆自他先前诸世的宿命通。经中云:“数百劫中极罕见,于此妙法生欢喜,欲解脱求功德者,切莫寻求世间事。”

  

如实尽了知,诸法无自性,

  故得第六通,永尽一切漏。

  二十二、如实彻底了知一切万法在胜义中体性不成立,进而加以修习,将获得现量知晓灭尽三界烦恼障的离果与解脱道等的第六通,即永尽一切漏的最殊胜神通。《般若五百颂》中云:“尽寻不得法,心不现有实,法性善知故,具慧得菩提。”

  

为度诸有情,了真如等性,

  大悲润修行,成具殊胜佛。

  二十三、为了救度一切有情脱离轮回,了知真如的智慧即通达万法平等的智慧资粮,并非是单空而是以大悲浸润,修行证悟空性的智慧与大悲藏,比如,见道圣者的根本慧定一体三智相无余修行完全清净究竟时,三智或布施等一切功德无不齐全而成为具一切殊胜相的如来,也就是成为遍知佛陀,因为证悟轮涅或诸法平等性与大悲紧密相联的智慧即是成佛的主因。

  

种种愿清净,佛刹即清净。

  二十四、十万、无数、十大愿等各种愿力远离自私自利之作意,清净无垢,将来待自己成佛的佛刹唯一出生纯净的有情而得清净。所有世间界直至某尊佛陀调化所化众生的一切世界,即是佛刹。佛刹中具有圆满清净、广大住处和受用也是来源于多发清净愿。经中云:“如龙王显示,云集虚空界,如是佛以愿,出现诸刹土。”

  

宝献能仁王,得放无量光。

  二十五、以珍宝供养能仁王佛陀将获得放射遍及无边光芒的功德。

  关于以上所有内容多数来源于诸大经典,当从中了知。

    己二、摄义:

  

故知业果理,随同而行持。

  恒常利有情,即利汝自己。

  因此,依照奉行上面所说的业果善资则所生果报的因果规律或者随因而生果的道理后实地加以行持,实际上就是要恒常利益其他有情,这自然也就是利益大王你自己。《嘎雅够热经》中云:“文殊,诸菩萨之行为当从何入手,依于何者?文殊答言,天子,诸菩萨之行即从大悲入手,依于有情。”可见,菩萨的无量善行与佛果的无量功德的原因也是由这一甚深方便的威力所生。《菩提心释》中云:“一切声闻离贪故,岂非获得下菩提?倘若未舍诸有情,则得圆满佛菩提。”《摄正法经》中说:“世尊,诸菩萨之身业无论如何,语及意业无论如何,以见解趋入有情,随大悲……思维成办利益一切有情,思维我修行成办安乐之法。”《经庄严论》中云:“愚者勤自乐,未得恒受苦,坚持喜利他,涅槃成二利。[ 唐译为:世间求自乐,不乐恒极苦,菩萨勤乐他,二利成上乐。]”

  教王中观宝鬘论中,积菩提资第三品释终。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三品 积菩提资》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